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7 次) 时间:2000-11-10 18:58:54 来源:昆明海王星 (昆明海王星) 转载
“泡沫还是经济”专集
公司网站研究部 海王星编辑整理
“网络经济:泡沫还是革命”系列之四:网络股神话和新经济发展
从1995年以来的约五年时间里,在美国自动报价股市总共上市了约400家网络公司(dot com)的股票,目前仍以平均每年100至150家的速率上市。在亚洲各国股市也有约30家网络股。这些网络股共同创造了一个股价的特殊神话。因为这些网络股票的定价和走势违反了传统的定价方法。
传统的股票定价基本依据市盈率(P/E)美国股市平均市盈率为25,中国股市为20,香港和新加坡为10。
网络股首日溢价平均65%
由于投资银行在美国股市发行一个新股,都希望发行额在8000万美元或1亿美元以上,才能有可观的承销费的收入,也无形中推高了网络股的定价。
作者对上市公司首日溢价(IPO Underpricing)作了一个统计分析。美国股市历年来一般公司首日溢价平均为12%,但网络公司首日溢价达平均65%,高出4倍,最高的可以达470%。我国股市也有网络股首日溢价为400%。而一般公司上市一年以后股价与招股价会持平或稍有上下,但网络股一年以后的股价仍比招股价上升106%(平均)。
为什么大批网络公司在业绩并无显著进步的情况下能持续享有不断推升的股价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初期的网络股在大量资本市场资金的投入下改善营运,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网络股的例子,例如:美国线上、雅虎、亚马逊书店,增强了投资者对网络股的信心。
二、网络股的发展带动了网络硬件、软件公司,计算机集成公司、电脑公司、多媒体公司等一大批代表新型资讯产业的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经济持续107个月繁荣的主要动力。产生了新经济的概念和浪潮。
三、由于全球经济向以电子业、资讯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减低,而各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已大有成效,所以全球对于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大量削减。另一方面美国财政赤字的扭转,使得美国联邦储备局未来几年不必发行每年上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券,同时金融风暴也使得不少专注衍生产品的基金损手破产。凡此种种,使得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大量资本缺乏出路,过多的资本被迫集中于网络股,无形中成了网络股股价神话的推手。
网络股之调整与防止空洞化
网络股价一片灿烂,无疑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新经济带来推动力,但是越来越高并且缺乏向下调整的网络股价,越来越偏离合理的价位,急需调整。市场一直在寻求一个合理的价位。但是因为美国经济并无负面因素,所以市场今年以来的数次调整均借助于联邦储备局的利率政策走向的趋势作出调整。
这样的调整今年以来已有多次,而上周五作出了最大的调整,下调617点,已经超过了美国规定的单日跌幅限额。NASDAQ也从几个月前最高的5400点下跌到3300点,调整了约2000点。当然这次的调整和对微软的判决也有关系。
几点结论
不论如何,这次网络股的大幅度调整,可以给我们决策者、网络公司经营者以及广大投资者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点,未来的资讯产业及网络公司将进入兼并及淘汰的年代。网络公司将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创业基金和市场资金扶植的健康的公司,它们将更注重实际业务,注重创造营收和业绩,注意不将资金无限制地投入广告或浮夸的经营。而这些较成功的网络公司也会寻求同有实力的综合大型电脑公司进行策略联盟或合并。另一类长期无营收的网络公司将迅速消亡或出售。市场将有利于有实力的大型公司。如美国的思科、升阳、美国线上,我国的创新科技等。
第二点,新经济的发展势头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特别是对亚洲各国而言,政府在新经济发展中一向扮演积极角色,政府不仅推出创业基金,也创立了许多大型政府资讯项目,帮助新经济公司赢得合同发展业务。所以市场的波动只会淘汰那些过于“空洞化”的网络公司。而新经济将会持续发展。
第三点,由于基本经济并无变坏,七国集团也在寻求积极对策,全球市场也更成熟,所以目前不会带来熊市,当然也有一些潜在负面因素,如台海战争之阴影。
第四点,市场已经寻求到一个合理价位,今后的网络股无论新上市定价或后续走势,都会更注重于一个合理价位,并会不断作出合理调整。
第五点,一般投资者不必恐慌,有能力的可以守住,一般而言,股市的规律有下调必有反弹。记得前年港股下跌至仅6000点时,许多投资者能沉住气守住,二年后反弹回1万6000点,上升两倍,所以低价时也是入市佳机,但选择股票要更慎重,建议以大型有实力的综合蓝筹电脑资讯股为主。
“网络经济:泡沫还是革命”系列之五:泡沫在中国易破:中美Internet市场对比思考
Internet是不是泡沫,只要在硅谷转一圈就会得到答案。3月底硅谷之行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便是硅谷人的衣食住行每一步都离不开网络。出门先要上网打出一个路线图,买东西要先到网上转一圈,订房间、买机票更是要靠网解决。“离开网络,生活和工作将受到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叹。置身于这个把网络融入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你还会认为Internet是泡沫吗?
Internet之所以在美国得到如此超高速的发展是顺理成章的。超过50%的PC占有率奠定了Internet接入用户的市场基础;浏览器标准的交互页面使Internet成了人们信息交流最便捷的手段,因而被迅速接受,并以它为核心引发出大量新的需求。先是E-mail替代了邮件传送,而后Yahoo!诞生,迎合了人们24小时看信息的需求;接着Amazon来了,人们由获取信息发展到在Internet上买东西,电子商务BtoC就此开始。现在,人们又发现如果企业对企业的交易也利用Internet,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作用更大,于是Commerces One出现,电子商务BtoB开始火了。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美国能得到快速发展是其商业层层发展的必然。对于消费者市场,网络购物兴起之前,信用卡体系、配送系统等外部配套环境便已健全,电话预定、邮购已被人们接受,网上商店的出现无疑继承了电话购物和邮购使人们足不出户的优点,又满足了人们想进一步了解详细资料的需求,因此BtoC电子商务模式得到迅猛发展便是情理之中了。
BtoB的发展也同此理。这并不能算是一场革命,美国的BtoB是在EDI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和进化。EDI(即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意为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编者注)已存在10年,只不过采用的是封闭式网络,存在着成本高、不灵活等缺点。而 BtoB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会被企业迅速接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Internet在美国引爆的这场网络新经济,实质上是技术进步与人类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美国股市总在波动,但从总体曲线来看一直在持续上涨。在美国,网络新经济不仅不是泡沫,相反是驱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在硅谷有了好想法就能找到投资、组建公司、把想法立刻转化成产品。这样的环境使Internet上的新产品大量涌现,新产品反过来又推动着各种新应用迅速产生,从而形成了网络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但是,在中国呢?尽管Internet同样被炒得很热,可与美国相比,Internet是在一个极不顺理成章的经济环境中发展的。低于5%的电脑普及率,一方面证明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极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上网用户数目基础十分薄弱,这必定使所有的网站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不得不面对上网人数少、等待赢利周期长的困境,争夺“眼球”的战争也更惨烈。而网上商店会在极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效率低下的配送系统以及传统的购物习惯环境中,长时间处于顾客稀少的窘境。同样,BtoB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也会举步维艰。
因此,综上分析不难看出:Internet在中国不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推进,而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国家为了效仿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不得不进行的一个“三级跳”,这种国情势必会使中国Internet经营遭遇更大的风险和坎坷。然而,目前许多人对此并不以为然。相反却认为只要一做网站就能到美国上市、迅速致富,因此,一时间各类网站急速剧增。但是浏览一下当今各种琳琅满目的网站,就会发现大部分网站都还只处在表面包装的初级阶段,不仅内容苍白、单薄,而且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型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国情,单凭想像创意,能否赢利要打一个大问号。所以,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目前国内各类网站建设的盲目性,使得中国Internet市场充满了泡沫。众多网站都是命系风险投资商,但是有了美国市场经验的风险投资商已变得越来越精明和挑剔,非常注重网站的赢利点和赢利周期,且耐心十分有限。以此情形,中国目前大部分网站极有可能会落个还没上市,投资商便对其失去兴趣,靠自身的经营收入又难以维持运营,最后不得不宣布倒闭的下场。
这很可能会首当其冲发生在拍卖网站上。目前国内有十几家拍卖网站,但从美国市场的发展已很清楚,最后只剩下eBay。因此中国拍卖网站必将九死一生。另外,即使上市成功,“中国概念”股也未必会得到美国股民青睐。“中国概念”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是陌生的,是否会有行无市很难预测。因此,对中国Internet市场来讲,资金来源上的任何闪失都会使众多网站遭受毁灭性打击,成为泡沫的牺牲品。所以,认识到这一点,使网站经营模式一开始就建立在符合国情、有赢利点的坚实基础上,才是上策。
“网络经济:泡沫还是革命”系列之六:新经济在“大炼钢铁”?
近一段时间来,很多人洋溢着一种自信,那就是,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那里。在这些人的眼里,中国的互联网只比美国落后那么三两年,我们只要加把劲,就算跑不到美国前头,至少也能形成一个“超英赶美”的格局。
往上数个四十年,我们也冒过“超英赶美”的念头,那时我们提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钢铁,当时的口号叫“以钢为纲”,以为只要咱的钢铁产量上去了,什么英国美国就不在咱话下了,结果呢,不但没有赶超过人家,反而被落得更远。
钢铁是工业化不可或缺的东西,把钢铁的产量搞上去并没什么错,错就错在我们没有看到,在西方发达的钢铁工业背后,有一大堆复杂的配套工业,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的眼睛只盯着高科技这个桃子没什么用,我们得把眼光向下,看看到底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出产它。
我们现在说的“高科技”这个词,是从英文“HI-TECH”翻译过来的,从字面上来说,这个翻译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当我们用“高科技”这个词去指互联网企业的时候,其实不是说它们的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说它们的商业价值高、风险高。换言之,“高科技”并没有如它的字面上所表现的那样,高在科技上,而是高在商业价值和风险上。当然,互联网企业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是,这种技术很难配得上个“高”字。盖茨、戴尔、杨致远这些“网络英雄”都没有念完书,他们和爱因斯坦搞的“高科技”是完全不同的。
这“两高”(高商业价值、高风险)决定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要和风险投资相联系。据统计,1995年以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的股价低于其发行价,也就是说,它们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人几乎全部亏损,这还不包括那些还没有上市就已经倒闭的公司。风险这么大,谁还敢投资呢?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里的“重赏”指的就是,如果有一项投资成功,其收益将会高达数十倍、上百倍,足以弥补很多的失败投资。
在美国,高科技公司的融资主要是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的;纳斯达克的主要功能不是融资,而是为发展高科技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在企业发展早期进行投资的私人资本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出口。
这就是我们认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一个条件:充分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美国,高科技公司比传统企业更广泛地实行“期权”,“期权”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从“期权”到纳斯达克市场,美国形成了一种鼓励创业、鼓励商业冒险的激励机制。
国内的一些人也在研究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他们看到的不是激励机制,而是股市“泡沫”,不断有人说股市泡沫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所谓泡沫,就是股价超出了其实际的经济效益,反过来说,投资泡沫就是没有效益的投资,站在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来看,显然,泡沫不利于资本充分发挥其功用。
泡沫还会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本身带来危害。股市中的泡沫会把一大批质量平平、业绩低下的公司吸引到股市里来,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最后蒙受损失的还是投资人,特别是中小投资者。
单单有了激励机制还不够,发展高科技产业还需要融资体系、法律保护和创新意识。
高科技企业风险高,赢利前景不明朗,没有稳定的现金流,不便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它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里的一个反证就是日本,就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日本在80年代和美国已经不相上下了,但是从1989年经济泡沫破灾,日本开始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多年的低迷时期,它的高科技始终没有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从金融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日本是以银行融资为主,这种融资模式限制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是通过三个层次完成的:私人资本、风险基金和股票市场。
与政府投资相比,私人资本具有机动灵活、决策人和受益人一致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私人资本比政府投资更适合高科技产业。
私人资本主要是在创业阶段进入高科技公司的,当企业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型之后,风险基金开始介入。
风险基金的作用就是人们常说的“孵化器”,它帮助企业扩充和完善管理、销售、财务等各个方面,使公司迅速成长。
股票市场是风险基金的一个主要出口,通过股票市场,风险基金把自己孵化的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吸引更多的人对它进行投资,同时风险基金也可以套现,退出原公司并转而去“孵化”另外一个公司。
法律保护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
跟所有的企业一样,对产权的保护是保护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
比较中国和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它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比中国做得好。印度的法律传统和环境使得外国投资人愿意给印度的软件公司投资,愿意和印度软件商合作。
除了激励机制、融资体系和法律保护之外,发展高科技产业甚至对社会文化环境都有要求:它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的文化氛围。
我们的教育向来注重学习,而不注意对创新能力的培训和鼓励。
在中国,你能为每一个有点名气的互联网公司找到它的美国榜样,从商业模式到经营思路,我们很少有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创造自己的东西,我们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头。
高科技是个很娇贵的东西、发展高科技产业对环境的要求很苛刻,直到今天,世界上也只有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有成为美国经济发动机的趋势,在其他的一些地方,比如我国台湾,最多也只是有某几项与高科技相关的单项技术,而没有作为产业的高科技。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路还很长,不是说我们有了自己的雅虎、自己的亚马逊就万事大吉了。在一陈陈的浮躁之后,也许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投入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条件上来,先着手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