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润”命运备忘录——《每周电脑报》11、13“焦点” - Focus - 丁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8 次) 时间:2000-12-05 12:35:09 来源:丁伟 (丁伟) 原创-IT

“盛润”命运备忘录

清晨、正午、黄昏,一天就这样溜过去了,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却也充满着希望和起伏。每一天都不容错过。要知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归来、创业、被收购,一家证券网站就这样完成了它的历程。盛润曾四处碰壁,后来终让人侧目。作为网上证券的先知先行者,它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个盛润倒下了,第二个盛润尚未诞生。

从蒙昧到启蒙,盛润在不经意间见证了国内网上证券市场的短暂历史,并作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试探了其中的水有多深,壁垒有多森严,若想做成一件事有多难。这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尤其对于至今仍不明朗的局面来说。

互联网衍生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随着潮起潮落,网上证券这样的边缘有朝一日也成为了“主流”。作为“双栖明星”,李立农说自己是“军火商”,给所有的券商提供武器,不管“春秋无义战”,军火商都会发财的。孰不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拿青春赌明天”=“玩的就是心跳”。

盛润经过4年心血培育的网站,终究看不到曙光。一个小公司的命运备忘录,给互联网世界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思索。盛润公司虽然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想成为中国的E-trade,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要在机会许可的条件下,成为中国的E-trade。但是……

那么,这样的一段“青春演义”,是不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玩味?繁华落尽见真纯,当初又是哪一道环节出了差错,哪一些细节构成了“致命的诱惑”?既然基金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黑幕”,所有的交易也都会有“暗涌”的。谁又没有伤心往事,痛定思痛之后李立农是否“拣尽寒枝不肯栖”呢?

请看本期焦点——

清晨序曲

背景:硅谷、E-Trade、Netscape
配乐:第一次握你的手
情节:读博、炒股、互联网
格言:永远不言放弃

侯门一入深如海

很多人的创业都是这样起步的。也相当于俗话说的“诗穷而后工”。1985年,李立农怀着“硬件开发”的梦想,他学的是自动化专业,如愿来到向往已久的美国密执安大学电子工程系。他用两年时间拿下硕士学位,接着考取博士生。不过,他去了硅谷。

那时候,互联网还在萌芽状态中,高科技股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所谓“泡沫”。硅谷很多人炒高科技股,李立农入乡随俗,由于工作出差关系,他更多的只能打国际长途来买进和卖出。某些因素从一开始就在起作用,并且为此付出了代价。

鉴于此,李立农一听说可以在网上炒股,马上决定试一试。这家名为Lombard的网上证券公司在1995年底成立时一点名气没有,操作也很原始,Web“接单”后机房再打电话确认,李立农还是通过它做了几十单交易。因为网上炒股不仅可以节省国际长途费,而且,每次交易的手续费也从120美元降到了30美元。

更加成熟的网上券商E-Trade出现时,李立农兴奋不已,连忙赶到E-Trade注册。回国后他首先模仿的也是E-trade,只是“美国的故事无法COPY”。E-trade解决了费用问题,即便在美国国内,通过Internet获取股市信息也要比报纸、电视、广播来得方便快捷。Internet改变了游戏规则,赋予了散户“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于是,李立农不再感到“疏离”,李立农越走越深。

两次放弃
  
李立农身高马大,但却长着一张书生脸。这似乎正符合他的双重性格。他的人生信条是:永远不言放弃,但他却一连在美国放弃了两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他说:“我所学的和我所做的总是离得太远。”后来也证明了,这种刻意的远离(Netscape、微软)让他自己一步步退缩,直至最后一脸怆然的说:“我输了!”

硅谷不仅吸引着美国的目光,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李立农经不住朋友相约硅谷创业的召唤,放弃了已经拿到手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一头扎进硅谷。

在硅谷,李立农边创业边准备学业。1989年,他终于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神经元网络系统博士生的入学通知。此时,他的梦想是“把神经元网络系统硬件化”。

与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彻底改变了李立农的人生轨迹。导师知道他在硅谷有自己的公司,问他:“博士毕业后,想干什么?”李立农和盘托出继续从商的打算。这时,他听到了终身难忘的训戒:“如果你希望在商业上有所发展,就干脆不要读博士。博士是为学术界准备人才。这里找不到你的梦想。”

李立农调头走了。他重新思考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我追求了许多‘不必要的完美’,在钻牛角尖里度过的岁月太久了。”藐视那鸟功名,反成就了一个商业奇才!

选择互联网

1994年,李立农回国继续从事他在硅谷的老本行:微电子。正在这时,他发现了互联网。硅谷训练过的那只鼻子,一下嗅到了诱人的芳香:“这是一个未来全新的行业,在这个行业没人比你更高。”

网景在美国上市的消息,打翻了李立农的“五味瓶”:每天打开电脑看着Netscape的股票暴长,他感慨万千。李立农所在的Quickturn公司和Netscape是邻居,Netscape只有14个人的时候,曾邀请李立农加盟,此时李立农对Internet一点不懂,他去请教一位信得过的技术高手,此人声称浏览器这东西他一个周末之内就能写出来,而且是免费的,于是李立农就没去。李立农说,这个决定让他至少损失了2000多万美元。

从网景身上,李立农悟到:“人生有许多机会,公平地摊给每个人。有些人抓住机会就发展了,而有些人则分不清信号和噪音,就只能与机会失之交臂。”李立农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的软件怎么会产生如此强劲的动力?“这个时代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李立农回忆说:“1996年的互联网,就像白纸上的一大滴墨水,你可以向任何方向涂抹,最终会变成不同的图画。”李立农注意到,互联网股票行业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1996年,李立农终于说服了美国VC,拿着投资回到中国创办了盛润。技术出身的李立农,创办网站也主要依靠技术。盛润甫一问世,访问量激增,在国内证券领域的影响迅速上升。李立农说:“我们就像一颗豆芽,能够一夜长大一倍,但依然很脆弱。这个领域十分残酷,要么夭折,要么长成大树。”当时,一些政策对网络证券有诸多限制,但盛润就像“黄山松”一样,顽强地在缝隙中生存了下来。

对于放弃和选择,李立农自有见地:“其实,放弃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放弃这样那样的机会,但一旦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就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骄阳似火

背景:1998年,美国网上股票交易量占到了全部股票交易量的30%。1999年,个人投资交易量的四成是通过Internet进行的。1998年还抨击网上交易“对美国金融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的美林证券,1999年做出了进军网上交易这个“自70年代中期以来最重大的决定”
配乐:恰似你的温柔
情节:定位、融资、讲故事
格言:没有为什么,只有既成的现实

1000个理由

刻骨铭心的错误,让1995年回国创业的李立农将业务定位在Internet上。李立农自称不懂ISP,对“门户”也没有概念,李立农懂芯片设计,但这东西不热,思前想后,李立农将目标锁定在了网上证券交易上。

在李立农看来,中国证券交易系统建立时间晚,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不仅可以电子撮合,而且实现了彻底的数字化。数据安全加密技术的“内外有别”,势必造成作为网上证券交易核心部分的数据加密必然要使用当地开发的技术。大家都从零开始,李立农认为自己进入得早,又不比别人笨,当然有得做。

第三,证券服务有很强的地区性,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投资心理、投资行为、上市公司和法规,国外券商很难跨国经营。

李立农充分考虑到了中美差异性给他带来的机会,但他也要为差异的另一面付出代价。一千个恋爱的理由“有缘没份”时也会成为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以至于后来“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硬币的两面

李立农抛出一枚硬币,盖住,问“正面?反面?”他说,关于政策的事,他也不知道。

早在1996年,盛润就开始模仿E-trade,不可谓不早,但仅盛润是合资企业这一条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券商,不可能走E-trade的路。如果当时盛润就是直接做网上证券交易的券商,如果将现在中国所进行的网上证券交易总额都算到盛润头上,那么……

当大家为盛润失去了时间资本而惋惜的时候,李立农自己却能想得开:“北美那块那么好的土地,为什么让欧洲人占领了?没有为什么,只有既成的现实。同样,政策不是个人可以说服的,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个人能做的是事先做一个考虑,如果政策变的话,怎样捉住商机以及为了捉住这个商机,现在要做哪些准备,完了以后就不用再想了。”李立农不这样想,又能怎么想呢?

李立农谈了几家券商,券商的一般反应是不相信网上证券交易会在中国有市场,李立农试图通过上网演示说服他们,但很多次一拨号就“宕机”了,李立农仍不灰心,他告诉券商,现在是这样,到1997年,上网的情况会变好,但谁又会相信呢?直觉告诉李立农空谈没用的,赶紧去找下一家。一直谈到第八家“福建闽发”时,李立农才算找到合作的伙伴。福建闽发属于中小券商,李立农当然想找大券商,但也要人家愿意才行。

E-trade想做网上证券交易不用找谁,自己直接就做了,更不用给谁启蒙,其他券商越晚醒悟网上证券的未来趋势越好。什么东西到中国都会走样。李立农将本属于自己的钱让给券商挣,券商却往外推,望着美国日益升温的网上证券交易,看着身边不温不火的国内市场,李立农一脸无奈,只好另讲故事 。

先……

摩托罗拉要给盛润投资,从美国派来14个人考察,盛润当时一共才13个人。摩托罗拉说,E-trade已经实践过可行的模式,盛润没法做,盛润对自己的模式是否看得清楚了,李立农坦率地告诉摩托罗拉,“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怎么变。如果你们已经看清楚了,你们又有钱,也就不用找我了,既然你们不会,就要信我,听我的。”

李立农之所以这般强硬地措词,是因为盛润不能做成E-trade,将盛润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

网上证券交易的获利模式是对比传统券商得出的,其优越性不言自明。而盛润实际的角色是为网上证券交易提供系统和技术服务的软件公司,作为一家软件公司,盛润的竞争对手是原来替证券行业提供系统的集成商,这些集成商已经为券商提供了柜台系统、电话委托系统、远程大户室,现在他们又在向券商提供网上证券交易系统,这种延伸顺理成章。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2600多家证券营业部中开通网上交易的已超过200多家,这其中使用盛润系统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所以,李立农会说:“网上证券交易只是盛润的一个切入点,并不是这辈子就搞网上证券交易,盛润的宗旨是帮助中国家庭进行个人理财。”李立农还会说,系统集成公司们强调的是一种交易的工具,盛润强调的是用Internet将和个人理财有关的方方面面集成起来,除了网上证券交易系统,盛润还提供模拟炒股、智能选股、自动预警等多种投资分析工具。

盛润一直在挣券商的钱,盛润将网上证券交易系统卖给券商,每年还要向券商收系统维护费。李立农承认,“新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出来。”

盛润曾有13万注册用户,使用盛润网上交易系统进行炒股的用户超过1万。1999年,通过盛润系统究竟达成了多少交易,盛润不知道,因为,各券商没有义务告诉盛润这个数字,只知道闽发半年做了36个亿的交易量,1/3的交易是通过网上进行的。

“种子”发芽

1998年夏,硅谷海边一艘游艇上,明媚的阳光下,李立农一面写商业计划,一面回首盛润的发展史。此时的李立农信心不是很足,他对自己说:“这个市场真的不行,这把钱扔进去,也就认了,然后,赶紧找个工作。”从1996年起,李立农就开始和硅谷投资界聊,可是,很多人对中国市场没兴趣。 在中国,李立农不仅先要做出系统,而且还要做出一个初始的市场,才能和风险投资说话,否则,没人相信。

为此,1997年9月,盛润和农业银行合作做出一个“银证转账”系统,通过金牛卡将银行的钱划拨到券商那里作为保证金。此后,天气好的周末,在深圳闹市区,时常会出现四张桌子,一张是数据局的,一张是券商的,一张是银行的,一张是盛润的。券商那里开个户,数据局那里开个户,银行这里再开个户,盛润专管介绍网上交易系统。这四张桌子在深圳摆了很多次。

1997年8月,李立农曾经制定了一个计划,规定了每个月一定的增长指标,没有直线上升的指标,就无法向风险投资讲故事。一直找到1998年4、5月份,李立农才算找到时代投资,但是随着亚洲在金融危机中越陷越深,时代投资打道回府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到盛润融到Intel和摩托罗拉的500万美元之前,盛润系统已经有了5000个用户。

有了钱,盛润反而有些沉寂了。因此,被卖的消息传出之后,大部分人会有“刚开了头、就煞了尾”的感觉。李立农说自己就象“鲸鱼”,浮到海面上透一口气,仍会沉下去“耕作”。慢慢的,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门的办事处,盛润已经“改行”为证券业网络化的技术提供商了。“我们占领了现有市场的66%,盛润原来的网络信息、交易平台运行的经验是它获得优势的原因。1999年开始做网站的时候,是为了一个理想。但是硅谷中最多成功的公司都是技术型公司,像Yahoo这样操作成功的公司很少。”

代表新生产力的“网商”被迫转型为理论上的“对手”——传统券商提供网络交易系统。适应并引导了互联网潮流的“网商”在与中国既得利益集团的“券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相信李立农应该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虽然他歪打正着在另一个领域获得了新的立足之地,人却已经憔悴了。

曙色黄昏

背景: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4月14日公布并实施《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原有券商才能获得网上证券委托交易执照,原有券商应该自行建设网上交易的唯一出口。曾经野心勃勃的以经营网上证券交易为目的的“网商”“独立经营”和“合作经营”的道路被堵死。
9月14日,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盛润网站,包括stock2000品牌、原有ICP业务及原网站工作队伍。这是国内传统证券公司收购证券网站的首个个案。从一诞生就是证券市场“黑户”的盛润剥离后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证券牌照,这步棋虽然走得匠气,但也透着老道
配乐:就这样被你征服
情节:恋爱、结婚、被收购
格言: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种还是另外一种

我拿政策赌明天

11月7日深夜10时许,本报记者约见到了刚从韩国飞到北京的李立农。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待两杯扎啤喝光时已经一个半小时了。李立农真是一个语言表达非常丰富的人,谈及“数字鸿沟”时他会说,中国的互联网仍是一片“黄土高原”,.com企业们更多的是“化肥和催化剂”,基础和土壤的差别太大了,点缀了一些绿色而已,还不知什么时候才会长成“茂盛的森林”呢。

对于曾经令他感到心痛和无奈的政策,李立农说“现在已经比较平静”,“就当作交学费了”,而且创业时也不可能就有现成的系统的方案,大家都在摸索,碰壁和另谋生路之后认识更加深刻了。多次接受采访李立农都没有谈到自己要成为中国E-Trade,并不是非E-Trade不可,能做成当然好了。“网上证券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太大了,一个火花怎样才能燃成熊熊烈火完全取决于环境。盛润比潮流先走了半步,在目前的环境下,多走一步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能先走半步就好。”

很少被提及的是,盛润曾经有一个意气风发的口号——“把握自己的金融命脉”。如今,盛润的命运似乎掌握在别人手中,留下了很深的“政策的阴影”。李立农只好走向了“技术本位”,现实、谨慎,也踏实多了。反正盛润已经“真金白银”地盈利了,好在当初就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生存计划”,风调雨顺、没有任何意外当然最好,一旦天时、地利、人和都不沾边了,就得考虑怎么活下来。

尽管在政策上摔过跟头,李立农还是对证监会和券商老总们寄以厚望,认为政策的放宽和积极鼓励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给股民带来切实的好处。“我做实业,有一定的考虑,政策是等不来的,盛润也不善长。这就象罗大佑的演唱会,你得等着排队买票,有可能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连最后一班地铁都上不去。你当不了模特,不能一辈子愁眉苦脸。去开出租汽车吧。”

“说得形象一点,我现在就是小孩读高中。在此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慢慢地长大了,有些梦想是实现不了的,那就找可以做的,踏实,有信心,大学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

光环不再

记者:到底什么促使你们下决心把网站卖了?是内部经济问题所迫还是外部环境冲击?

李立农:主要是从管理上考虑,从今后的发展、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选择的行业这三方面来考虑。盛润有两块业务,一是向券商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一是网站业务,两个业务有不同的客户群和运作要求。对公司本身的发展来说,今后最好不再把两匹马套在一部车上跑。

记者:尽管stock2000目前没有证券牌照,但它同样也是盛润头顶上的光环,而且在牌照发放方面,政策今后总会放宽,全部把它卖光是否明智?

李立农:如果只从盛润的角度考虑,stock2000确实有光环的作用。国家是在积极鼓励网上交易的发展,凭良心说,像我们这样的网站,等国家放宽政策已经来不及了。另一方面,有些券商刚要触网,它们的网上交易及技术处于空白,因此从消费者和盛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竿子到底的选择是最好的。而且,我们不对“中天网” 持有股份,也可以使我们在对其他券商提供服务时一碗水端平。

记者:你从1996年回国至今已将近4年,以你卖掉盛润后的心情,如何看待国内的网上证券交易发展?

李立农:又回到了1996年创业时的业务定位,但时过境迁,当初一片荒芜,现在大楼都已经慢慢起来了,但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慢。以韩国为例,四年从无到有,网上证券已经占全国个人投资者交易量的60%。年初以来,中国券商已经有了“时不待我”的敏感,手中也有足够的现金去投资新的业务。从绝对数来看,一年之内在中国5000万股民中开发一两百万网上客户是很有可能的。

The Next Step

“如果说今年媒体对互联网是在选美,现在就是看谁最长寿、最健康了。”

平静下来的李立农,再回头看国内网上证券的历程仍会有沧桑之感。“网上证券是一个高盈利的行业,启蒙完成得比较快,甚至比任何一个其它的行业都短。当初徘徊观望的券商、网商们,几个月过去,都一致举手了,并且竞争得火热。这至少证明了盛润走的路还是可行的。”互联网在证券行业最容易发展,必然对券商有很大地吸引力。网上证券也需要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板,“水如果活了,我们总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最怕的就是池子太小。”

也有资本的意志在起作用。“我们的投资人,都不很在乎我们到底要在哪里上市,技术提供商是对他们利益最大的体现。大家都觉得卖掉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得益于股东的结构比较简单。”李立农想得很清楚,盛润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婆家,“我们恋爱,最终需要找一个人结婚”。

盛润将“把技术进行到底”,下一步的设想是“帮助传统企业上网,做电子商务”,为金融、证券包括其它行业的传统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也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营销、市场定位、商业运作等都将参与。李立农认为这与盛润此前的思路是一致的,并画了一个电子商务的几个阶段的草图展示给记者看。互动、交易、个性化,这都意味着技术的提升。盛润首先将把证券纳入电子商务的行列,然后会在消费类产品如海尔冰箱、其它行业如纺织业等寻找市场空间,并为自己作为第三方提供者压下赌注。

又是一个精妙的比喻,“这就好比健身,目的很明确,让自己有精神一些,大腹便便很不好看。你可以自己照着书本练,买一大堆器械,然后强迫自己跑步,这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意志的。你很难做到方法得当,也落不到实处。OK,钱不是问题,你请一个私人教练……”

已经在硅谷呆了10几年的李立农,充分感受到了硅谷的那种“造血机能”,完全象一个生命体一样。不知道,两次放弃读博的李立农能否成功地“二次创业”,又会是在哪个领域“日出江花红胜火”,迎来人生的拂晓?盛润的“命运三部曲”到底有什么启示和共鸣,国内的网上证券市场将如何避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垮了”的个体性悲剧?(感谢特约记者刘韧、李学凌对此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