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9 次) 时间:2000-11-14 15:38:19 来源:王永飚 (王永飚) 原创-IT
一场发生在传统企业与IT企业之间的网上交锋
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潮,是每个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万科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对IT企业,万科曾经很陌生,现在的理解还在ABC的阶段
王永飚/整理
——————————————————————————–
传统企业与新e代企业的差别,越来越不容易说得清楚了。
最近万科与OICQ进行了一次网上争论,参与者从老网虫、IT专业人士、媒体记者到传统企业的职业经理不等。从激烈的对话中,可以管窥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问题的理解方式,截然不同。在讨论过程中,双方并没有特别意识到,很可能是在代表着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的佼佼者,进行一场意义独特的对话。
有意思的是,这场意义特别的交锋,是在传统企业的网络平台中展开的。
感慨篇:OICQ访问杂记
话题的开始,来自单小海在《万科》周刊的《与王石对话》论坛发出的这篇帖子——
单小海:周五上午,纠集了万科集团信息中心的朱佳生、陈虹宇君,一同拜会腾讯公司(OICQ)。我们的意图是,想与对方探讨如何利用OICQ的沟通功能,移植到集团企业,提高办公的效率。因为直觉这一块如果成功,可以作为传统企业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接待我们的是市场部的邹经理、朱经理。很年轻,言语间抑制不住的自豪,因为这个几个小伙98年鼓捣起的OICQ,已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个人网络寻呼系统了。
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但是小伙子有点固执,津津乐道于自己目前的成功:“企业这一块,我们暂时顾不上。(宣传单上)是8月的数字,现在我们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3200万。。。。。。”
我也就不客气:“你们的用户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四川、重庆,好多年龄都是23岁以下,你们测算过没有,这3200万注册用户里面有多少商业价值?你们能够指望那些在网吧里上网聊天的ddmm给公司创造多少收益?”
“你们这种以吸引用户指望卖广告赚钱的模式,到底有多少可行性?全世界靠卖广告为生的大网络公司,好象也就一个YAHOO!”
“OICQ其实只是国外ICQ的翻版,有多少核心技术?据我们所知,国内如新浪等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汉化ICQ系统,企业这块市场,你们不去占领,很快会有同行去抢。”
。。。。。。
邹经理和朱经理就开始解释,因为腾讯现在只有60人,还是个小公司,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不过他们会跟公司的CTO汇报,探讨企业应用的问题。
走出腾讯,我笑着说,就凭这些创意,今天腾讯应该给咱们一千万。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和IT人士打交道比较多。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成功者,如张静君、CARBOY、桑夏集团的张总、安络科技的张CEO。。。。与他们的交流,使我们这些置身传统行业的家伙,对IT业有了更感性更深入的认识。
但是遗憾的是,也有相当多的IT成功者,缺乏大的视野,缺乏对市场的敏感,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兴趣,缺乏对创建制度的远见和热情,缺乏对自己的技术和自己的公司以外事物的了解和尊重,这使得他们的成功,多多少少看起来有点侥幸。
如果不能和传统企业结合,如果不能虚心地与传统企业相互学习,现在的许多所谓的IT明星,不一定支撑得到春暖花开的季节。
书生意气:有道理但也有偏颇。
IT行业和传统行业既有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最大的共同点是,大家都是为了赚钱。不同点:缺乏对市场的敏感,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兴趣,缺乏对创建制度的远见和热情,但依然能够毫不侥幸地取得成功。
与房地产行业不同,IT行业是另一套规则,另一套价值观,在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在IT行业可能顶多只是第二第三重要而已。有些缺点你们看得很准,但这些缺点在IT业并不见得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致命,而有些你们认为的缺点也许并不是缺点。
单小海:书生言之有理。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弱点,相信OICQ的选择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OICQ:万科并没有考虑他人
嘿嘿:1、首先请问像万科这样的企业有多少?2、有万科这样想法的企业有多少?3、万科为此将付出多少钱?
为万科开发专用的OICQ,如果要做出比较成熟的产品,是需要一些精力和投入的。
万科是否会为此全部负担?产品的开发和完善需要过程,万科是否愿意做这个试验田?如果仅仅为了一些单一、简单的功能,OICQ做这些事情是很无聊的(我就是这样认为)。
而且,因为万科而做的企业版OICQ,在国内会有多少潜在的用户呢?有了用户,他们是否接受OICQ的价格呢?他们是否会采用OICQ的工作方式呢?
在没有成熟的市场面前,谁都不愿意去尝试的。
从OICQ的发展来看,它现在面临着一个调整期。作为一个IT公司,它不会不考虑到利润的实现。现在国内企业对网络的认识大多都停留在建立一个网站上,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领导人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开发的成本,像对于企业深层次的开发都是一对一的,并没有一个统一、适用于大家的标准,除了税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所以,国内的IT认知水平这么低,很难说开发企业版的OICQ会有多大市场。
而万科却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当然,这和万科刚涉足IT是有很大关系的,也可以说是万科对目前IT界的情况不了解所造成的。
如果万科真正想把IT溶入企业中间,没有IT成长经历和经验的人,是会让企业走不少弯路的,而且会浪费企业不少投资的。
仅仅用数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小我:注册用户是个什么样的名词?企业真正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注册用户的有效百分比是多少?简单的数字真的有效么?
3200万这个数字让我想到大跃进时候的“小麦亩产超千斤”。
1934年德国出版了一本书《一百名科学家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听说后一笑:只要能证明我错了,一个人就足够了,何必要这么多人?
嘿嘿:很好。
企业真正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建立文化所需要的人气。注册用户的有效百分比是多少?简单的数字真的有效么?市场的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有效百分比和有效来判断。
注册用户数在客观上反映了一种文化,建立一种文化需要大量的用户去拥护,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相应的规则。
为什么强调长期?一是因为大众购买力,一是因为电脑、网络普及率,还有一个就是相应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一种文化可以长久的流传,而它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不能忽视的,我们谁都不会指望几个人组成的小帮派去建立一种文化,而且谁都不会对几个人组成的小帮派长久流传而抱有希望。
只有文化可以广泛流传,只有文化是可以世界性的。
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
my2000: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我认为这是目前IT行业的突出问题。
微软最近重组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原来“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从原先“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多年来,在微软的视野里是没有用户的。
它基本是通过Compaq、Dell、IBM等制造商和CompUSA等大型销售商来收取利润,与最终用户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样难以控制服务的质量,而且这种隔离大大损及用户的满意度,并使自己与市场隔绝开来。
重组计划表明,微软终于要为客户服务,要倾听客户的声音了。
Jazzz:我非常相信一句话,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直是直线的发展。
有些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只有经历过以技术为中心,才会知道客户的重要性,服务的重要性。别人的经验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应该借鉴,来加快自己的发展,一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只会带来更多的错误。
中国年轻的IT人士,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包括我自己。
我们的理解还在ABC阶段
Lion:向传统企业进一言:不要因为有钱就什么都去买,也不要以为自己就代表市场需求,更不要认为新e代的企业都那么嫩。
向新e代企业进一言:不要不重视个别的需求,也不要怕什么机密,你的核心价值是提供沟通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企业管理。
OICQ为什么不在现有基础之上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OICQ平台,以ASP的身份,向传统企业提供企业化的沟通服务?
不知道我的这个建议又价值几何?
Ayrton:承蒙各位抬举OICQ。作为一个不到60名员工的企业,我们的发展计划难免有个优先次序。
我个人很赞同上面那位大侠的文化一说,即形象代表了认可。我的朋友出差到山西的一个小地方,发现深夜网吧里面还有不少人废寝忘食地用OICQ,他当时就给我发信息说:“你们真是发了,这么小的地方都在用。”我想其中包含的商业价值,又岂是一个具体数字能代表的呢?有谁会废寝忘食地盯着新X,搜X或者网X的新闻、社区、搜索引擎,一看就是大半夜呢?
腾讯很看重创意,有关企业版的开发早就有了相关的构想,而且远不仅仅是万科一家曾经来找我们商谈合作的意向,但是问题远比单大侠想的复杂:每一家的企业要求都不同,腾讯在企业版的OICQ开发上,也必然会因为对传统行业的不熟悉而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把腾讯作为一家软件提供商来看是有失偏颇的。
腾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在现在OICQ软件基础上稍作改进,根据要求开发服务器端的控制程序,然后希望企业能接受这种方式,而不是根据企业的定制来开发不同的OICQ企业版程序。
我想反过来打个比方,如果全国各地许多不同企业向万科提出单独开发厂房、写字楼的需求,要求或大或小,各有不同,试问万科怎么对待?
事实上,腾讯内部的OICQ服务器运作良好,也是公司员工日常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是传统企业甚至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就未必能接受这种内部人人平等的机制,即普通员工有可以直接向老总发信息的权限。
腾讯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其依存的根基还是在互联网。无疑,为传统行业企业开发即时通讯软件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市场,但是腾讯也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自己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前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很高兴中国有万科这样成熟的企业,我们也非常愿意和万科展开所有可能的合作。
单小海:谢谢这位来自OICQ的大侠的回复。
顺便说一句,万科虽然是传统企业,但是可以接受人人直接和老总对话——这一点,您从这坛子也可以看出来。
也许,一下子改造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OICQ不太现实,但是如果有心,从现在开始逐步摸索应该算是一个不晚的起步。我本人和万科集团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和OICQ这样的优秀的IT企业保持交流。
Jazzz:单兄说的不错,至少我到万科来就是想通过这个窗口了解更多传统企业的东西,为网络所用。作为IT人,一般都比较年轻,自己也觉得缺少太多的东西,特别是对传统企业的了解,相信这对做网络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
谢谢万科提供了这样的场所。
王石: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潮,是每个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作为城市住宅开发企业,万科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对IT企业,万科曾经很陌生,现在的理解还在ABC的阶段,但有一点是越来越清楚:万科是IT行业的客户。企望“传统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话题给万科决策者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