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6 次) 时间:2000-11-24 15:19:42 来源:吴小龙 (吴小龙) 转载
2000年9月21日, 何保胜先生在《羊城晚报》撰文,列举了国内一个“以新闻而闻名”的大网站出现的一些假新闻,提出网站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何先生的结论说的好,“既然号称第四媒体,就要有媒体的责任感,就有必要对新闻真实性负责。”
何先生文中所说假新闻是网络文字新闻。那么,网络图片新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本人从事时事编辑工作14年,近两年来较多接触网络新闻,发现不少源于网络的国际新闻图片存在严重错谬现象,在此略抒管见,以求正方家。
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
以国内知名的新浪网为例,国际新闻图片屡屡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让读者不知相信那一个为好。
例一:2000年世界博览会究竟何时何地开幕?
2000年8月26日,新浪网刊出题为“2000年世界博览会开幕”的图文,说明为“8月25日,2000年世界博览会在德国汉堡正式开幕。图为开幕式上,来自菲律宾的芭蕾舞演员在进行精彩的表演。”次日,《江苏商报》第五版“国际报道”予以转载。
当时看到这则图文,我就产生疑问,因为我早在几个月前就编发过世博会在德国汉诺威开幕的消息,怎么现在世博会又在德国汉堡开幕了呢?原来,新浪网的这则图文把世界博览会菲律宾馆开馆误为世博会开幕了,同时又把举办地点误译为汉堡。事实上,关于2000年世界博览会,新浪网本身就发过多篇新闻,如6月1日的消息“2000年世界博览会今日开幕”、6月2日的图文“2000年世界博览会开幕”,都分明写着2000年世界博览会6月1日在德国汉诺威开幕。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浪网在刊载上述图片时,下面的一个“相关链接”的新闻题目就是“汉诺威国际博览会展期近半 已有630万人参观 (2000/08/13 20:42) ”。
例二:世界小姐?环球小姐?
2000年4、5月间,环球小姐(Miss Universe)评比在塞浦路斯举行,然而,新浪网在4月26日之前的图片新闻中均把此项活动错误地称为“世界小姐”评比,比如4月22日的标题为“全球佳丽汇聚塞浦路斯参加世界小姐比赛”的图文、4月26日标题为“世界小姐大赛进入泳装摄影阶段”的图文,然而,4月26日当天,新浪网又把“世界小姐大赛进入泳装摄影阶段”的图文题目改为“环球小姐大赛进入泳装摄影阶段”,但正文中仍为“世界小姐”字样,二者图片完全相同!自4月27日之后到5月13日该活动结束,新浪网刊载的80余条图文报道则清一色为“环球小姐”大赛,“世界小姐”大赛消失得无影无踪。
实际上,世界小姐为Miss World,环球小姐乃Miss Universe,二者是不同的国际选美活动。尽管world和universe都有中文“世界”的意思,但后者还有环球、宇宙的含义,范围更广,加上世界小姐评选和环球小姐评选为世界知名的大众娱乐活动,举办时间跨度均有数十年之久,译名约定俗成,不可轻易混淆(新浪网2000年4月27日刊载的“环球小姐大赛简介”一文也指出,“举办了48届之久的环球小姐选举活动已成为与奥斯卡学院奖具有同等知名度的全球性评选活动。”)。
此外,早在2000年4月24日,新华通讯社便转发了一幅法新社新闻图片,其标题为“各国佳丽角逐环球小姐桂冠”,说明正文中也指出,“4月23日,79名各国佳丽云集塞浦路斯的帕福斯,准备参加2000年环球小姐选美比赛的系列活动。”
毫无疑问,新华社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就我手头掌握的资料看,江苏至少有三四家传统媒体因对网络图片采取“拿来主义”而出现尴尬错误——即4月底刊登的图片新闻是“全球佳丽汇聚塞浦路斯参加世界小姐比赛”,而5月初发表的图片新闻就变成“环球小姐进入晚装比赛阶段”,自相矛盾,莫衷一是。其中错误最离奇的是5月14日《扬子晚报》——A5版刊载文图“2000年‘世界小姐’昨日出炉”,B1版刊登图片“折桂‘环球’”,同一事件在不同版面出现两种说法。
例三:世界小姐?国际小姐?
9月28日,新浪网刊出图文“韩国小姐当选世界选美大赛最上镜小姐”,说明为“ 10月4日,来自全世界的美女将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00年度世界小姐大赛。参赛选手27日在所住的饭店集体亮相,接受媒体采访。图为在首次亮相后被记者被评为最上镜小姐的韩国小姐。”
不料,到了10月5日,这个在日本东京举行的选美活动决出冠军时,新浪网的图文题目却改为“委内瑞拉小姐获东京国际小姐冠军”,说明变成“10月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小姐评选揭晓,委内瑞拉小姐林孔夺得冠军(如图),荣获国际小姐称号,亚军和季军分别为韩国和俄罗斯小姐获得。”如此前后矛盾,不免让读者如堕云雾,不知道信前面的好,还是信后面的好。其实,这次选美的名称为“International Beauty Pageant”,即国际小姐评比,和世界小姐(Miss World)大赛风马牛不相及。
二:图文不符、张冠李戴
例:毒气乎?洪水乎?
2000年9月12日,四川虎新闻网站刊出一组国际新闻图片,题目是“东京再演毒气惊魂 邮包恶臭烟雾熏倒42人”,其说明开头为“东京一所邮局昨天早上收到一个泄漏不明气体的包裹,导致45名职员不适送院,情况并不严重。当局正就事件展开调查。”
心细者应该很容易发现,其题文中的人数存在矛盾,前者为42人,后者为45人。然而,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包括这幅图片在内的一组图片压根和毒气无关,这些图片实际上是反映东京洪水导致子弹头列车停开、乘客受困于车站的情形(作者按:YAHOO英文网站同一幅照片的说明可作证明——Exhausted passengers sit on the floor with their baggage as they wait for the resumption of bullet train services Tuesday morning, Sept. 12, 2000 at Tokyo Station after the services were interrupted because of power outages by torrential rains in central Japan. Torrential rains hit central Japan on Tuesday, leaving three people dead and driv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from their homes.),虎新闻完全是张冠李戴。
三:细节失误,南辕北辙
有人认为,和上述两种错误相比,时间、地点、名称和状态等细节问题应该算是小问题。但是,我觉得,细节问题绝对不可小看,因为细节关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5个W不能丝毫有误。
例一:哥伦比亚,美国的一个州?
2000年9月15日虎新闻网站刊载图片“医生查看联体婴儿的X光照片”,说明为“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州的医生为一对联体婴儿进行了成功的分离手术,遗憾的是手术后十多个小时,其中一个就不幸去逝。图为医生在查看这对联体婴儿的x光照片。”
而15日的《扬子晚报》A7版刊出的同样图片的说明却是“14日,哥伦比亚麦德林时一对连体女婴中的一个,在国立莱昂第八医院医生们对其进行了16.5个小时分离手术后死亡。”
事件发生地,一个说在美国,一个说在哥伦比亚,究竟哪个对呢?即便不去查英文网站上原图的说明,稍有一点地理常识的编辑甚至校对也应该知道:美国的50个州里并没有哥伦比亚州,而只有哥伦比亚特区!
当然,要弄清虎新闻的错误,还是必须找到原图说明:“A doctor shows an X-ray of Colombian siamese twins in the city of Medellin , September 14, 2000. An infant Colombian Siamese twin died early on Thursday, less than 24 hours after doctors separated her from her sister in a risky and complicated operation.”很明显,《扬子晚报》的图片说明是对的,地点是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市。
从英文原文看,地点相当清楚,虎新闻如何把哥伦比亚“移植”到美国并把其称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州,实在令人费解。后来,这幅包含双重错误的图片还被江苏一家报纸刊用,更是令人遗憾。
例二:究竟何时结婚?请牧师是印度传统习俗?
2000年7月17日22:00点,新浪网刊出一篇署名“为民”的来稿“印度一四岁女孩与小狗拜堂成亲”,这篇附图的新闻中说——
“印度当地时间七月十七日消息,一位四岁印度小女孩今天与一只小狗按照印度传统的习俗举行了婚礼,当然并不是因为爱情。
这位名叫安吉的小女孩在大约一百五十个乡亲们面前按照印度的习俗举行了婚礼,为此还专门请来了牧师前来布道。”
看上去,这是一篇时效性很强的当日新闻。不过,事实上,婚礼并非这则消息所说是17日当天举行,而是在7月10日举行。我不但早在2000年7月17日新浪网刊出此文前就在多家英文网站上看到有关图文,比如2000年7月14日的《印度电讯报(telegraphindia)》电头为“Haringhata (Nadia), July 13”的新闻开头说“Every dog has his day. Sanjay’s happened to be Monday (10日,作者注)when Anju married him.”,7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新闻(ABCNEWS)》也写着 “Anju was married on Monday(10日,作者注) with Hindu priests chanting hymns in front of 150 of the 250 residents in a village, a cluster of 15 huts amid paddy fields 35 miles north of Calcutta.”至于7月21日的《印度人在纽约(INDIA in NEW YORK)》则明确指出,“The marriage took place at the Khordah Mohanpur village in Nadia district on July 10.”
由此看来,婚礼举行的时间为7月10日是无庸置疑的了。不知新浪网的这则消息更改日期的目的是什么?是笔误,还是为了追求时效性而有意为之?
除了日期的问题,文中还说什么“按照印度的习俗举行了婚礼,为此还专门请来了牧师前来布道”云云,这又不免让人们产生一个疑问:牧师主要是指管理教堂和礼拜等事务的基督教教士,按印度习俗举办的婚礼怎么会请牧师来布道呢?实际上,所谓的“牧师前来布道”完全是翻译错误,因为原文中的“priest”有多种含义,翻译的时候必须根据上下文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此处应该翻译为“印度教僧侣前来祈福”才对。试想,如果翻译一篇和佛教有关的文章,能把“和尚”称为“神甫”或“牧师”吗?
2000年7月19日,《天津日报》以“本报北京专电”的形式,一字不易地“拿来”了新浪网上的这则消息和消息中的错误,只是把题目改为“印度小村如此迷信 女孩与狗成亲”;当天,搜狐新闻又转载了《天津日报》的文章,一篇以讹传讹的新闻完成了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再回到网络媒体的奇异旅行。
例三:情况介绍还是秩序紧张?
2000年9月27日,上海东方网刊出图文“美国校园枪击案:学生视生命如儿戏”,说明为 “东方网9月27日消息:美国路易斯安纳州新奥尔良市发生校园枪击案,两名中学生在学校争执,继而演变成枪战,两名学生均被击中受伤且伤势严重。路易斯安纳州警方表示,两名男学生分别只有13岁和15岁。事件发生在午饭时间前,地点在学校建筑物外的走廊,两人首先打架,没多久有人从学校大门外掷给13岁男生一把手枪。该男生接过手枪后,向15岁男生开枪,对方其后抢过手枪还击。……图为校园枪击案发生后该校秩序非常紧张。”
东方网的这幅图片新闻,主要新闻事实无误。然而,图片画面究竟表现的什么,确实是“校园枪击案发生后该校秩序非常紧张”吗?直接从画面上看,一名黑人妇女右手指着某个地方,旁边的两个人手里拿着本子,并非秩序紧张的样子。找来原图的英文说明——“New Orleans Public School spokeswoman Linedda McIver explains where the shooting of two students took place at Carter G. Woodson Middle school in New Orleans, Tuesday, Sept. 26, 2000.”原来,是公立学校的女发言人向记者介绍枪击案发生现场的情况呀。这个细节,竟遭东方新闻“篡改”,不知用意何在?
例四:首位残疾人士角逐美国小姐后冠?听觉障碍是不是残疾?
2000年10月10日,上海东方网刊载一幅图片新闻,题目为“美国小姐选美:残疾姑娘挑战自我”,说明是——
“正在美国进行的第80届美国小姐选美的佳丽之中,近日出现了历史上首位残疾人士角逐美国小姐后冠,天生就少了左手手掌的沃希吉尔在日前选美欢迎典礼中,希望评审委员把她当一般参赛者,不要因为她是残疾人士而给另眼相看。
今年24岁的吉尔说,”我毕业于爱荷华州立大学,是花式指挥棒世界冠军,现在在一家计算机公司任程序设计师,我并不因为身体残障,而妨碍以上成就。”她希望评判着眼于她所能做的,而不要把焦点放在她身体上的残缺。吉尔还将在选美大会上表演花式指挥棒。
美国小姐选美主办单位发言人指出,吉尔是美国小姐选美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士参赛者。在1995年,有听觉障碍的美女怀达史东艳压群芳,摘取美姐后冠。……(美联社)”
看完说明,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听觉障碍属不属于残疾?吉尔究竟算不算第一个角逐美国小姐的残疾人?
于是,我查阅了东方网图片说明所依据的美联社英文新闻原文:“The first woman with a visible disablity to seek the Miss America crown wants judges to consider her disability only as an afterthought, if at all. ……Pageant officials say she is the first woman with such a disability ever to compete in the 79-year-old pageant. The only woman with a disability to win the crown was Miss America 1995 Heather Whitestone, who was deaf.
原来,英文新闻中只是把她称为“首位肢体(看得见的残疾)残疾人(first woman with a visible disablity)”,主办单位也分明说她是“第一个肢体残疾而角逐美国小姐桂冠的女性”,与此同时,原文还把1995年美国小姐冠军、失聪的怀达史东称为唯一夺冠的残疾人(the only woman with a disability to win the corwn)。失聪,即东方网文中的“听觉障碍”,尽管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残疾,但也不应该被排除在残疾之外吧。
10月12日,《江苏商报》第五版以“残疾少女竞选‘美国小姐’”为题,“拿来”东方网的这幅图片,说明精简为“本报综合消息:近日正在美国进行的第80届美国小姐选美的佳丽之中,出现了历史上首位残疾人士角逐美国小姐桂冠,天生就少了左手手掌的沃希·吉尔今年24岁,毕业于爱荷华州立大学,是花式指挥棒世界冠军,现在在一家计算机公司任程序设计师。”也许,该报的的编辑发现了前者自相矛盾之处,以为删除后面的话就万事大吉,只可惜还是重复了他人的错误。
四.无中生有,胡编乱译
无中生有、胡编乱译问题,普遍存在于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中,已经成为新闻翻译领域的痼疾之一。尤其是网络媒体,新闻滚动快,时效性要求高,粗制滥造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不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编辑和翻译责任感、敬业心不强,下笔随意,错谬百出,二是编辑、翻译缺乏起码的外语基础,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勇气虽然可嘉,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焉有不出问题之理?
例一:王羲之?王处直?
2000年3月31日中文奇摩网站“休闲新闻照片”栏目刊出一幅照片,其中英文对照的说明为“3月29日美国海关人员查获一座第10世纪的大理石雕刻品,据他们表示这是从一处中国古墓中所盗取的,并即将在克丽斯汀美术馆拍卖会中售出。这雕刻品是刷上鲜艳油漆的镶嵌浮雕作品,让人百分之百相信它是由窃盗者于1994年潜入于中国东北方河北省的中国五代时期–王羲之的古墓所盗取得到的。 (路透社)
Customs officials seized a 10th-century marble sculpture March 29, that they say had been stolen from an ancient Chinese tomb and was about to be sold at Christies auction gallery in New York. The sculpture, a painted relief panel,is believed to be 1 of 10 that were taken by raiders who blasted their way into the Five Dynasties tomb of Wang Chuzhi in Hebei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China, in 1994. tra/Handout photo by U.S. Customs Service REUTERS ”
即便不是中英文对照,我想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也能够看出问题。五代时期为公元907年-960年,而王羲之(303-361)生活在晋朝,比五代整整早了600年!
而事实上,英文说明当中也没有王羲之字样,而是Wang Chuzhi(五代前蜀节度使王处直——作者注)。当然,王处直没有王羲之这么大的名气,不过,退一步说,即便是音译,也不应该把比王处直早600年的“书圣”王羲之抬出来!
此外,中文说明中“让人百分之百相信它是……”更是错译,因为英文“is believed to be 1 of 10……”是说这块石雕据信是被盗的10块石雕之一,根本没有什么让人百分之百相信的意思。
短短130个字的照片说明,还是中英文对照,竟然出现如此严重的历史常识错误和语言理解错误,实在让人叹息。
例二:可容纳350人的大型冰吧?
2000年9月20日新浪网刊出图文“伦敦展示‘诱人’的冰吧”, 说明为“9月19日,英国雕塑家约翰松-劳埃德完成了一个奇怪的冰雕–一座可容纳350人的大型酒吧。这家酒吧全部用冰制成,造价35万美元。冰吧座落在英国伦敦市中部。图为一名英国模特忍不住跑到‘诱人’的冰吧的柜台上。”
然而,同一天的的搜狐中文网站却刊载了中国新闻社的一篇图文,图片虽然不同,但事件却是一个,请看该图配发的一段文字——“中新网伦敦9月20日消息:英国冰雕家劳埃德,日前用3个月时间,花费300万元,雕出一座摄氏零下18度的寒冰酒吧。此间媒体报道,这座酒吧面积只有9平方米,……”
二者对比下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冰吧到底有多大?新浪网说是一个“可容纳350人的大型冰吧”,而中新社说“酒吧面积只有9平方米”,显然是个小酒吧,二者有着天壤之别。孰是孰非呢?从常识上讲,我当时对新浪网的说法就有疑问,因为即便是现实中的真酒吧,能够容纳350人的也不多,何况一个冰雕的玩意呢?当然,光是猜测是不能够下断言的,费了一番工夫,我终于在YAHOO上找到冰吧图片的英文说明,并无容纳350人的字样,不过其中一句为“The pub was sculpted at a cost of $350,875 and took more than 350 man hours to create.”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冰吧并非可以容纳350人,而是建造这个冰吧花了350个工时。原来,新浪网在翻译这幅图片是没有弄懂man hours(工时)的含义,误解为可容纳350人!
也算结语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照片的画面摆在那里,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错也不会错到哪里去。但是上述事实不可辩驳地证明,网络上的国际新闻图片不仅错误不少,而且相当严重。而近来一些传统媒体从“多快好省”的目的出发,热衷于从网络采集新闻图片,不是对中文网站的新闻图片采取“毫无戒心”的“拿来主义”,就是直接从外文网站上下载并编译新闻图片,急功近利,又缺乏严格的审稿程序,未免泥沙俱下、以讹传讹,加大了错谬的传播范围,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作者:吴心海,首发 http://www.fanyicenter.com )
眼见未必为实——网络新闻图片的陷阱(首发www.fanyicenter.com ) - 徐远明 - 2000-11-24 19:04:37
好文章!现在难得有这么细心的人了。
Re:眼见未必为实——网络新闻图片的陷阱(首发www.fanyicenter.com ) - 流浪北京 - 2000-11-24 19:18:12
老兄 以后发这种帖子直接把详细地址写清楚,否则很难找
其实:网站的错误与其占信息量相比还是不足为奇而且有可能及时更正 - sz1961sy - 2000-11-24 23:23:28
看传统媒体的错误,更是一百步笑迈五十步! 别以为第四媒体是“完美媒体”、那本身体不客观。
Re:眼见未必为实——网络新闻图片的陷阱(首发www.fanyicenter.com ) - 拿摩翁 - 2000-11-25 05:24:31
缺少新闻把关,这点传统媒体至少做的较好,网站更新速度要求快就要出错,还好我从来新闻就看个大概,不至于受毒害太深;p,写这样的文章估计很累吧,真是pf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