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3 次) 时间:2000-12-15 00:53:26 来源:雨枫 (雨枫) 原创-IT
网络震撼大片(国际版)
我为版权狂
领衔主演:MP3.com和Napster
友情客串:对MP3看不顺眼的各家唱片公司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MP3真是个好东西,而对于唱片公司来说,MP3就没那么惹人喜欢了。而对以提供MP3音乐而闻名的MP3.COM公司来说,2000年实在是麻烦多多,今年他们成了全球5大唱片公司共同的敌人。虽然他们努力与其中的多数公司达成了和解,但最后还是与环球唱片公司对簿公堂,并不幸落败。
9月6日,纽约地方法官裁定MP3.com完全侵犯了环宇音乐公司的著作权益,每张CD向环球唱片公司支付2万5千美元,由此总计赔偿额达2亿5千万美元。在经过MP3公司的不懈努力之后,11月14日,纽约法院最后做出裁决,MP3公司因侵犯对方著作权益,将赔偿环球唱片5300万美元。至此,MP3.COM与环球唱片公司旷日持久的官司总算有了一个了断。 官司了结之后,另一个与MP3有关的网络应用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就是Napster技术。与MP3.COM不同,Napster软件并不在服务器上储存任何非授权的音乐文件,所有的文件都储存在使用者的硬盘上,不同的使用者之间利用Napster软件彼此交换音乐文件。这种音乐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现行的著作权法,使得对它的起诉变得异常困难。尽管如此,7月27日,美国联邦法官还是下达了关闭Napster网站的命令,但这个命令却并没有如期执行。在MP3.COM与唱片业巨头达成谅解之后不久,Napster也想方设法与唱片业巨头们建立合作关系。结果是到现在为止,Napster服务不但照常运行,而且已经与德国Bertelsmann公司合作,提供收费音乐下载等多种服务项目,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
震撼强度:★★★★☆
为生存而战
领衔主演:微软公司
友情客串:Oracle公司
对于微软来说,2000年是一个被诅咒的年份。华盛顿时间6月7日下午16时30分(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30分),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对全球瞩目的微软垄断案作出最终判决。该判决裁定将微软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以防止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利用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此裁决一出,世界为之哗然。驰骋软件业二十余年的微软公司是否已将自己的传奇故事写到了尽头?然而微软毕竟是微软,即使被反托拉斯的利剑刺伤,也仍然是令所有对手敬畏的巨人。因此当微软正式对外宣布公司未来二十年的核心发展战略——.NET计划时,包括微软竞争对手在内的所有人都还是竖起了耳朵。可以想像,以XML技术为核心的.NET计划若获得成功,微软公司就将迎来自己的另一个充斥着荣耀与财富的时代。
一向与微软为敌的Oracle看到微软落入反垄断的泥潭,本应春风得意才对。然而,一次小小的“失手”却令这家全球最大的数据库公司及其创始人埃里森丢尽了面子。原来,Oracle公司为了与微软竞争,处心积虑的搜集微软的情报。他们雇佣了一家叫做“国际调查集团”(IGI)的私人侦探公司为自己搜集微软的机密情报,而在这家公司为此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就包括了以1200美元贿赂一位清洁工,以便获得其所供职的机构(该机构是微软的合作伙伴)每天要倾倒的垃圾这样闻所未闻的“壮举”。受此影响,7月份以来,Oracle公司股票接连出现不正常的波动,第一周内曾下跌4.6%。这还不算完,因为受到这件事的牵连,Oracle总裁瑞·雷恩不得不引咎辞职。
虽然麻烦不断,微软的斗士们仍然向竞争对手发起了新的进攻。9月份,微软公司推出了一套非常特别的网络套件:MSN Explorer 。这套程序集成了MSN旗下的Hotmail、即时通讯系统MSN Messenger、新版Media Player以及许多其他的例如个人理财服务等功能,使用简单,界面华丽。作为微软MSN市场战略的一部分,此次以MSN Explorer为核心的新产品推出行动的锋芒直指AOL——对于微软来说,向对手发起挑战、进行残酷的竞争直到将对手消灭这样一种行为已经成了它的一种本能。无论所处的环境是风平浪静还是四面楚歌,微软都不会停止自己进攻的节奏。这也是微软能有今天这番基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震撼强度:★★★★★
今天我要嫁给你
领衔主演:AOL
虽然遭遇了NASDAQ的寒冬,虽然有人担心会出现第二个Microsoft,然而AOL与时代华纳的合并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也许是有了这起巨型并购垫底,网络业的并购事件在整个2000年都相当热闹。
5月17日,西班牙网路服务商TerraNetworks(TRRA)宣布,将以120亿美元以上的价格收购美国老牌ICP :Lycos(LCOS)。10月,此次交易顺利完成,Lycos从而成为首个被外国企业收购的美国著名网络公司。并购完成后,新公司领导层宣布了公司在未来几年内的主要经营目标:超越YAHOO!,成为全球最大的ICP公司。
7月,CNET公司宣布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主要竞争对手ZDNET。这被认为是NASDAQ转入调整之后,网络信息服务业开始大范围重组与整合的讯号。CNET公司管理层对新公司的前景表示乐观:据估计,新公司将在23个国家以CNET和ZDNET品牌为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每年将能够创造大约5亿美元的收入。
9月,日本NTT通信公司以55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Verio公司,此举大有趁美国网络业低迷占领实地的意思。10月31日,传统杂志出版商Primedia公司宣布,该公司将以价值6.9亿美元的股票并购硅谷内容门户网站About.com公司。该公司宣称,并购后的新公司将成为最大的在线与传统媒体联合公司。这一系列的并购事件,成了整个千禧年里网络业一道有着特殊意义的靓丽风景——尤其是那些传统企业投身于网络业的案例,更使得网络业热潮即将结束的论调不攻自破。
震撼强度:★★★★☆
假如明天来临
领衔主演:运气不佳的BOO.com
今年一系列网站倒闭事件的起始点是在网上从事体育服装销售的英国“烧钱大王”Boo.com。这家一度风光无限的网络零售公司,从创建到宣布倒闭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充分的诠释了“网络时代的高速度”。由于BOO公司是.COM公司不计成本大把“烧钱”的典型,它的倒闭被看作是那些只懂得烧钱的网络公司命运的预兆。因此在这之后,许多缺乏实质业绩的网络公司股价更是一落千丈,有些甚至落得被摘牌的命运。
5月22日,著名互联网投资公司CMGI的一间联营公司、网上工艺品零售店Craftshop.com申请破产。同样是在5月,美国数字娱乐网Den.net宣布倒闭。6月,好莱坞娱乐公司宣布:停止其所属的录像带销售网站Reel.com运营。7月5日,美国在线新闻网站APBNews.com宣布无力继续经营而被迫倒闭。8月,由著名网络零售商AMAZON支持的网上家具零售商Living.com申请破产,并解雇275名员工。同样是在8月,美国在线零售商Value American公司正式向政府申请美国破产法第11章规定的破产保护,公司解雇了185个雇员并停止网上零售业务。10月,网络广播商Pseudo.com正式向纽约联邦法庭提请破产保护,并解雇175名员工……
接二连三的网站破产事件使许多业内人士几近绝望,更有大量研究机构据此做出判断,声称网络业已经进入衰退期。但是也有许多人看到,尽管处境困难,但是向AMAZON这样的大型网站仍然在照常运营,并没有要在短时间内倒下的迹象。真正破产的多是一些广告费用支出惊人、营收模式却模糊不清的中小型网站,而那些在市场上排名前列的大型网站由于有比较健全的财务体系、行之有效的营收模式,因此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震撼强度:★★★★☆
黑色的诅咒
领衔主演:微软公司和全世界跃跃欲试的黑客们
友情客串:Adobe.com、Yahoo等财大气粗的知名网站
对于一位黑客来说,2000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首先,在1月份,黑客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超级黑客凯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获得假释出狱。凯文的出狱使世界各地的黑客们欢呼雀跃——他们的偶像终于有了重见天日的一天。或许是为了庆祝凯文出狱,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仅仅几天之后,以YAHOO!为代表的著名网站的网管们就感受到了来自黑客们的异乎寻常的“热情”。从2月7日到11日的短短几天内,包括Yahoo、Buy.com、eBay、Amazon、CNN等许多知名网站都遭到了大规模的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许多网站被迫关闭数十个小时。据估计,这次攻击给美国网企造成的损失高达近10亿美元!事情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对网络技术层面的问题一窍不通的克林顿总统都跑出来“表示关注”,亲自过问此事,实在是对黑客们给足了面子。
这还不算完,不但网站们要倒霉,连本来就焦头烂额的微软也无法逃脱黑客们的“魔爪”。10月27日,微软的发言人沮丧地对外宣布,公司内部的网络遭到了不明身份黑客的入侵,作为公司绝对机密之一的Windows源代码可能已经外泄。尽管后来调查证实,黑客并未获得源代码,代码外泄的传闻只是虚惊一场。但此事仍然把盖茨等微软领袖吓出了一身冷汗,也让业界对网络安全问题给予空前的关注。是啊,连微软的网络都可以轻易入侵,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措施就会比微软的强呢?
同是在10月,以开发著名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而为大家所熟知的Adobe公司也倒了黑客的霉。10月17日,一位黑客从Adobe.com网站的主人那里“劫持”了该网站,造成这家大型软件企业的网站在星期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正常使用其网络服务器和电子邮件系统。他更改了www.adobe.com 这个域名的指向,把adobe.com网站的域名指向到了位于中国的ICANN授权注册商,位于厦门的Paycenter公司。虽然第二天上午adobe公司就恢复了原来的域名指向,不过这次事件仍然被许多媒体所报道,成了一段时间内的热门话题。
震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