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好演,二人转难唱!---《互联网周刊》前景堪忧 - 箭似流星 - 百步穿杨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73 次) 时间:2000-12-01 19:55:47 来源:百步穿杨 (百步穿杨) 原创-IT

这些天来,因网络大潮而一跃成为媒体新贵的《互联网周刊》变动频频,先是不断进行改版调试,后是计划大幅提高明年的销售价,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在IT界颇负盛名的,原《北京青年报》著名IT记者胡延平的加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胡延平入主《互联网周刊》做主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互联网周刊》!因为此举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IT理论家姜奇平在《互联网周刊》唱独角戏的局面!
不少人都抱怨,《互联网周刊》变的不如以前好看了!这或许就是胡延平入主《互联网周刊》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当然,想必也是《互联网周刊》近来不断进行改版的原因。但或许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为什麽《互联网周刊》变的不如以前好看了?这个问题不琢磨透,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劲!
其实,从创刊至今,《互联网周刊》的水准一直在稳步提高。大家觉得不好看了,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互联网周刊》跟不上大家口味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网络已经由极其陌生变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既而,大家已不再满足于听某某CEO是如何“骗”到钱的?也不想再听那斯达克的风雨如何宣判了.com的死刑一类的风言冷语!人们要了解的,是,com该怎样活?是人们该如何真正0在网络中生活?而这,不要说IT理论家们了,就连身在其中的.com的CEO们也未必知道!不要说旁观者清,作为前所未有的一种所谓的“新经济”,网络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美国成功了吗?美国的经验在中国适用吗?在对网络将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答案都差不多!话题扯远了,全体的茫然,全体的不知所措,才是《互联网周刊》大家不再爱看的原因!你知道的和我没啥两样,我凭啥要听你扯闲篇?!
早先我很喜欢看《互联网周刊》,很喜欢看“奇平视点”!我愿意听IT理论家给我道一道网络经济的来龙去脉, 听他细数丁磊的传奇和张朝阳的狡邪!但后来,可能是该说的,我们能听懂的,理论家全说净了,于是,“奇平视点”开始往高里拔,从僵冷的术语到理论,从烦人的枯燥到更枯燥!没办法,我辈凡夫俗子只好选择放弃!姜奇平的独角戏由众人喝彩变成了无人喝彩!不过,也可以理解,一周一篇的频率,神仙也得累成死鬼,更甭想要高产高质了!就像王朔说的:写伤了!
又扯远了!同为IT著名记者的胡延平加盟《互联网周刊》,本来应该是个《互联网周刊》改变自身形象的好机会,或许这也是姜奇平厌倦了独角戏吧!从理论上讲,胡延平和姜奇平的二人转的确应该比姜奇平的独角戏精彩的多!但很遗憾,学哲学出身的胡延平在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上与姜奇平实在是太类似了!我对此二人绝无恶意,甚至一度极为喜欢他们的文章!我只想客观的说,胡延平和姜奇平行文的风格和思想基础都很高,所以在文章中,他们都由于理论高深或着眼点太高难免显得比较虚!这就好比你站在屋顶上看人和站在山顶上看人,二者看到的人的清晰度肯定是相差很远的!距离是容易产生美,可距离太远了,再美也看不见了!
《互联网周刊》以胡延平和姜奇平的二人转代替姜奇平一个人的独角戏,是一种可贵的转变,但鉴于胡延平和姜奇平二人的特点的过分相似,让人很难对他们的二人转由衷的喝彩!
忘了提一句,《互联网周刊》明年的售价是每本近20元,比现在的售价高了数倍,以《互联网周刊》时下的影响力来看,有点估不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只能有一种解释,二人转的票价比独角戏贵!

互联网周刊》前景堪忧 - sos - 2000-12-02 22:52:54

毫无疑问,这种类型的杂志,只有充分走中国计算机报的路线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靠张价,靠走精品路线,它必死无疑。 以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声音掩盖一个群体的声音是可悲的,而且以姜奇平和胡延平的能力和嗓门,还不足以掩盖别人的声音,如果网络可说话的地方再多一些,就会显示出他们的一些能力缺陷,甚至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道德。当然,我说的他们,不是指两位,是指一种借助传统媒体而胡乱说话还自以为权威的人。 我觉得,传统和网络,差别太大了,有点悲哀。虽然现实社会就是这个样子。 虽然我可能照样还会购买这个杂志,但我可以在需要蔑视某个人的时候,照样还会蔑视这个人,或者这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