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软件在逃跑 (首发chinabyte) - 尚进独语 - 尚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78 次) 时间:2000-12-07 07:32:32 来源:尚进 (尚进) 原创-IT

中国消费软件在逃跑

【作者】尚进

  曾几何时,中国的消费类软件市场(指应用软件、游戏)如此的红火。尽管有盗版的包围、有高价的门槛、有质量的缺陷,但还是活的比较轻松,至少对于善于市场炒作善于渠道推广的软件企业是如此的。但是如今的软件市场明显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虽然价格降下来了,数量品种丰富了,但是中国的消费软件却进步不多。

  相反,过多的将目光集中在短期收益和单纯的市场行为,使得本来可以全面发展的中国消费类软件更多的停步在挖空心思买copy上。

  中国的消费软件界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严重程度为顺序可以划分为5大冲击波。正是由于这些问题越发的尖锐,使得更多的软件人开始思考一些有关“跑路”的问题。

【自由及共享带来的压力】

  记得当Linux携带着其free的概念席卷主流业界的时候,人们惊呼其必将是某某的终结。尽管linux在中国并未进入桌面和intarnet市场,而仅仅是在服务器领域有所发展。可是其free的概念似乎给已经习惯在正版与盗版之间选择的人们多了一种理解软件的方式。free的消费软件并不多,而且很难有“大作”。但Linux却带给千百万的软件消费者“革命”有理的思潮。而99年中国共享软件的兴起,从另一个侧面带给了传统的消费类软件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这主要是由于共享软件的应用功能及时的跟上了互联网的脚步,加之其借助互联网的免费推广,使得对于使用者有些free的共享软件替代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软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FTP、MAIL、ICQ、MP3的消费软件,而仅仅能够看到不断加入整本整本辞典的汉化翻译软件,或者是需要除编程以外还需要投入资源的教育软件。也许唯一难以free的消费软件也就是大型OS或者是杀毒软件了吧。

  所以说尽管Linux以及共享软件本身并没有在出售copy上赚到钱,可其从侧面给为了获取利润而生存的的消费软件带来的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而不得不使得消费软件的开发质量和方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软件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消费软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微软的.net战略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

【版本更新过快的危害】

  记得著名的撑高跳运动员布勃卡,被称为“厘米先生”。此君每一次参加运动会经常性的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但是每次仅仅将成绩提高一厘米或者更少。但是从来没有在同一界比赛中打破自己刚刚创造的纪录,如此运动方式保持了近10年。其实他可以一次将纪录就提高10厘米,但是他却一厘米一厘米的来。其中除了运动策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每一次破世界纪录都可以得到奖金。但是这个奖金不管你破的是10厘米还是1厘米都是那么多。所以布勃卡本可以在一次运动会上将世界纪录提高10厘米,但是他可以通过多参加运动会,一次1厘米的将纪录提高,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布氏赚的钱是一笔还是十笔。而现在中国的消费软件领域恰恰正在发生着这样的一幕。如果你关注一下消费类软件产品线的话,就会发现很多产品几乎每年都要“翻新”一下。即便不是年年推出新版本,也要搭个2000年或者是网络的顺风车。最为典型的就是某公司推出的辞典类翻译软件,98年起从一代到三代不过两年的时间,接着是99年底改头换面搭乘千年来个****2000,然后又是2001的版本,为了贴近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还可以冠以.net的后缀。而这个产品除了每次加上一两个专业的不能够再专业的辞典外几乎看不出有多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后期版本上,可能是由于原来开发人员将可以实现的功能都作的差不多了,以至于除了界面的变化外都感觉不到什么提高。还不如学习WINAMP,搞个插件就可以变化一下外壳,再升级一张软盘就搞定。

  在此并不是否定软件的版本升级,像微软的windows也是不断的升级软件版本。但是真正销售的正式版本升级也不过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然后才是windows2000,至少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也没有达到一年一个版本的状况。如果说通过不断的升级版本能够达到提高软件质量的目的的话也是值当的,相比国内消费软件的升级的商业味道就有些太过于明显了。以国内某文字处理软件为例,95到2000年间,至少发布4个正式单独销售的版本,而同样的时间段内微软的OFFICE是3个版本,IBM的Lotus是2个版本。

  尽管国内软件公司还没有达到掌握完备开发技术的实力,但是其推陈出新的能力超过了微软,这不得不令人佩服,佩服的不仅仅是通过有限的技术手段重新包装加入功能噱头的本领,更佩服的是不断压榨软件市场销售市场的能力。

  抛开这些市场因素的话,大家就会发现,中国消费类软件的技术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同样类型的产品重复出现,目前翻译类软件就有不下6种品牌,这还不算一个厂商前后推出的不同版本;杀毒类软件至少有5家;英语教学类软件也得有5家。如此多的相似软件产品共同争夺已经渐渐饱和的市场,自然会造成质量和功能的严重下降。而除了市场因素这个根本原因以外,技术开发迟迟不能够有所突破似乎是中国软件业的通病。像翻译类软件虽然已经作了那么多个品种,但是只有英翻中而少有中翻英难道不是事实吗。所以说中国消费类软件目前疲软的状况与技术能力的匮乏不无关系。

【网络及盗版的转变】

  原先消费类软件在国内最大的敌人就是盗版了,几乎很多还有些实用价值的消费软件都成为了盗版的对象。而现在的盗版软件中却很难看到有盗取国内的消费软件的现象,而仅仅去盗取像微软或者ADOBE的大型软件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盗版软件对于盗取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类软件已经很难提起盗版生产者的兴趣了。当然,其中有消费类软件降价的因素,但消费类软件难以吸引盗版消费者也是不争的事实。而盗版软件的消费者可以说是中国软件应用趋势反映最快的一面镜子。加之网络作为比盗版软件更加快捷的一种传播方式,对于消费软件的冲击更为强烈。前面说过一方面网络应用对于消费软件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网络加剧了作为消费软件替代品的共享软件的传播。从而在传播渠道和方式上,网络的盛行和盗版的变化将仅仅依靠传统销售模式,以出售COPY为生存方式的消费软件拉下了马。

【低价策略的影响】

  曾几何时19元的红色正版风暴曾经被誉为向盗版软件宣战的最好表现。但是消费软件今天的局面恰恰是要低价策略负责任。由于消费软件价格的下降,使得这个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很多小软件生产商不能够维持研发销售的沉重压力,自然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生产商有利。但是低价策略同时也使得很多有技术潜力的个人和小公司更加难以度过前期的创业阶段,这样从另一个侧面使得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开发商减少了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减少给这个行业所带来的危机却并没有因为营业额的扩大而削减。

  低价策略对于中国消费软件行业所带来的负面结果越来越重,对于消费者看似优惠的降价实质上也荡然无存。采取低价策略的软件开发商不断的将市场上各种功能的应用软件以低价推出,借助自身原来版本的很多代码,只需重新包装再加上些功能噱头,就推向了市场。这无疑是对于其他软件开发者压迫式竞争,更是对于市场渠道的无情摧击。最终造成国内消费类软件开发的无须竞争,这种状况比VCD、电视机大战更加的可怕,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还很脆弱的中国消费类软件开发业走向死胡同。

  而在低价竞争中那些打低价牌的开发商能够得到的也仅仅是短时期的销售高潮,不断的新瓶装旧酒,旧酒终结要枯竭的,消费者体会到的只是软件的不断重复推出,最终消费者是要明白的。而且从现在消费软件销售情况看已经有这个苗头了。如此循环下去最终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可以预计。

【渠道推展与混乱】

  对于消费类软件由于其是面向广大用户的,经销渠道一直是消费软件能否在市场上成功的关键。其关键程度甚至超过软件本身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保障。

  原本消费软件的销售渠道集中在各地的软件专卖店,主要以连邦、赛乐氏等连锁性质的软件销售渠道为主。从99年开始,大量二渠道(书商、杂志)开始加入到软件销售渠道中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扩大了消费软件的市场覆盖,但是书报亭的加入从侧面冲击了原来的软件销售渠道的利益。加之像连邦这样的大型软件渠道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网络热潮之中,造成很多以连锁形式存在的软件销售体系受到来自当地其他新兴零售店的冲击。又由于很多经营音像书籍的店铺也加入到软件的销售中来,一下子使得基本供求平衡的软件经销商领域变得复杂臃肿起来。经销商的利益也受到了影响,且低价策略的实行,结果是原来的软件经销渠道出于利润的考虑而退出。而很多新加入的渠道又由于并非单一经营软件,且对于软件的技术支持能力过低。从而使得消费软件的经销渠道质量有些下降,覆盖性是有很大的提高了,可针对性却下降了。

  同时以8848为首的电子商务厂商试图在网络上也在建立一套新的消费软件销售体系,但是网络人群是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的,以及前面提过的free思潮,造成消费软件在网络领域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更多的人在网络上不喜欢“买”软件,而是喜欢“下载”。

  由此基本上描述了如今中国消费软件所处于的基本状况,这几年的变化有一些是市场因素造成的,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为因素对于消费软件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目前中国的消费软件业在逃跑,在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之下而逃跑。当然不会跑去卖红薯,而是逃离消费二字,有些跑到共享软件领域了,有些跑到系统集成了,也有些跑去作软件代工开发了,当然更多的是跑去.net了。也许这是中国消费软件难逃的厄运,但愿不会是终生的命运。

  

中国消费软件在逃跑 (首发chinabyte) - tanyi - 2000-12-07 13:21:26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