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4 次) 时间:2000-12-10 20:28:42 来源:刘红鹰 (ying) 原创-IT
1994年,总公司的一个开发部经理和一个市场经理相继离开,那时候公司只有20多人,这对我震动非常大,我发现自己错了……
徐少春的投资者心态
“创始人往往会抑制公司的发展,会慢慢变成为企业的家长。这是非常负面的。”近日,记者采访金蝶公司总裁徐少春,发现他已经开始对自己一手一脚做大的企业怀抱着投资者的心态了。在金蝶的老对手“用友”的总裁王文京正头疼多位高层纷纷离职事件的同时,徐少春的这种超然心态尤其难得。徐少春也很爽快:行,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的心里话:
我从1991年开始创业,头两年多的时间根本做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缺资金、人才和文化。到了1993年引进美籍华人的资金,我的股份从90%变为合资后的35%。常人看来就会觉得,怎么变化这么大。金蝶还是你一手创立的,可以说是绝对控股,合资后就变为第二大股东了。我当时的心态就是想让金蝶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现在看来,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放的观念,也奠定了今天发展的基础。如果当初不合作,金蝶也许今天会死掉。到了1998年接受IDG的风险投资,他们的合作继续壮大了金蝶。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体会是最深刻的。一个是合作,不能完全靠一个人去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另一个体会是,资本、技术、文化和管理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好的投资者,不仅仅是投进来了一笔资金,他注入了一种文化、理念和技术等。金蝶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开放。在这方面我有过教训。1994年以前我是不允许下属挑战我的,1994年,总公司的一个开发部经理和一个市场经理相继离开,对我震动非常大。那时候公司只有20多人,我想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给他们更多的开放。这我是有很大责任的。经历了那次,我发现自己错了,我需要和大家合作,只要目的一致,方法、手段都可以调整。
为什么我会以投资者的心态看待自己?跟这些体会是有关系的。我觉得要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心态的开放,从创始人到管理者再到投资者的心态的转变,这样公司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大跟创业者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如果心态还象过去一样,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你会发现这是在抑制它的发展。其实现在金蝶到了很关键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比方说怎么投资、收购兼并,这些是我要去做的最新的事情。原来的事情发展潜力也很大,比如说产品开发,但那是不是要我去编程序,是不是还要当一个项目经理?显然没有这个必要。
在总裁这个位置,确实很难有太多人去理解你,“高处不胜寒”。谁能理解你?只有自己才能好好把握自己。我常常受到挑战、指责,我觉得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发展。
田荣举(来自用友,负责金蝶公司的技术开发)和黄骁俭(来自SAP,负责金蝶的市场)来到公司以后,其实带来的是对金蝶企业文化的有益的补充,会有一些冲突,但其实也是一种融合,那种理性和务实使金蝶更成熟了,我们原来强调激情管理,但公司发展到一定时候,不能单纯强调激情,要靠管理来发展,靠管理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现在的激情不会那么张扬,会更成熟,我想成熟的激情爆发会比张扬的激情力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