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面孔看到美丽 - IT感言 - 陈北桥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5 次) 时间:2000-11-12 14:10:57 来源:陈北桥 (红绿十七) 原创-IT

年轻时代,有许多做法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可笑。比方说,刚刚接触一个人,总喜欢偷瞥这个人的脸,希望从这个人脸上了解到关于他(她,当然是MM了)更多的信息。那个时代,那个人脸面上的表情就是我能够把握到的关于对方的全部。

后来才知道,单单的一张脸,物质地存在着的一张脸,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可捉摸的因素。眼镜、鼻子、耳朵和嘴,无时无刻都是在等待和捕捉,那是生命延伸向外的触角啊。这些器官都是父母上班了,被关在低矮潮湿的房间中的小孩子,好奇的眼睛趴在窗玻璃上观察窗外小街上的过往行人。

一般来讲,各个器官的灵敏程度,在理论上是等值的,眼睛可以用来视物,但是无法看得更远,无法感知更远处的东西,但是耳朵可以听见很远很远地方的汽车声、枪炮声,眼睛却看不见:敌人还没有来到视野之内。这些器官的感知能力加在一起是一个矢量和,标志着一个人的灵敏程度、聪明程度——在这个时代,反应快的人、灵敏的人就是聪明的人,就是有钱的人,至少,他具备了成为有钱人的素质。哈哈。在我的理解中,是无法分清哪一个器官用处更大一些的,不同器官有不同功用,有不同的妙处:你看盲者的听觉一般都是相当敏锐,而瞽者的双目又是超乎寻常地明亮,灵魂是等值的平等的,一样在无边暗夜闪烁着自己的光,生生不息的光。

我们已经无法从一个人面部五官搭配的和谐程度,来判断此人的善良和卑俗了。这都怪雨果,写出了《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卡西莫多,从电影上知道此人奇丑无比,但是心地善良,由衷地接受了爱斯梅拉达的美,甘心背弃巴黎圣母院,保护自己认定的美。尽管中国古代的象书十分强调五官搭配,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窥其堂奥了。我们注视着一个人的面孔往往首鼠两端,不明就里。貌美如褒姒,飘逸如潘安,但是心如蛇蝎者大有人在。佛家说空色如一,是把美丽等同于修行的敌人了。日常生活不是概念推演,美丽就是美丽,丑陋就是丑陋,不涉及对一个人社会形象的终极评判,最多也只是一个评价而已,无关宏旨,一般都是恶人继续当道,善良人依然贫穷,我们一笑置之罢。GGMM都是时间的外化,都要衰老和失去活力,骄傲非凡也好,心静如水也好,都是GGMM的个人心态与我何关?浮生半日得闲,让我敲敲键盘,莫大的享受啊。美丽是商场橱窗里面的陈列,又或是BTOB电子商务平台上物品图片,惹得我们流连片刻罢了。美丽的东西总是价值不菲的,太多的东西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拥有,除非你是领有“普天之下”和“率土之滨”的王。帝王。

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层面罢。美丽的不可企及构成了我们面向美丽的希冀和向往,这种求之不得的心态也是一种幸福啊。大千世界巧夺天工,寻常器物也有其独到的灵魂和生命,那些卓尔不群者都是美丽。面对美丽,我们的眼耳鼻舌可不能形同虚设啊,诚如是就等于暴殄天物,世界的诗意被生活的琐屑和平庸掩埋,可惜呀。另外一个极端,当我们看到美丽,还没有真正知道这就是美丽之前贸贸然接近它,以一种近乎折辱的心态把玩它,这就是亵渎了。

突然想到梅里美的《卡门》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了。前者是主人公发现茨冈人卡门不再爱他就操起匕首杀死了她(让我们想象利刃刺入卡门心脏的时候,卡门的目光),后者是一个年轻的完美主义者的僧侣为了保全金阁寺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印象纵火烧毁了它。这是一种占有欲的外化和暴力体现,不说了吧,是极端中的极端。作为悲剧的作品固然美丽、悲壮、雄浑,情节到了高潮了,作者成功了,但是我对主人公的做法真的不以为然。

由此想到了伟大的INTERNET和DOTCOM。这两者相对于本文的主题应该是一个题外话。说起它们伟大,是因为两者覆盖面广,简直就是一场革命、一个巨大的席卷全球的运动。INTERNET象那种有魔力的植物的根须,天空和大地之间都已经被它覆盖,人们现在离开了INTERNET已经无法生活了,正常地生活了;DOTCOM则在我们的神州大地遍处开花,星火燎原,星星之火点燃了“新经济”的烈焰干柴。这些同样也是这个世界的美丽之处啊。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说汽车究其实是一个时间机器,原来快马加鞭昼夜星驰的遥遥路途,现在几乎一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INTERNET也是一样,大大地简化了信息交流的环节,让人和人的交流更加简单容易快捷了,EMAIL、QQ等等,有这些已经让人高兴莫名了,至于DOTCOM,一个还没有成人的孩子,你能够要求他承担什么样的义务?这个孩子正在学习,正在反省啊。所谓面孔都是表象啊,事物对于全人类,对于社会起到的最终作用才最实际,才是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INTERNET和DOTCOM也是一种美丽,即使它们缺少阳光和水,即使它们因为人们对它们给予了过高的希望已经开始领受越来越多的非议了,它们依然是美丽的。它们的美丽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沙沙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