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宋朝弟与张朝阳-----傲慢与偏见·《每日早报》 - 起跑线 - 信海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40 次) 时间:2000-11-28 01:14:55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今天看到刘纫老师写的关于科利华的东西。我也说说自己他的一点印象。
第一次直接对宋朝弟的印象是在科利华的员工大会上。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成了科利华的员工:毕业求职的时候,我收到的第一封接收函就是这个公司的,当时感觉科利华简直太大方了,而且也不太仔细,简直没怎么经过考察就同意接收,转户口,和我一起的是一大堆各个学校的毕业生。当时我是比较高兴的,因为时间太早了,我为这么早就找到垫底的单位感到高兴。
科利华人事部门的一位小姐通知我们去参加他们的员工全体会议。
会上,我坐在第一排,瞻仰了科利华的全体领导人。
当时,宋朝弟做了非常非常长的一段讲话,很精彩,至少我这么认为。
后来,我以这段灵感写了一篇《网络时代的精神》,也算在网上流传了一下,现在可以说,那是有关宋的事情。
后来由于开会、采访等的缘故,我曾经几次听过宋的长篇演讲,虽然多有重复,说实话,我还是很佩服这个人的。

外界关于科利华的舆论颇多争议,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科利华炒作《学习的革命》所造成,在业内,或者说新闻界内,都说宋爱玩虚的,我想,有这个评价,《学习的革命》功不在小。实际上呢,科利华在软件界,至少在教育软件界其实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到外地去采访,问一些学校,校长们对科利华的评价比较好。我参加过几次科利华的教育软件大会,那可真叫大会呀,来自全国的教师代表们足足有一、两千人,热情也蛮高的。
这也说明了科利华的实力。

当然也有负面的印象。以我的经验,科利华是所有IT企业中最不象高科技企业的公司,因为在他们的员工大会上有非常多的穿着打扮类似农村打工妹的员工,很多,我现在也不知道她们是做什么工作的。整体的印象是比较土,科利华本身就比较土一点,然后其内部又有一批阿钢过来的员工,是民营IT企业里行事最象国企的之一了罢?
再有就是他们员工的工资问题,好象科利华经常有拖欠员工工资的事情,这大概也影响了其员工对公司的感情,以至网上经常出现明显是其原员工的负面传言。这件事我一直不明白,象宋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不能把工资这么简单一件事解决好呢?难道是因为它的员工太多了?
科利华的员工确实多,下班的时候,它的班车就一大串,一到点就集体出发,形式颇为壮观!

我文章里提的网络大厦已经竣工了,也入住了,可惜,什么咖啡香、奶油香终究是一个幻觉而已,没有实现,我很想就这个问题问一下宋,究竟是什么没能使这些他原本向往的东西没能在科利华实现?还有那个长明灯的故事,据说,科利华现在在节约电上很下工夫,更不用提那些幻想了,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不是讥讽,我实在是很想探讨这个问题。
去过几次新建的网络大厦,确实比较漂亮,只是没有想象的亮堂。吃惊的地方也有,就是它的那一堆网站,以人数来说,或许科利华也算是国内最大的网站了吧,比什么新浪、搜狐、网易都要大。这一点宋应该骄傲。

知道现在我还很佩服宋,很明显,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个初步成功的理想主义者,这次他名列福布斯五十强算是一个成功,似乎本人也很高兴,科利华主动要求媒体发布这方面的新闻,还向全体员工很兴奋的传达了这个消息。我想,下一次,在某次会议上,宋又该有一番精彩的讲话了。
另外一个和宋相似的是张朝阳。
或许中国的环境里宋和张注定是要受到一些嘲笑的,事实上张和宋确实受到了比其它企业领导人更多一点的非议。
他们都很匆忙,很善侃,来来往往中,都很孤独。
是的,孤独这个词没有用错,每次看见张或者宋“粉墨登场”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我以为他们比一般的CEO们更加孤独。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促进着自己的事业。
从道义上讲,我觉得,他们应该受到鼓励,而不是嘲笑。
互联网周刊上前段时间有新闻说“张朝阳在清华摔了个大马趴”,看了以后心里有点同情张,听说因为这则新闻搜狐的市场部门还受了批评,这种新闻绝对不会出现在王志东或者丁磊身上,这是张独有的待遇,其间道理实在是很值得人深思,而不能仅仅以张善于做秀一语概之。
王志东曾经对微软有评论说,微软强则强乙,只是不象大侠,象魔头!那么,张朝阳象什么?宋朝弟又象什么?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说,张与宋形象的遭遇实在是有其必然性,然而,在网络时代,这种必然性实在需要一个客观的反思。

直觉一点说,张与宋是相对来说比较有血有肉的人,与其他某些面目呆板,千篇一律的企业领导人相比较,就凭这一点,我喜欢。
更何况他们孤独。
  面对网络时代的精神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98次)
  时间:2000年06月15日 21:09 来源:信海光原创

话说国内某大软件企业的老总准备顺应时代潮流,二次创业,全面进军网络,特于春节期间赴美国硅谷考察取经。年后回国,自然学得韬略满腹,创意无数,回国后人人以为其将有大举措,谁知该老总立项之外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改建其所属企业新建的总部大厦。
首先是把门厅的大理石地面全部翻开,重新铺垫—–原来的大理石地面呈深褐色,现在全换成了亮白色,为什么呢?该老总说:深褐色给人以庄重感—也就是压抑感,而一个网络企业不应该存在压抑感;接着就是改造房间,原来的大厦是按照传统企业惯例设计的,有太多的墙,而一个网络企业的大多数运做都在互联网上进行,在一个全面开放的世界里生存,实在不需要什么墙壁,因此,该老总主张把所有的墙全部换成玻璃隔壁,并且工作室内的色调一定要是亮的、暖的色调,偶尔还要加几个红色或蓝色的简单图案,用该老总的话说是增加活力。
该老总还另有两大举措:一是要在网络大厦里增设一个咖啡厅,面积一定要大,要有酒店大堂里的咖啡厅那么大,而且要象微软那样对每个员工免费开放,而且咖啡一定要是煮开的,不能是速溶的。咖啡厅里还要备有爆米花,象所有硅谷的网络企业一样,整个公司都要有一种甜甜的奶油爆米花的香味儿。老总说:这样对启发员工的灵感有好处。另一大举措是从此规定网络大厦里不准熄灯,整个大厦要整夜灯火辉煌,说:这代表一种精神。私下里说:整个大厦即使点一年的长明灯耗费也不过30万人民币,可这长明大厦不正也是一种广告,同时给员工一种信心—据说,美国企业早就如此了。
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该老总郑重其事的把脖子上的领带解下来,并且宣布:从此,凡公司员工进入网络大厦的,一律不准系领带!
行文至此,读者或许以为我啰啰嗦嗦一大串是意在讥讽此老总赴美国白跑一趟,没学了好来,正如《围城》里三闾大学引进牛津的导师制却弄来一个师生同餐一样,非也,我对该老总的举措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做的好!
什么是网络时代的精神,众所周知,无非是自由、年轻、创造、决裂而已,但在今天的中国,有几个人真正能领悟其中三味?大家一听网络时代到来,纷纷上网,今天你搞内容网站,明天我弄电子商务;今天你圈地,明天我上市,捞钱、创业之外有几个老总能虚下心来去想:这不但是一个机遇,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生存方式?有谁去为适应这种生存方式从精神上改变一下?难道会上网聊天、会网上购物就意味着网络化生存?
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网络时代,终究会被淘汰。抛开大城市的新生带年轻人不谈,中国在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融入网络时代难度真的很大很大。网络时代推崇创新、尝试,中国传统却提倡稳健,教导人们“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逢事要三思而后行;网络时代的灵魂是自由,无国界,无壁垒,中国的传统却被所谓的纲常所束缚,村村乡乡、家家族族、上上下下级别分明;网络时代推崇年轻人,因为只有年轻人才有足够的活力去跟上瞬息万变的比特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重视经验文化,所谓前车之鉴,所谓资历,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一个不尊重年轻人的环境,一个不从骨子里尊重年轻人的环境,怎么能够去决胜于互联网?在网络时代,在IT界三十五岁以上就是老同志了。有的老同志说:“我虽然老了,可一棵心依旧是年轻的,所以我还可以在网上继续大干一场。”老同志相信人定胜天,可他不真的去看看这天,这天下,这网络的天下里还有几个老同志。看看新浪的王志东,看看搜狐的张朝阳,看看网易的丁磊,再看看中国网民的平均年龄层——老同志悲哀吗?平心而论,网络不会排斥老同志的加入,但老同志要在网络上有所作为就太难了,这涉及到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精神:决裂。老同志有权威同时也有包袱,决裂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而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不去习惯随时与过去决裂就简直难以生存,当然作为个人来说,你可以墨守成规,人家用WIN2000了你还是在用WPS,而且用得津津有味,但作为一个群体、一代人来说,那或许就是一个悲剧。决裂是年轻人的特权,在中国尤其如此。
有人说如今的老板越来越不象老板了。想当年,人们见了长虹的倪润峰、联想的柳传志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老板,据说在他们脸上有某种气质,比如说刚毅、威严;再看看今天的网络公司的老总,王志东长了个娃娃脸,面部尚残存着几分稚气;张朝阳呢,“天天搜狐”,说起话来象侃爷,仔细观其形象,怎么看怎么象—-他的网页上那只狐狸,网络时代的精英们脸上不会有倪、柳在商场多年打拼历练出的刚毅,可他们依然是成功者,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网络时代精神的精髓:自由,从小点说,大家自然都见过张朝阳在天安门广场练滑板的照片,而在新浪的工作时间里,你会很经常的见到他们的某个领导,比如说负责新闻中心的陈彤,不系领带,敞着领子,头发乱糟糟的走来走去。他们也年轻,他们更创造,他们决裂吗?反正据说其中从未在国外学习过的丁磊的桌子上几乎没有中文书籍,你说他好学外语也罢,“学”累了的时候,在咖啡厅,他会打个榧子,说:“Waiter,把这杯咖啡Cancel掉——”
现在回到文初那位老总身上,他也可算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了,我之所以为他的几项与创业无关的举措喝彩,其实很简单:他已经真正体会到网络时代精神的重要,从细微处,他努力给年轻人,也包括他自己,以自由的氛围、年轻的意识、创造的灵感,而从他整个想法本身来说,不管你说他是东施效颦,还是当年商秧的移木赏金立信,都表现出一种魄力:决裂的魄力!

现在有必要为现今社会中那些急功近利的行为敲一下警钟了,靠上项目、解决方案、创业计划乃至几个技术创新就一轰而上的进军互联网,这种方式到底能走多久。一切都从模仿开始,而且大多也仅止于模仿,因为我们没有网络生活的充分精神及物质基础,所以我们的网络经济的基础–主要指人才、创意、技术创新等很难形成一个轨道。
这里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糟粕,相反,抛开网络不谈,中国文化可称是世界顶尖的文化,事实可证,至少在农业社会时期它还为世界所仰慕,即使在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方,不也是很有几个哲人对其大加推崇,但事实怎么样呢,工业革命来了,船坚炮利的英国舰队还不是长趋直入?从而,带来羞辱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反思。一个民族的文化乃至文明均是由几千年的历史积垫而成,决不容忍,而且也不可能被全盘否认,但是,反思是有益的,至少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技术创新及(狭义)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多大推动力的,这从中国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可窥一斑。文化不存在优劣之别,只有一个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到底中国的传统文化适不适和网络经济或者说网络生活的发展,如果不适和,大到政府、小到企业个人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一个表与本,源与流的问题,是一个我们的网络经济发展有没有后劲的问题。
中国出几个个天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鲁迅的话说:“中国有没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具体到网络时代就是中国能否培养出杨致远等样的人(中国人!),并且给他们发展成功的空间?这也就是我讲的改造网络大厦的隐喻之所在。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容置疑,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能全面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工具—-千万别小看工具,自从人类发明了工具,人才真正成其为人。
网络上的鸦片战争绝不是微言耸听,试想,就算在今天,国内的网络企业面对庞大的寻隙待入的游资及技术是怎样一种心情,融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想趁机捞一把的目光短浅的商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谁希望看到中国的网络企业全变成外国人的天下。假如恶梦成真,国际互联网为他人主导,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将在从经济到文化到军事等诸多领域全面受制于人!!!!!
别忘了,只因为落后一步,中国仅仅为入关就谈白了头呵?难道还要我们的将来为入“网”拼一个面目憔悴?
对于中国人来说,国际互联网确实来的过于突兀,中国在从物质到文化诸多方面都准备不足,但他还是气势汹汹的来了,这是事实,事实不可回避,但你终将要接受。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也一样,终将要接受网络的到来,问题是,到底是主动去接受呢?还是吃了亏以后不接受也得接受?
自由、年轻、平等、创新、弃旧图新,中国人,你究竟做到了几分?

也谈宋朝弟与张朝阳-----傲慢与偏见 - 徐远明 - 2000-11-28 09:05:47

老兄,喜欢张与宋可以直接喜欢呀!

我所了解的科利华 - wangyou - 2000-11-28 11:09:44

因为是学教育的,所以有很多师兄师姐去了科利华,又因为自己是那种不愿意做学问的研究生,所以,从考虑工作问题以来便很关注科利华,因为自己一直都认定自己就是适合去公司干,因此断断续续的知道了很多关于这个公司的故事。 其一依然是工资拖欠问题,我很纳闷,员工是公司之本,为何会有拖欠工资一事时时发生?难道因为自己是搞教育的就必然的承袭了许多县级教育部门的陋习——拖欠教师工资?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工资可是吃饭的唯一来源呀! 其二是关于“宋总语录”问题,听说(只是听说而已)他们的员工经常要求学习宋总的讲话精神,有点把宋总当神的架势,当然,作为老总有其优秀的过人的地方,但是如果以这种方式来领导一个有这么多大学生资源的,其企业的高科技性是否就值得怀疑了?而且有一位曾经在科利华研发部门干过的朋友就说科利华是养懒人的地方(此话只是一家之言,在此引用,绝对没有别的意思),亦即在科利华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只需要听话即可。 其三关于科利华对教育的理解问题。我有几位教育界的朋友曾经很感叹的对我说,科利华是国内吃透了中国教育的第一人,也就是他们最为了解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现状,对这一点,我也很佩服。 其四关于科利华的员工流动问题。有一位从科利华出来的朋友说在科利华待了一年的员工就算老员工了,可见其员工流动量之大了,在我毕业找单位的时候,科利华在很多毕业生的眼里就是落户口的跳板,觉得那儿的北京户口好弄。我觉得一个公司在毕业生心目中是这种地位,就真的很可悲了。 (上面所言,仅仅是个人看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