从“俞兆林”现象看IT的浮躁--起哄的心态赶潮的意识 - 冷眼看IT - 静仁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4 次) 时间:2000-12-18 00:49:27 来源:静仁 (静仁) 原创-IT

“俞兆林”是做保暖内衣起家的,它曾经牵头把保暖内衣市场做大。但也就是它,在南极人开发出“棉+莱卡”、北极绒则利用了纳米技术材料极品采用了智能纤维、天蚕引进了澳大利亚的热能纤维……之时,只是把精力放在了广告的投放上,竟靠塑料薄膜保暖,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查出,公之于众。“俞兆林”以后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保暖内衣市场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跟随“俞兆林”的厂家越来越多,他们看人家有利,于是跟着起哄,将市场炒热,趁势介入,分上一杯热羹,一看热过了火,就又找另一个热点起哄,另赶潮流,另凑热闹,再去分另一杯热羹。结果是看起来市场上热热闹闹,但始终无法形成有序的结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以前的电冰箱市场、后来的电视机市场,再后来的VCD市场……无一例外地纷纷涌入,骤然间做鸟兽状逃散,留下一时的繁华让搞历史的去评说。

IT又何偿不是如此?被业内“誉”为“烧钱”运动的狂热,终于在NASDAQ指数的狂跌下冷却。回过头来看,人们当时自己在造梦,后为自己所造的梦所陶醉,并极力的渲染梦境的美丽,带动更多的造梦人、吹梦人和不明真象的梦游者。钱的火光不断幻化出美丽的景象,就象是“卖火柴小女孩”手中那不断闪亮的火柴棒。但钱燃烧的火光是要暖投钱人的心和身的,当他们发现这种热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就不会再投,这时,寒冷很快就会来临。“俞兆林”和IT看起来的凤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它们却都体现着中国业界一再被灼痛,但又一再地去被灼的这样一个怪圈。形成这一怪圈的是在中国到处就可以看到的“一窝风赶潮”的现象,推动“赶潮”的,就是造梦者的狂吹和追梦者的“赶潮”意识。这在IT界常表现为外国风起,中国就云涌,外国起了浪,中国就来了潮。

比如中国网络发展问题上,我们的情况到底如何?做为一般的百姓是不太清楚,但我们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很“正规”的说法:中国已经有多少家庭购买了计算机,已经有多少个机关用上了无纸办公,中国已经有多少家庭上了网,“网塾”将成为新的教育方式,等等,而最近具有振奋人心的是“中国网络规模在2005年后居世界第一”这一来自国际会议的发自中国自己的论断。

听到这样的话,让我立刻有两种感觉:一个是感到中国的网络发展真是神速,中国要成世界网络业发展的龙头老大了,喜悦之情充盈心间。另一个是疑问陡起,真的如此吗?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说这些话。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当作天朝大国,其它的国家为蛮夷之地,就是在清代未期,被洋人打得头破血流之际,连脸上的污血还没有擦干净就开始说自己的北洋水师是多少的威武雄壮,然而过不久便是全军覆没,落得个割地陪款的下场;改革开放刚开始,中国的经济状况稍微好一点,就有人开吹,中国已经怎样怎样,于是外国人也开始吹中国怎么样怎么样,国人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更加鼓躁起来,结果是“中国威胁论”出台了,各种限制也相继出笼,这时,才知这是不愿看到中国发展起来的洋人的鬼计,于是才开始理解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的伟大意义,但为时已晚。

报喜不报忧,好大喜功在我们生活中那可是随处可见,随时可闻。鼓舞人心是鼓舞人心了,但把问题也就隐藏起来了,一般的老百姓满心里想,啊,中国不得了,可当人家炸弹把我们大使馆炸得千孔百疮之时,老百姓怒火中烧之时,又问为什么会这样?由谁出来解释一下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强大!但平时为什么就想不到呢?因为国人听到常常是我们如此地伟大,如此地强大。善于起哄的心态和勇于赶潮的意识遮蔽了人们去深入地从多角度想一想,一窝风似地追逐着权威或名人的造梦,失却了自己本应有的批判,只要一个倒的信号出现,倾刻间倒下的就是成片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