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这么多“硅谷”吗 - 科技投资 - 韩文韬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3 次) 时间:2000-11-28 16:00:51 来源:韩文韬 (dhunter) 转载

  位于美国旧金山市湾区南面的一片杏树林,纵深不过只有几十公里,这个弹

丸之地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这个神奇的

地方名字叫“硅谷”。

  硅谷奇迹引发了美国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引发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效

仿,在印度、在台湾、在日本、在以色列,甚至在欧洲都出现了一些高技术集聚

地,但还没有一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硅谷。

  “硅谷热”在中国也越来越热。近年,国内许多城市也开始提出 “东部硅

谷”、“西部硅谷”诸如此类的口号,不少媒体的大标题上也时常出现“不妨多

几个硅谷”、“10年之内中国将有若干个硅谷” 的字样。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正如一些专家所提出的那样

:硅谷是否值得模仿?中国式硅谷能否成功?中国需要这么多硅谷吗?这些尖锐

问题都需要我们来解答。

  【“硅谷”在中国遍地开花】

  先读一则有趣的新闻:我国西部的一个大城市,其下辖的几个县级市在近期

都不约而同提出要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建设成为该大城市的硅谷,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并着手划出一片土地,设立引资工作机构,提供新的行政编制,健全

行政机构。纷纷要求发展高新技术是好事,不过,不少人生疑:这几个县市不是

农业大县就是刚刚脱贫,哪里有成为硅谷的本钱呢?

  从这条消息可以看出“硅谷”在国内的虚火有多旺盛。也难怪这些县市要建

“硅谷”,因为提出要建硅谷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左右邻居都行动起来了,岂能

“错过良机”或背上“观念守旧”的包袱?记者做了个网上新闻搜索,现简单罗

列如下:

  2000年3月27日,《三秦都市报》以《中国西部“硅谷”在陕西渐显端倪》

为题,报道了陕西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发展高新技术,推动开发带成为区

域创新基地,使其成为我国西部的“硅谷”。

  3月28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报道,深圳市信息工作会议透露,到2005

年,深圳将率先建立起高效益、集约型的信息经济,为最终成为中国的“硅谷”

奠定坚实基础。 

  4月4日,《中国经营报》报道:从天津市对外经贸委获悉,天津市已投资

100亿元,夜以继日地建设“中国的硅谷”,地点选在西青和开发区内的微电子

开发区。

  4月29日,《羊城晚报》以《广州15.8亿兴建广州硅谷》为题,报道了占地

面积22.74平方公里的广州科学城是未来广州的高技术园区,号称广州“硅谷”

  7月20日《科技日报》以《杭州“天堂硅谷”先建“硅谷天堂”》为题,报

道了在钱江南岸建设杭州高新软件园,以软件、微电子、通信企业为代表的高新

技术产业群的崛起。

  9月28日,中新社报道,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透露:上海在未

来五年内将初步形成世界级的“中国硅谷”雏形。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完成年产值

4000亿元。

  此外,武汉、大连、长春、合肥等地也在今年提出了建设硅谷或是光谷的计

划。

  当然,人们都知道,还有一个“中国硅谷”的“老大哥”,这就是北京的中

关村。

  如此多的城市和地区都把“硅谷”当做了目标,对“硅谷热”这一现象究竟

应怎样看待呢?让我们细细分析。

 

  【“硅谷热”从何而来】

 这是首先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美国硅谷近年的表

现让整个世界都吃惊,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二是网络时

代来临,硅谷更是创造了新经济中的诸多神话;三是中国把发展高新技术放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提倡科技创新。

  由此可见,“硅谷热”是紧密地与发展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符合世

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从这个角度讲,“硅谷热”在中国就十分合理也非常必

要,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急需科技创新。

  然而,“热”不能过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毕竟还在发展中国家之列。科

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去年在上海“财富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

一个“二量”结构,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距离,但又面临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

要通过信息化来加速;反之,工业化有了扎实的基础,又能推进信息化的发展。

  身为国家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她清醒地了解中国科技水平的现状,了解中

国经济所处的水平,所以她表示发展科技事业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特色;

对有关地区一窝蜂地建设所谓“中国的硅谷” 表示不赞同。中国与美国情况不

一样,中国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让经济知识化这是共性,但要结合自己的发展

阶段与需求,去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模仿。

 

  【是市场化的竞争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好处之一是人们的竞争意识大为增强。针

对目前的“硅谷热”,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不是鼓励竞争吗?多一些想做硅

谷的城市有什么不好?大家竞争,既公平又合理。

  这样的意见是否正确呢?是的,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竞争,但是同样要看到

我们的国情,看到我们正在转轨之中,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天生的市场经济。具体

到“硅谷热”这样的竞争,会发现竞争的起点并不是市场,带有明显的行政和计

划的色彩。真正市场竞争的好处在于优胜劣汰,计划下竞争的结果是谁也好不了

,谁也死不掉,造成真正的浪费。彩电、汽车、开发区等,这样重复建设而造成

严重浪费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王则柯在一篇文章中对此更是有精彩的评论:曾几何时

,钢铁翻番、15年超英赶美的大跃进栽了;建设“10来个” 大庆的“洋跃进”

栽了。那是过去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好大喜功的大跃进情结,常常干扰我们的步伐,给我

们带来很大的损失。市场导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在党的纲领上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也已8年,但是在一些朋友的头脑中,计划经济强调主

观意志的思维定式,常常还在作怪。有“不妨多几个硅谷”和“将有许多个硅谷

”这样的观点,就是例证。

  【靠计划得不来硅谷】

  硅谷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所需要的“土壤”又是什么呢?全世界的经济学

家都在关注和研究这个话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硅谷不是计划的产物,也不是

投入的产物。

  从国家计划和政府投入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的 128公路沿

线地区,曾经是美国政府大为看好的地方,资金、人材、基础设施等条件比硅谷

要优越得多,得到比硅谷多许多的支持;但是 128公路沿线地区并没有成为高科

技的摇篮,被硅谷远远地甩在后面。

  说硅谷不是计划的产物,也就是说用计划的办法走高科技之路是很困难的。

日本政府曾投入巨资,要把筑波建成像硅谷那样的高科技园区,十几年过去了,

筑波还是根本无法与硅谷相提并论。日本也曾由政府主导,搞模拟式技术的高清

晰度电视(HDTV),由于坚持用通产省和NEC制订的技术路线发展模拟技术,使

日本在18年中为开发摸拟式高清晰度电视投入的大量精力和巨额资金付诸东流。

  【体制和文化的产物】

  有了好的体制,有了好的创业氛围,有了旺盛的市场需求,硅谷就会自己冒

出来,硅谷是体制和文化的产物。这是旅美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对“硅谷”生动

而又精彩的描述。

  目前国内众多建设中的“硅谷”,更多的考虑的是硬件,要圈一块足够大的

土地建设园区,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甚至有些地方还将旅游景点也装了进来。

再往下考虑的才是人才、政策、技术含量方面的问题。而这些与真正的“硅谷”

是完全两样。

  今年3月,记者曾经采访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李开复在

硅谷工作6年,在北京的中关村也工作了两年,对硅谷是一种体制和文化的产物

有着更深的理解。例如,硅谷企业员工都是自己企业的主人,每个员工都拥有自

己的股份或是认股权,甚至在两三个人的小公司里产权的概念也十分清晰;例如

,硅谷鼓励创业和宽容失败,创业的风险是很大的,每一次失败对于一个创业者

而言,他的价值就会更高,一个有失败经验的人经常会被风险资本家们看中。

  研究硅谷的专家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根据斯坦福大学专门研究硅谷创业精

神的专家亨利分析,作为创业企业的硅谷,其特殊优势可以概括为八条:有利的

游戏规则、很高的知识密集度、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

的氛围、开放的经营环境、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高质量的生活、专

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金融、律师、会计师、猎头公司、市场营销、设备制

造商等)。

  这就是说,要成为硅谷,其前提要成为能吸引全世界最优秀人材的“精神家

园”。这岂是靠硬件设施能够做到的呢?

  【自己的道路】

  很显然,中国并不需要这么多“硅谷”。就与中国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而

成为世界第二软件大国的印度看,尽管也建了不少高新技术园区,称得上成功的

,也只有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

  就我国目前这些所谓“硅谷”看,还是用计划的手段做本应属于市场的事,

结果将是得不偿失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能汲取更多的是硅谷的精神和

文化,更能体会硅谷的精神实质,倒确是大大需要建设更多的“硅谷”,让市场

的本质、创业的精神更多地植入人们心中。

  当然,我们应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少走弯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追随

或是简单模仿。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有自己的道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

授在深入分析美国硅谷和中国现实之后,提出了“制度重于技术”的观点,这就

是任何一个想要使自己成为“硅谷” 的地方,都必须考虑怎样创建适合的创业

环境。当然,这不是要完全照搬硅谷的一些具体做法,而是按硅谷建功立业的基

本原则,为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根据中国当前的情况,吴教授认为,中国创业企业的环境起码应当具备四个

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

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

  中国真的不需要这么多“硅谷”,也没有必要简单地复制、模仿 “硅谷”

。但是中国真的需要科技的进步,这种进步应该来自市场,来自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