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并购·惹祸(首发天极) - 蓝眼睛看IT和网 - 蓝咖啡_旷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2 次) 时间:2000-10-31 14:18:22 来源:蓝咖啡_旷强 (蓝咖啡) 原创-IT

网络经济·并购·惹祸

     ·蓝咖啡·
                
  网络经济水深火热,臭名满扬,网内网外一片喧吵,人心惶惶。一夜暴富的神话在今被彻底撕掉脸气——原来,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富过,他们只不过用满脸的激情在与有钱人点头哈腰,没日没夜地创造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内容而以。后来者也不在有“前辈”的机遇与愚蠢。真真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 –意味着一个荒唐的时代 的闹剧的闭幕。

  在网络经济的高雅理论 没有出世之前,有的只是网站经济。网站 无论大小,上至ceo下至打字员,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有责任感的人则缺少一份质问的勇气。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公司”起服务不会超过一家县级的小厂——最起码,一家“大公司”总应该有人接电话,而据报道:某“大公司”在经理了一件大事之后竟无人看管电话总机。这究竟怎么了?无可思仪。

  某年某月,一个叫作“新经济”的名词横空出世,一时之间闹的圈内沸沸扬扬人心惶惶。鼓吹者打着“专家”的旗号、以令人愉悦的文字为武器,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给人洗脑、除锈。这些“精华”鼓舞了一批又一批人,大家一起走向“网络时代”、想“网站CEO大队”进军。然而,这些所谓精华的实际作用却是:大的方向从来都模糊不清;小的落脚点自以为是——并且将其与大方向混为一谈。其结果是: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被自己”现有的思想“所感动。他们充满了自信。他们认为这就是新经济,这就是理论——事实上,这是缺乏理论而又迫切需要却又不愿”苦行僧“的理论自慰表现。正是这种自慰的发泄方式,坏了许多事情。

  现实的情况是:早已没有人相信理论;没有人认为现有的文献能满足现实的经济发展;理论似乎伦为一种类似于法律、制度的东西——落后于现实、相饽与现实。还有另一种势头:最开始一直沉迷于愉悦的评论之中的人们开始走出文字(那些曾使他们无比感动无比冲动的评论家的“大作”),并开始反感和嘲笑他们曾经的“思想导师”——“评论家”。

  与音乐、美术不同的是: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家的文字无关,那是一种只需感性即可满足的个人需求,并且,人与人之间是孤立的(要不也不会有人焚琴了);而对于“网络经济”的“欣赏”则需要专业的技巧,人与人之间有大量的联系;并且, 这是直接的商业活动。当评论家定论一件事以后,一段时间之内不会有变动。而评论家的背后却是简单的“思想与金钱”之间的交易——各类的高额报酬——来自他们定论的事物。包括出版社的版税(出书)、媒体高额稿酬(出稿)等。金钱全面参与的思想可能已经变味但他们的解释是:市场经济。或者,他们不屑解释。

  网络经济的思想便这样形成了,他们开始“发展经济”。很简单,建一个没什么实际用途或价值的空壳网站即可。过程更简单:找几个制作网页的技术人员、再找几个编辑,然后找几个广告业务员,再从他们之中选出技术总监、内容总监的职位承受者,自己则理所当然CEO。通过“运作”,大笔的钱到手,开始花。然后又开始不停地圈钱、不停地“挖眼球”、不停地“运作”。总之——一切都不能停。

  这样的不停一直持续下去,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是良性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巨大的空洞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感到害怕。但还是不能停。经济发展要循环就不能停,而网络经济则无法在良性与恶性之间作出任何有效的选择,因为恶性早已经选定了它。这也就注定——停止——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不能停!

  怎么办?惟有与命运抗睁否则没有任何出路。他们抗睁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尽量节省成本的广告、灵活多样质量不高的小活动(比如某某网络大赛),再有就是网络聚会。

  被称之为“江湖会”的聚会在今年有一次:几大CEO与金武侠。尽管媒体对此没有惯性地作出一些负面报道或宣传,但人人都隐约感觉到——这还是缺乏理论的一次各怀目的的“脑力激荡”,带有童话般的虚幻色彩。也就在聚会的那几天,SOHU 收购的ChinaRen。com,再前有TOM收购163.net、张树新与赢海威的阴阳谋、联想与赢时通的交易传闻……这一切,看似热闹非凡,而背后所隐藏的苦涩却并不难以察觉。对于这些事情,一点都不出乎意料的是:大小媒体对该月发生的“大事”的报道与宣传的肤浅与陈旧。媒体内容的提供者——大小作者对“大事”的分析能力与态度显得力不从心,充满了感性色彩。

  拿SOHU与ChinaRen.com事件来讲,普遍影响较大的一篇文章是李学凌先生发在新浪然后复发至<<南方周末>>的那篇,而天极网则重推一篇 本文是带有“第一“的文章。笔者于收购新闻发布会当打电话至一位在ChinaRen工作的朋友  家中,朋友唠叨了一个小时的“内幕”之后,推建的李先生的文章,说--知道的比他还多。而笔者所阅读的李先生的文章 --这篇事实上它论该事件的报道分析,根本没什么内容,它并没有逃出新闻报道--挖消息的圈子。所讨论的问题无外乎利弊处理方式--1+1等 于几的问题,品牌的处理,以及少许人士分析。它更像一篇诸如娱乐电台所重推的一篇 较全面的明星生活报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却在事实上定论了SOHU与ChinaRen 事件.这当然不是作者的错.只说明国内缺乏真正"理想高度“的人物.而一般人们所推崇的“大师”、“旗手”们则对此不屑一顾,他们可能正在为名誉而战为利益而战。于是,收购事件的深度剖析便无疾而终。是不是这些事件真的无必要深入讨论呢?

  从心理上,不少人的观点已经相当明白地展示出这样一幅画面:股市下迭、行业倒退,需要激情来改变这一切。于是,收购成了制造激情的好途径。这样的解释当然无懈可击:因为股市确实低迷、行业确实不如半年以前。但问题是:这样的“制造激情”的解释不知与找个新情人的理由之间有什么大的区别?

  然而,当几支上市网络股同时下迭之时,刚刚完成“双赢”的SOHU却并没有摆脱与新浪等一起下迭的命运。股市仍在下迭。甚至无法保证上扬大趋势的大概日期。SOHU并购了ChinaRen.com也同样下迭。至于激情的力量不知道会有多大多持久,而激情现在还剩多少?这都是疑问。

  并购惹的祸是媒体对这一现象的评论。打倒.com公司的呼声在时间上已经不短了,从99年少数人宣传泡沫论的概念至今,人们对网络经济、.com公司的印象出了泡沫就是光炒作而从不务实、无法赢利、作秀等等等等。网络经济目前的任何行动都难以挽回它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印象。人们宁愿相信“曾经是一个神话时代,而神话迟早要揭穿”的事实也不会相信一个月烧掉大把大把美金而不盈利的事实会有所改变。是的,人们不再相信这一切。

  自从“风花雪月“论出世以来,人们对.com公司的人生历程似乎尽收眼底了然于胸。SOHU并购ChinaRen.com之时,不少人心中又想起了“风花雪月”的事。而事实上,据“风花雪月”论,人们将.com们想象的太善良太单纯。如果CEO早已经清楚自己的公司无法盈利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又在哪里呢?),那么他最后会傻兮兮的站在月亮下面不知所措?人们太善良,总愿意相信一件事情最终都会有一个结果并且结果的最终承受者应该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某个个体……如果说这真犯下一个错,那是一个时代的错,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独自去承受,所有的人都会想方设法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

  也正是由于人们相信“风花雪月”,才忍不住新仇旧恨一起添油加醋去——发生一件事,怀疑一件事、达到一件事。“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是脍炙人口的事。在一片异口同声的嘈杂声中,对与错好与坏之间的界限变的没有任何界限。无论谁、什么事,只要你敢出来,你就立马在口水中完蛋。并购的事就是惹了这么大一个祸。

  试想,如果SOHU不并够ChinaRen.com,它也是声名狼籍,并购只不过又让人抓了一个“怀疑——打倒”的线索而已。似乎所有的人都疯了一样。从整体上讲,.com公司前途难料,也难怪让人们疑神疑鬼朝思暮想终于疯了——虽然事实上他们是一群毫不相干的局外人。

  在网络经济的文化快餐中,并购难以得到合理的认可,因为没有正常的文化气氛,人们营养不良(由于偏食)。畸形的目光不会讲任何有用的道理。
  并购,惹了一个这样的祸。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