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onews.com的几点说明 - 本站公告 - 杜红超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87 次) 时间:2000-05-19 15:49:32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关于Donews.com的几点说明

一、 刘韧:donews.com是干什么的?

  donews.com首先是一个IT写作社区。

  胡延平的文章写得很好,但他文章我读得很少,因为我不看《北京青年报》,所以,各大作者写完文章,ctrl+A(全选)、ctrl+C(拷贝)、ctrl+V(粘贴)三个操作就上了donews.com专栏里。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对文章提提意见,发表一下看法,互动一下,不亦快哉。对于作者而言,反响和鼓励是对辛苦写作最大的慰藉。

  文章贵在传播,每个作者都想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读到,所以,大家的文章从这里出发,被转载到更多的地方,不亦快哉。

  在测试donews.com的过程中,我一直想起《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亦快哉。

  以文会友,是建donews.com的目的,愿我们通过自己的专栏或者文章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既然是写作社区,就要为作者们提供服务。你遇到过对方老是说没有收到你email的痛苦吗?你急得直跺脚,发了无数次,但对方就是说没收到。donews.com为你提供了文件夹,你可以用浏览器将要发送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上,让对方下载。如果是文本文件,干脆贴在论坛里更方便。如果是图片或者你希望保持Word文件的格式,那么你只有上载了。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通讯录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尽快找到你要采访的人联系方式呢?当然是到处打听,donews.com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共享的通讯录。另外,即使你的笔记本不在身边,你也可以随时找台机器,给你的朋友发mail了,因为mail地址都存放在了服务器上。说起共享,文件夹也具有共享图片的功能,有时候,为了找一张名人的图片装饰版面,哪个急啊,到donews.com的图片库找找吧,当然,也要靠每个人的贡献,这个图片库才可能丰富。

二、刘韧:关于我们

1993年夏天,给韩云寄去的一篇投稿改变了我的命运。这篇关于盗版的文章并不是专为《计算机世界》写的,投向《计算机世界·市场版》没有抱多少发表的希望,只是,随手寄了封信。
此时,我在安徽阜阳做电台记者,当时,新闻界流行“大特写”,我不甘寂寞,也试着给各报的周末版写了一些这类文章,没有什么反向。给韩云的文章是这类文章中的一篇,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一篇文章而已。
一天,我从外面采访回来,我的同事对我说,北京《计算机世界》韩云找你,关于稿件的事让你给他回个电话,我听了韩云的名字,以为是个女编辑,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小伙子的声音,韩云问我的第一句话是,“这篇文章,你还给了谁?”我老是交待:“还给了晚报。”韩云问:“给没给《中国计算报》”我说:“没有。”当时我还不知道有《中国计算机报》韩云说:“那就好,我准备在市场版头条用。”韩云接着,希望我今后多给他写文章,我说可以。
我是从1990年开始学计算机的,此时已经对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但在这之前,我未曾想过将计算机和我所干的新闻结合起来。韩云给了我机会。
和韩云通电话之后大约一两个月,我要到北京帮朋友攒兼容机,中关村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于是就想到了韩云,我当时天真地以为韩云应该和中关村做兼容机的人混得熟悉,后来才知道韩云和他们搭不上界,但韩云没有推辞,说“你到报社找我吧。”
我坐火车到《计算机世界》找韩云,当时《计算机世界》还在复兴路,我找到时候,韩云在外面采访还没有回来,我就坐在报社里等他,当时报社的同事都以为我是韩云在山东大学的同学,其实在这之前,我还没有见过韩云。
韩云回来后,我和他在《计算机世界》吃了午饭,他塞给外几本市场行情,让我先看报价,然后,打电话给他的朋友,问能不能帮我装机器。他的朋友很忙,晚上才有空,最后约好晚上在燕山酒店大堂见。最后韩云的朋友帮我装了一台486DX/66。
回到阜阳,我就觉得韩云特别够朋友,挖空心思给他写稿,1994年,我在《计算机世界》发表了十多篇评论,1994年,我写了一篇明星批评文章《解晓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了什么》,文章很轰动,但也惹了巨大的麻烦,地方政府不高兴不说,解晓东将我拽上了法庭,要求赔偿100万。这场官司直到两年以后,才以解晓东撤诉告终。此事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此我对“为民请愿”的事心有余悸了。
我又想到了韩云,希望能通过他进入IT界,1996年6月,韩云将我介绍给了天汇,我和天汇的总经理沈江一拍即合,任天汇的副总经理。但当时受Windows和UCDOS的冲击,沈江继续做天汇汉字系统的信心不是很足了,我留在天汇也没有什么意思。
两个月后,因为稿件的关系,我认识了《中国计算机报》的张永捷,她带我去见《中国计算机报》总编辑李超云,李超云翻了一下,我在《计算机世界》发表的稿件后,说:“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李超云在10分钟内给了一个机会。
这就是我来北京的经过。我来北京是因为韩云、沈江、张永捷、李超云,是他们给了我机会。我想在全国像我这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爱好IT的人很多,他们为什么没有来北京?是因为他们没有我这么好的机遇。
我做www.donews.com,第一个初衷就是给像我一样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我现在还不知道www.donews.com今后会做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一群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总会机会和机遇。
我先写这么多,大家接着写,www.donews.com是大家。

三、什么样的人访问donews.com

  名为“IT写作社区”,本网站的经常访问者自然少不了IT媒体的编辑、记者、撰稿人,同时,也是国内诸多大中型IT企业负责人和资深发烧友经常光顾的地方,目前大约有三千人左右的老朋友每天访问donews.com。

四、 如何成为donews.com的作者

  点击donews.com最显眼的地方的那个“我要开专栏”,填写您的资料就行了。一般情况下专栏作者的申请在您填表的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得到批准——除非您的资料不全。原则上,donews.com只接受IT媒体或者大众媒体的IT板块的编辑、记者、撰稿人作为专栏作者。注册的用户名既可以是本名也可以是笔名,但请尽量使用中文作为您的专栏作者名字。

  如果您是编辑、记者,请注明您所在的媒体。

  如果您是撰稿人,请注明您曾经发表过的主要文章及该文章发表在哪家媒体上。而且,我们尤其希望能够看到您把您已经发表以及即将发表的文章放在您的专栏里让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您根本没有发表过文章,也没有打算在这里发表文章,先不要申请专栏作者吧。

  BTW:已经注册了专栏但是自我介绍、联系方法不详的朋友,请尽快完善资料,并请经常维护您自己的专栏,以防您的专栏长满荒草。 http://www.donews.com正在推行网络实名制,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加强大家彼此的信任而不至于使这里变成仅仅嬉闹的场所,请支持。

五、donews.com现有作者的资料

  donews.com开张来,已经有诸多同仁在这里开专栏,可惜由于资料原因,并非所有专栏作者的情况在下都了解,这里就在下所知道的作者做一简单介绍(套话在先:排名不分先后)。

  刘韧:donews.com的发起人,《计算机世界》报编辑、记者。

  戴薇:《证券时报》财经周刊编辑、记者。

  陈迎炜:《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

  胡凡:IT撰稿人,文章见诸《计算机世界》等媒体。

  刘琪:IT撰稿人,主持chinabyte.com“阿奇营销”专栏。

  张良:《南风窗》杂志编辑、记者。

  猛小蛇:IT撰稿人,以“小蛇看世界”冲入IT界。

  金错刀:曾供职《时代工商》、《河南日报》等媒体,现为独立撰稿人。

  邹剑宇:IT撰稿人,文见于《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

  杜红超:在下,为撰稿人打杂,曾是并计划重新成为IT撰稿人。

  胡延平:《北京青年报》编辑、记者。

  闫辉:IT撰稿人,文见于《电脑报》等媒体。

  东东包:IT撰稿人,文见于《大众软件》等媒体。

  由申:辽宁生活娱乐电台编辑,IT撰稿人。

  李戎:《南方周末》编辑、记者,与刘韧合作IT连续报道“中国.com”

  徐远明:IT撰稿人,网上撰稿的积极参与者。

  炜嚼爷:IT撰稿人,文见于《南方周末》等媒体。

  谭嘉伦:《河南日报》经济周刊编辑、记者。

  蒋涛:中国软件开发网络(CSDN)主办人。

  顾华:《城市早报》电脑版编辑、记者。

  李晖:《城市画报》编辑、记者。

  刘红鹰:《信息时报》编辑、记者。

  杨生浩:IT撰稿人,文见于《电脑报》等媒体。

  王缉志:电脑技术专家。

  唐朝:IT撰稿人,chinabyte.com专栏作家。

  曲晓东:《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记者。

  蒋胜蓝:《计算机世界》周报编辑、记者。

  潘杰:《北京青年》周刊编辑、记者。

  胡英:《计算机世界》周报编辑、记者。

六、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

  可直接在论坛中提出,或者以mail方式联系[email protected],ICQ:2653013,OICQ:10171。

关于Donews.com的几点说明%20 - 高钦 - 2000-06-19 13:43:41

有了这个公告版,刚近来的人就不会犯晕了!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