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42 次) 时间:2000-05-26 18:17:55 来源:戴薇 (daiwei) 原创-IT
公关公司——“寄生”于乱世
IT圈——十年前的中国人对未来做过无数想象,却从来没料到,世纪末中国,再没有什么比这个圈子更激动人心。
这群人是名副其实的圈中人,对所有业内的事儿了如指掌;但这群人不做软件不做硬件不做互联网,他们游走于IT企业和媒体之间,策划业界大多数你耳熟能详的案例,捧红各种企业各种产品各种人——而你并不知道他是谁。按他们自己的话说,“做好了别人露脸,做坏了在圈子里丢脸,走到台前没脸。”
他们自称本行业为“IT寄生业”(有个例外,这个词在西岸公司的黄勇那儿受到激烈的反对,黄勇坚决认为他的公司是和IT企业“共生”的,而非“寄生”。不过,无论是怎样的生存状态,毕竟是先有IT企业再有他们的饭碗,而且发达的经济社会中“寄生”不仅没什么不光彩甚至还是必须的。所以沿用大多数人的说法。)
他们的学名叫IT公关策划公司(他们简称为PR-Public Relation)。
这是个奇特的行业。在公关公司还是个很多人不太明白的词时,他们已经做的吃香喝辣如火如荼了;在各行各业都在和势力强大的洋公司争食时,在中国最国际化的行业,他们骄傲地打败了所有国内的国际性大公司,风光独好;在大多数同类型的企业竞争激烈,牺牲无数时,他们几年来一年比一年开的多,大大小小上百家,瓜分了绝大部分各个层次的国内外IT厂商;更为奇特的是,这种本地IT公关公司群体的发达仅见于北京,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也是百分之95,全国的PR公司都集中在北京,其整体发达程度绝无仅有。业内颇为得意的一件事是今年中,8家国外PR公司联合在京城专门集会,讨论如何对付目前IT行业的严峻形势,也就是如何对付那些已经占据了各家大型IT企业的公关位置的本地PR公司。
世纪星空的许志平给我上中国PR公司发展史的课——这是个典型的经济学课题: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从1991年起,伴随IT公司在中国的兴起,广告公司活起来;到1994年,随着竞争的加剧,从广告公司中逐渐派生出了专为企业做宣传等工作的公关公司;而从1997年,企业间的竞争从单纯的媒体宣传转向整体和个案的策划,于是从公关公司中派生的专业策划公司开始出现了。
本地PR公司为什么能全面获胜?蓝色光标的赵文权说,一是价格高,很多国外公关公司沿袭其国际传统,按“人小时”收费(通常是一个人每小时收费¥200),不少企业难以接受;其次是本地化不够。尤其是这关键的第二条原因,令本地化PR公司在企业急切打开市场、中国IT业飞速发展的时期迅速崛起。
PR这碗饭在北京为什么特别香?他们说要先归功于京城发达的IT媒体。IT媒体之发达亦是京城一景,上百家的IT 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太多的选择,当然PR公司也有事干了;其次是外企的习惯,外企专业化的需求带动了国内企业的需求;第三当然是个前提,IT企业激烈的竞争。竞争越激烈,对公关的需求越大。
从1994年第一家本地公关公司西岸出现以来,京城公关公司风起云涌,蔚成规模,西岸、蓝色光标、博能、及其后出现的策划公司世纪星空等,各具特色。
如今,公关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个新时期,比如最大的两家,西岸的目标是做到最大,把眼光放到IT以外,做成一间国际性的专业PR公司;蓝色光标则继续专攻IT,并越做越专,把策划、会务等做成新的专业公司;随着逐渐规范化,由IT公司派生的其它专业公司亦将越来越多。
现在的公关公司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用不正当手段拉拢客户和媒体。但正象西岸的黄勇所说,咨询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的越来越发达,术业有专攻的公关公司大有前景。
出于一些很明确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公关公司都要求为他们的客户和业绩保密。所以你从我们的文章中看不到那些名声赫赫的策划案例。真正的公关公司永远站不到台前——他们寂寞地激情,也寂寞地挣钱。
职业赵文权和蓝色光标
1996年组建蓝色光标时,26岁的赵文权被5个股东推举为总经理,其一帆风顺的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似乎从这时被定型了。
蓝色光标的几年幕后生活让他的朋友们几乎忘记了赵文权当年也曾是个策划人。北大毕业后年轻的赵文权在北京四达广告公司做总秘时,很是做了些耸人听闻的策划案: 93年筹划进北极探险、组织女足精英赛、94年摩托车队飞黄河等不一而足。1994年赵文权去了路村广告公司,这个公司早于1996年消失,但其威名在业内却永不会消失——后来最大的公关公司西岸、蓝色光标,都与此有关。可说是中国公关公司的发源地。
专业是“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的赵文权去路村时没有一个客户也不懂电脑,只有公司帐上有5万块钱。不过算是由此靠进了IT圈。5年后,赵文权时任新晋网络公司今点万维总经理,在圈中久经历练,各种掌故如数家珍,各种“裙带”散见各处,有点少年老成的脸上带着职业的笑,对于倾注了最多心血的蓝色光标,满是感叹和自豪之情。
与西岸的单打独斗不同,蓝色光标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年的5个董事(今年增加了第6个,现任总经理高鹏)如今在业界都名声响亮。包括联邦的总裁吴铁,恒基伟业的副总裁孙陶然,联想1+1家用电脑创始人许志平和业内策划家陈良华。当时推举赵文权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只有他“赋闲”。并不富裕的股东们各占20%的股权,一起定了个三年目标。到1999年恰好第三年,三年目标圆满完成,几位股东虽然都已有各自不同的事业且纷纷成“家”成“款”,但蓝色光标作为事业最初的基础仍然是伙伴们的感情维系。当然,最高兴的应该还是每年分得的丰厚利润,便总不禁对当年的决策大有得意了。
蓝色光标的三年正是赵文权锻炼成长的三年,自己和公司的发展令其得出一个结论:股东的质量至为重要。股东们很少干预经营层面的事,只有投资和分配才发表意见,而且在绝大多数事情上保持一致。这三年令赵文权的职业经理人之路明晰了。
从1996年底签下第一个大客户实达公司,国内客户一直是蓝色光标坚实的客户群。1997年之前,国内企业中用公关公司的几乎只有实达,到1999年,大多数的国内大型IT企业都聘请了公关公司,蓝色光标便占了个先。“国内企业一旦认识到传播的作用立刻就认识得深刻得多。”至今,赵文权的续任高鹏仍然秉承大力开发国内企业的传统。
在蓝色光标做了三年,当年的目标已经完成,“一个人再把公司做到新的境界比较难了”,今年7月赵文权从PR业全身而退——当然外面有的是更大的诱惑,比如互联网。赵文权如今在摆弄最热闹的电子商务,效果如何当作后观,但对PR是摆不了一份拳拳之心的。对于目前雨后春笋般的公关公司,赵文权说90%都是小公司,而且大多没有长远打算。他认为现在广告业的情况会是几年后公关公司的状况:多如牛毛但真正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几乎没有。蓝色光标现有20多个客户,60个员工,年营业收入上2000万,算是国内最大的公关公司之一,但在美国硅谷最大的PR公司年营业收入有2000万美金。
本地PR公司如日中天,“但总会遇到来自外企的强大挑战,运作灵活、机制规范的国外PR一旦进来,做好本地化,会是未来真正的对手。”
业务传给新任总经理——原海信电脑公司市场经理,成功运营海信电脑崛起的高鹏之后,二人对蓝色光标的未来路线非常一致:依托IT的发展而发展,两三年内不会转到其它行业。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企业,为蓝色光标们新鲜托出了一块大而肥美的蛋糕。
赵文权做PR的道路,暂时被定义在“先驱”的概念上。
名人绝配和“世纪星空”
听说我要采访公关公司,陈良华笑嘻嘻地一口拒绝:“那你找错了。我们不是公关公司,那活我也早不干了。”如果你被楞住那就没戏了,我楞了一会儿厚着脸说那跟您请教一下有关问题可以吧。
“博士”也是爱听好话的。
新近IT界又出了个方博士兴东,而此前在业界提起“博士”那可就是陈博士良华的专称。陈良华以三多闻名于坊间:一是策划多,据说不少经典策划出自他手;二是徒弟多,据说在IT领域的各个角落都有分布;三是怪癖多,据说但凡认识的人都能说出其一怪来。他与许志平的合伙人关系可谓业内绝配。圈中评论,“世纪星空”吃的就是许、陈二人的脑子。
你可能不知道许志平,但你不会不知道联想1+1电脑;如果连这个也不知道,那你总该知道“家用电脑”四个字吧——便都是许志平的作品。当年许志平在联想,陈良华在长城,互为对手两三年。各为其主出了大名之外,二人也成为业内名流。
知道了这种“名人配”,再来谈他们的“世纪星空”。
世纪星空全称是“世纪星空咨询顾问公司”,成立于1998年初,做的是公关公司的“高端”——对企业或产品的定位和策划,具体的做活动、发新闻等事务则是公关公司的工作,世纪星空绝不涉及。这便是采访公关公司受拒绝的原因。
不过,二位都是“人师级”人马,好不好为人师我不知道,但至少是擅为人师的。分别讲述了不少关于PR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掌故和理论。比如我们题记文章中关于公关公司的历史沿革。
作为策划公司,世纪星空是公关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产物。在目前的IT 业,属于还绝无仅有的一种公司。他靠卖创意和方法赚钱。与以前的点子公司只出一个所谓点子不同,它会依照客户的要求,帮企业确定一个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是的,如果你要。)的目标和计划,当然,也可以是一个极短时间内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公司和公关公司有着依存关系,公关公司把客户的高端业务介绍给顾问公司,顾问公司从公关公司处收取费用;同样,顾问公司也会把客户的事务性工作交给公关公司去执行。顾问公司进一步发展,又会分化得更为专业,各司其职,各取其利。
世纪星空现有十来个人,“我们俩是所有项目经理的教练。”从在北大做同学到现在做合伙人,许陈二人彼此透熟。“我们有共同语言,各有专长。”许志平说,“博士做产品和贴近市场的规划,我做管理结构的规划。”“我要管理博士,”许志平意犹未尽地补充一句:“他需要管理。”
对于陈良华来说,目前的状态是他比较满意的状态。“我其实是个真正的技术专家”,多年的策划生涯盖过了他在开发领域的业绩,在北大计算机系呆了十年的博士毕业后的工作是长城电脑公司的开发部经理。“但是搞技术的一浪赶一浪,对我的人生设计极为不利。我想越老越值钱,而不是越来越不。”顾问公司成就了他的理想。“做完一个方案,已经可以看到它的结果,而在找方案的过程中我最为陶醉。”他喜欢现在,既有成就感的满足又单纯自在,他仍然可以埋头做他的“技术”。
而曾任两家公司总经理的许志平则并不满足于管理几十人的小型公司的现状,他给我讲述了很多别具特色的管理理论。也许终有一日,人称“许爷”的许总还会去做专业的管理,而不是重点管理陈良华了。
不过,顾问公司仍是许志平认为最好的工作之一,“有做企业的乐趣,而且又不用直接对结果负责任。乐趣是贡献你的智慧,只是不能享受他的成功。”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的话。许志平兴之所至,讲起一个又一个他们的策划案,每讲完一个都象故意吊你的胃口似的说一句:怎么样?精彩吧?就是不能写出来!
两名人现在很忙,经常要往来于各家企业,痛感时间不够用。 许志平说,我们是靠时间卖钱的。我看看窗外靠黑的天,为我整整一个下午的“费用”暗自惊惧了好一阵。
狂人黄勇
“中国IT咨询业是我做起来的。在我之前没有这个行业。”黄勇抱臂坐在我对面,听说了我的来意后,毫不含糊地说了这第一句话。
见黄勇之前先被警告了黄勇的为人:“很狂,不太好接近。”黄勇这第一句似乎就是为了印证这个印象,尽管好不好接近该是后话。不过黄勇这么说倒是没人反对。1994年黄勇在中关村租了间30平米的房子成立中国第一家咨询公司西岸时,PR业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从拥有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客户AST,到如今拥有微软、戴尔、三星等许多领域的顶尖企业用户,从资历和规模上,黄勇是很可以说些狂话的。
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总有些想笑的感觉,倒不是黄勇说话的内容,而是口气——异常坚定,不给自己留下任何余地 。黄勇是记者出身,是否在记者生涯中就开始了其PR生涯,一直在圈内略有说法,不过黄勇对此坚决否认,他这样解释他当时转行的原因:“我做了8年记者,做到最优秀,能实现的已经实现,没实现的已经没法再实现了。”(这样的话听到的不多吧?)黄勇当年在科技日报,写过不少有影响的文章,甚至去年还被一份圈中刊物推为IT圈九大撰稿人之一。所以黄勇在评论自己的时候,总不含糊地把“文章写得漂亮”放在首位。甚至在“很有创意”之前。
说到西岸,不能不说到蔡琰。中关村有不少夫妻档的绝配,PR业就至少有两对——一对是黄新京和殷容,一对是黄勇和蔡琰。与黄勇在圈中人口中“不好接近”之类的评价相比,对蔡琰堪称是有口皆碑。
因为刚刚生了孩子,蔡琰正在家里休息,没能见到黄勇口中的“传奇”太太。据黄勇评价,太太是“中国公关界杰出的公关职员。”蔡琰也是记者出身,当年曾派驻联合国,能说漂亮的英文。娶到蔡琰该是黄勇最得意的事——不好接近的黄勇有着特别擅于与人打交道的太太。所以夫妻二人的分工过去是黄是董事长蔡是总经理,现在另聘了总经理,蔡琰负责客户服务。“赞扬太太比赞扬任何女人都多”,我笑起来,黄勇说:“我特别为此感到骄傲。”
西岸现有50个职员,在人员规模上来说与蓝色光标同属国内最大的公关公司。但黄勇认为公关公司做到100人的规模仍是比较正常的。
“咨询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IT公关公司的蓬勃发展和自身的经验让黄勇对这一行有着极大的信心。他的目标是“把公关这一行做到最大。”西岸现有95%以上的客户是国外客户,面对国内企业的崛起,黄勇说以后会把重点向国内企业转移;同时,公司业务将向IT圈外发展。
西岸目前100%的利润来源是IT企业,而目前黄勇把更大的兴趣放到了IT圈外。“未来会为银行、上市公司等做公关咨询,”黄勇有个比较令人吃惊的预计:明年西岸的利润将有50%来自IT之外的企业。
说到自己的未来生活,黄勇笑笑地说,“说不定去卖汽水啊。”这句话可能并非纯粹玩笑,因为对黄勇来说,“卖汽水和卖电脑一样可以非常杰出,没有区别。”说不定黄勇真的会有一些卖汽水的计划(比如他说到可口可乐)。也未可知。
公关公司——“寄生”于乱世 - sherry - 2000-06-01 20:52:15
好啊,可是为什么没有来讨论哪?
Re:公关公司——“寄生”于乱世 - 蜜汁 - 2000-06-12 11:51:53
咱俩讨论吧!我应该最有发言权了。
Re:公关公司——“寄生”于乱世 - 戴薇 - 2000-07-15 02:51:54
对不起,我太懒了,很久没来过了。 不过我现在观点已经变了,现在的公关公司几乎全是垃圾!也只有在这种乱哄哄的世道下才能活得那么滋润!是各行各业中最无聊的一种。 可是它能挣钱。 就算我哪天架不住诱惑也去掺和一个,无论初衷怎样,样子可能还是只有一种——垃圾。 因为我无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