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3 次) 时间:2000-11-21 16:43:34 来源:张小丑 (张小丑) 原创-IT
网站脸皮VS 记者笔杆
张小丑 首发天虎评论
前日,听朋友说起件事:北京一家知名网站的CEO请某周刊主编吃饭,埋怨该报一位记者撰写的文章中,对其竞争对手的良好态势描绘过多,甚至比较两家经营业绩时,竟”偏向”别人而不照顾自己。于是,主编回报社,把记者训斥一番,还扣发若干奖金。记者心中不快,也没法发作,只好忍气吞声。本来是件鸡毛杂碎,如果拿来细加讨论,却能生发诸多感慨。
“人要脸、树要皮”,网站当然需要光鲜的脸皮,哪怕口袋里的钞票快花完、赚钱的活路没找到、裁员的消息未公开,面对新闻媒体依然要”打肿脸充胖子”。否则,网民兴趣骤减、投资者信心受挫,可不惊天动地?尤其,时下流行”论资排辈”,谁都对”第一”概念打喷嚏,如果发生捧对手而贬自个的”噩耗”,网站公关部自然要寝室不安。所以,那位CEO能忙里偷闲请客吃饭,要求编辑主任”处理”记者,实在不足为奇。由此可见,网站的形象有多重要。
按理说,媒体是新闻宣传的工具、舆论导向的载体,主编也算不小的领导,手下少则有几十杆抢,多则有上百支笔。没想到,这个本该有理由”牛气”的新闻官却对网站CEO如此”顺从”,竟然照他的”要求”批评和处罚手下的记者。习惯性的思维告诉我们,由来只有企业求媒体,哪有媒体怕企业的?其实,挑明了道理很简单,该周报实行市场化运作,肩负不小的经营压力,广告收入乃主要财源,财大气粗的网站自然是不能得罪的”活菩萨”。因此,总编社长也要对”财神”礼让三分,牺牲记者的笔头锐气,换取客户的广告支持,既值得也应该啊。
时下,网络上充斥着贬斥记者的负面评论,指责他们缺乏理性和客观精神,对网络忽而热情万丈、吹捧褒奖,忽而横加批判、大肆否定,更有甚者,靠有偿新闻漫天要价、捞取外快。这种批评的背后,也折射出记者的某种特权,即运用对新闻的报道影响和引导受众对事物的认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话语权”。文章失实、观点谬误,领导批评很正常,但没写错也要遭殃,真有点叫人打抱不平。据悉,她的报道真实无误,引用两家网站的谈话内容,没有发表个人的偏激看法,因此,对网站CEO的做法和老板的批评,笔者感到十分悲哀。
一叶知秋,这件小事情看似矛盾在于:网站的脸皮大,还是记者的笔杆硬?实际上则是:媒体市场化的力量与其独立精神的较量,是新闻的客观性与广告的商业性的较量!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在我们国家担负着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化的浪潮,多数媒体不得不摆脱靠行政贴补过活的”铁饭碗”,艰难地捧起商业化经营的”泥饭碗”,也要注重成本核算、力争创收赢利。媒体走向市场,情势喜忧参半:一方面,新闻单位政府所有,企业经营,逐步实现自负盈亏;另一方面,新闻的真实、客观受到严重挑战,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偿新闻泛滥、红包礼金遍地、新闻混同广告、软新闻满纸皆是、假新闻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新闻被广告扭曲,记者被利益所诱,媒体为创收而累。
公众呼唤纯净的、真实的新闻,呼唤理性的、客观的媒体。本文提及的网站CEO以”不投广告”的暗示来”胁迫”媒体的新闻工作,其实非常值得警惕。它在很大程度上,把一个尖锐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市场,媒体如何保持独立,新闻如何坚持真实?!”姑且不论西方国家的新闻体制如何,但其媒体在商业化进程中保证新闻独立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一般来说,广告与新闻必须截然分开,不能发生直接关联,更不能模糊融合、牵扯互动,新闻记者的任务是踏实的采访写作,销售代表则要勤恳的赚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新闻质量 提升发行量 广告收入增长。反过来,如果广告影响新闻的客观,媒体在受众中的心理地位就陡然下降,其发行自然大受影响,广告必将锐减。因此,广告与新闻应该绝对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其实,那位主编同志真不该吃网站CEO的饭,更不该因为人家投广告,你就对自个的记者不公,这种短见的、胆怯的做法,只会更加滋长无数客户的心气,让更多的广告爬到新闻头上作威作福。舍本逐末,弊大于利,要知道,媒体的基础是新闻,没有新闻,哪来广告?而那个CEO也该清楚,这样的公关方式,或许能够对记者的采访有所约束,但最终的赢利能否从中得来?而对记者来说,如何培育自我的理性,如何坚持报道的客观,永远是矢志不渝的话题。
网络时代的这顿饭,吃过算过,再来咀嚼,真的有点收获。
http://www.tyfo.com/tanfoplan/talk/IT/1117-1.htm
网站脸皮VS 记者笔杆 (首发天虎评论) - 布衣挽歌 - 2000-11-21 20:03:02
俗话讲吃人家的嘴端,况且还吃了人家很多,当然最就更短了,以至于成为了某某网站的御用文人,这样的老编真该打屁股,钱真实有魔力。我爱s它了。
Re:网站脸皮VS 记者笔杆 (首发天虎评论) - 张小丑 - 2000-11-22 10:14:48
即便美国的新闻也要看财团的脸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