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8 次) 时间:2000-11-08 08:13:05 来源:上海夏天 (上海夏天) 转载
香港网络龙头tom.com近期掀起一股引人注目的潮:先是向163.net抛出了价值数亿港元的“绣球”,紧接着就收购鲨威网及广州羊城报业发展公司,据可靠消息称,他们下一步的目标还可能是OICQ等知名网站。tom.com如此大洒金钱,到底是走向辉煌,还是走向毁灭?
怪胎还是黑马
Tom.com主要由香港本地两家企业集团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 Ltd.,H.HUW)和长江实业(Cheung Kong Holdings Ltd.,H.CKH)控股。大家都知道,Tom.com是今年3月才上市的网络公司,当时曾创造了多项记录,轰动一时。然而,上市以来,其模式到内容仍然未获市场的普遍认同,有人甚至认为它纯粹是炒作概念,忽视建设。tom.com虽有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作靠山,但一直予人一种“虚弱无力”的感觉。这种“虚”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网站的品牌不响,内容空洞,访问量低,注册用户不多;二是经营业绩不佳,今年头两季共亏了1.94亿港元,网络广告的收入远远追不上”烧钱”的速度。如果不是有一块李嘉诚的金字招牌,天知道谁会多看它一眼。
不久前TOM.COM公布了2000年上半年业绩,尽管半年之内亏损1.9亿港元,但这并不妨碍TOM.COM要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品牌的决心。在今年前6个月内,TOM.COM就完成了数项投资收购计划,如收购AAStocks.comLimited50%的股权,初步认购She.comInternationalHoldingsLimited35%的股权,收购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50%股权。TOM.COM高层表示希望通过整合互联网,建立强大的网站阵容,以收购拓展收入来源,汇聚各媒体优势,发展具有潜力的业务。
这家刚刚跨过发行新股的最短期限的年轻网络公司,在大多数网站正朝不保夕、难以为继的时候,一方面加快裁员速度,一方面却加大购并力度。其中所需的资金主要还是通过股市筹集,也就是说,用别人给他的钱去收购别人的公司。这次的交易涉及1亿3400万新股发行,今年3月才上市的Tom.com刚好跨过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必须经历6个月后才获准发行新股最后期限。众所周知,网络股的股票众所周知有时候看上去很值钱,有时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特别在股指下跌或期权尚不能交易时,更让人感觉跟废纸相差不远。今年春季以来纳斯达克的大调整使国内互联网公司境外上市日渐无期,其市价也极其低迷,这恰恰给急需也急欲收购增容的tom.com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综观整个交易,我们有理由认为:Tom.com是利用收购163.net的机会,再进行一次资本扩张。只是,难道他就这样无限期的扩张下去么?
TOM,小心了
成者王候败者寇,中国人历来对英雄只有这么一个评价标准。
Tom的战略已经很明显了,以香港股市资金做依托,以收购整合资源打造Tom品牌全力开拓内地互联网市场。但Tom.com同样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一、财务压力。香港的互联网业竞争是出名的激烈,香港地区名列全球域名注册量第十三位,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让网站们头痛不已。虽然裁员后的TOM.COM每月支出已下降到3100万港元,但这个数额还是高于市场其他竞争对手。资料显示,新浪、网易、中华网分别是2400万、1000万及2600万港元。除此之外,由于Tom.com只是把网站刚做出一个样子,而其他竞争对手均已完成开发期,在可以想见的未来,Tom.com仍会维持较高的支出水平。仅凭削减成本显然不能使TOM在眼下的网络淘汰赛中有胜出之望。同样收购成功不等于未来能够得遂所愿,毕竟成功的资本运作加上先进的网络概念还不等于经营意义上成功。仅就刚收购下来的163.net的现状而言,继续投资建设仍在所难免。
二、是筹资风险。目前,Tom.com的财务状况并非十分理想,即使是靠公司上市创业板半年的冻结期过后,发行或配售新股以支付部分的交易费用,但公司将要承担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香港投资者二三月间对Tom.com狂热情绪早就过了,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们从一开始就对Tom.com有所保留,仅仅“李嘉诚”三个字,已无法打动它们,因此Tom.com的市值虽然不小,但是,其投资者绝大多数是散户。9.18日周一开盘,Tom.com股价急跌,收市报4.325元,比起收购163前的5.7元已经下跌25%,看来股民们也对Tom.com的新举措也有那么一点信心不足。
三、是政策和法律风险。虽然有消息说,中国会在“入世”后公布新政策,放宽外资公司投资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但在此之前,由于信息产业部并未公布新规定,因此任何外资(包括港资)的收购活动均可能是非法的,随时有可能被有关部门“喝止”,如此一来,投资方必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即便是TOM.COM经批准在内地成立了唯一的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为投资收购中国互联网公司创造条件,也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会“有用”通过此公司投的其它企业,如果投资控股公司占的股权超过25%,那些企业也算中外合资企业,也享受税收优惠。
谁为刀俎?
7月公布的财务数据表明,Tom.com上半年亏损额高达1.94亿港元。开支巨大本是意料中事,问题是,如此巨大的资本投入,收效却并不显著。Tom.com也许在香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但是在中国内地,还远远没有进入第一阵营的网络公司之列。
tom.com近期已把发展重点转向内地,但面对新浪、搜狐、网易的”先发”优势,tom.com必须要给自己注入更多实质性的东西,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生存,进而实现其”国内第一门户”的目标。一步一步从头做起,在讲求速度的网络经济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背景,通过资本运营,收购内地一些现成的、有特点的网站或实业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也许不失为一种更实际、更有效的选择。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购游戏的玩家并不只是Tom.com一家。联想以价值3537万美元的有形资产入股赢时通,从而以40%的股份占有率成为该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搜狐宣布用发行400万新股从股民那里套来的3000万美元,收编在中国互联网评比中排名第九的门户网站chinaren……从近一个月的几宗大并购案中可以发现,买方们都是网络业的巨无霸、号称要做中国第一大门户的几个网站,它们依托于庞大的资金背景,通过并购这种最省力的方式,跑马圈地,影响日巨。并购是一场伤筋动骨,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想重整资源,但是经过整合,大家会不会变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如此一来,大家的面孔变得非常之相似,届时到底鹿死谁手,又是一场好戏了。
tom.com借“和黄实业”之威,用股民狂热投入的资金,打造了香港互联网上最大最够分量的一只大蛹。只是在此tom盛世之日,请千万牢记一点:蛹是必须抓住机会化蝶才能美丽起来的,否则,他将永远丑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