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99 次) 时间:2000-04-26 11:14:24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NASDAQ、撰稿人——兼推荐“游戏·媒体·撰稿人”一文
这几天NASDAQ的感冒让让许多想写文章的人不敢落笔,前几天方兴东继续发表了一通新经济高见,可是这一段NASDAQ综指和道琼斯玩跷跷板,弄得他只能说“让事实说明一切”,颇有点象殴斗者中著名的那句“走着瞧”;昨天段永朝在china.cnet.com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批评说NASDQA股市是“知识经济惹的祸”,可是很快NASDAQ买家抄底、大幅反弹,似乎也跟他开了一个玩笑。8848的王峻涛在几天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NASDAQ综指不是又回来了吗”被人几乎讥为浅薄,不知道星期一的晚上王峻涛直到将近凌晨四点还在网上泡着是不是想通过NASDAQ弄清楚自己对错。
不管NASDAQ上的股票涨跌如何,NASDAQ都会存在,股票没有起伏,要NASDAQ干么——人家才是真正的卖水平台。同样,不管网站倒闭多少,因特网都会存在,旧的不倒闭,新的哪会起来,这事情简单到犹如刘韧不在计算机世界、李戎不在南方周末、姜奇平不在信息化办公室这些单位都会依然存在一样铁板定钉。
好了,引子写够了,说正题。
不知道你看了上边的文字,是否感觉我在文章里掺水——我敢保证,大部分普通读者不会这样认为——但是我确实已经非常反感一些“专家”、“撰稿人”、记者、“评论家”的现在的文风:浅薄、诡辩、玩弄为多赚取稿费而掺水的技术手段、找人代笔以炒作自己的名声、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利用读者的善良——自私无可厚非,不可太自私。
看一些所谓撰稿人的文章,觉着简直是流水帐,就算讲究可读性也不能如此充满了废话。生造的名词、杜撰的试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概念让人想反胃,这些人的文章我看了一次之后就不想再看,但是耐不住这些大名鼎鼎的专家好多天来老是在我等农民眼前晃,终于忍不住诱惑就原谅他一次再看一篇,可是再看一次之后我决定一定要在我的脑袋里安一个“垃圾文章作者列表”软件,先把他固化到这个软件里边去。
NASDAQ确实让人看不明白——理论上看明白了,可是又有一些细节让我怀疑理论基础是否有些问题,既然不明白,就先不要写,等明白了再说,要不你就只好用一套新的诡辩来掩饰你过去的浅薄。
这些年来,我羞于认为自己是个策划人,因为自己的公司都策划不好,还说什么策划人,更因为一些策划人是在臭街,本来我想当-撰稿人——而且不才曾经还写过点有意思的文章,可是我现在实在犹豫,如果撰稿人就是象一些老兄那样当的话,我岂不选择了一个恶名挂在自己头上。
可是我没有别的本事,只能选择当一个三流的策划人或者三流的撰稿人(尽管我不认为一些自认为是一流撰稿人的老兄比我强到哪里去),因此只好求求一些撰稿人,别把这个行当的名声弄坏了。
附:
赛迪网今日文章
“游戏·媒体·撰稿人”
许多玩家大概都会有同我类似的经历:认识游戏是从认识一本媒体开始的。拿我本人来说,自从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的某个展览会上得到一本《家用电脑与游戏机》,就从此与游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啊,游戏媒体向我们展示最新新闻和动态,向我们奉献刚出笼的游戏前瞻,向我们娓娓道来名厂大作的玩后评价,手把手地教我们最新力作的图文攻略,告诉我们一个个玩家对于游戏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媒体在我们与游戏之间架起了一座五色虹桥,引领着我们走向这个奇幻绚丽的神秘园。许多年后,当我自己也成为一名游戏撰稿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欢欣和忧虑之际,对于游戏媒体的这份最初的真诚感仍保留在我心深处。
几年的游戏玩下来,也可谓对媒体阅历无数。从最初的《电游》、《家电》、《大众》三分天下,到如今的百舸争流,也不知媒体的“爆炸式增长”是否符合电脑界的“摩尔定律”。总之,它们如今是广大书亭报摊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势板块了:专业游戏媒体已令人目不暇接,更不用说那些开几个栏目插一杠子的IT报刊了。真有趣,现在游戏同样也是“繁花似锦”让人目迷五色,一不留神就有希望踩上炸弹。前些日不是报导某些奸商以精装本的《魔法门Ⅷ》、《轩辕剑Ⅲ》等作品的盗版冒充正版吗?幸好媒体利薄,盗版的人相对要少些(不过《大众》和《游戏时代》据说都吃过苦头)。在这场热潮中,许多“才露尖尖角”的催熟型媒体没出上几本就销声匿迹了,它们的一个共通特点是:封面出挑、带光盘、内容极新,但仔细阅之才发现许多文章为东拼西凑之作,而且版面十分铺张(五张图就占去一半有余,再加上“宽敞”的小标题……往往一个PAGE才七八百字),错别字也很多,攻略更是漏洞百出、文图间牛头不对马嘴,某些术语名词明显是不熟悉此类作品的“枪手”所为。再加上不痛不痒、泛滥成灾的“泛游戏文化评论”,整本杂志的性价比实在好不到哪里去,因此象流星那么闪两下便复归沉寂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但与此同时,许多老牌杂志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原本它们在游戏界有着一言九鼎的地位,如今却把它拱手相让给一些新兴媒体。相比于新兴同行的文风灵动、观点犀利、重头作品多,老媒体却往往无论是前瞻的时效性、回顾的深入度、或是对游戏文化剖析的透彻度而言均让人有甘拜下风之感,实在让人感叹世事浮沉,此消彼长。而近一年多来,许多网站都纷纷开设了游戏频道,更是对那些传统媒体发起冲击:它们的新闻和前瞻几乎做到每日更新,优秀的网友作者也不少……幸好现在能经常上网的玩家仍是少数,否则真难以想象那些“水份多多,行动迟缓”的老媒体将如何面对未来。游戏媒体正在朝光盘化、全彩化的方面过渡,许多杂志的彩色页面,例如《时代》、《家用电脑世界》、《电脑》等都做得十分漂亮,黑白页的媒体唯有在内涵上下大功夫方不愧对其价格。说到价格,近些年来也的确是涨风四起,令没有收入或收入菲薄的玩家叫苦不迭(那你为什么不去挣点稿费?)原先6元多的杂志已属“高端产品”,如今“纯杂志”已在向10元大关逼近,带光盘的呢?12元、15元、21元越攀越高,不可否认这其中有许多货色是准备捞一票就走的,因为他们往往打着“光盘杂志”的旗号行其盗版之实,或是把一些个CG动画、试玩版、补丁、图片等网上俯拾皆是的东东兜售给玩家,只要征订出个千八百份的就OK了,利润相信也不比盗版差。问题是经常有玩家反映用了这些光盘就会染上莫名其妙的病毒,在此只能劝你“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了。有的杂志经常搭售光盘版也令笔者很不舒服,杂志在玩家中形成宝贵的声誉,却利用这种声誉的无形资产来为自己谋福利,许多玩家虽然囊中羞涩,为了集成全套咬咬牙就上了。当然事先声明是光盘杂志的除外,其实我还是偏向于出经济版和豪华版两种版任玩家挑选,也就不成其为“强制搭售”的嫌疑了。“攻略本”前一阵子大行其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许多媒体的浮躁之气,有些个攻略本甚至PC、SS、MD不分,把以往世嘉机上那点压箱底的玩意儿统统拿出来充页面了,真为人所不齿。有的攻略明显译自国外网站、文辞晦涩如读天书,有时贪恋其内容新而买上一本,却到了游戏最关键的地方就讲述不清了,更有的攻略实在是缩水得厉害,搞了半天原来就是地图+一大套物品和魔法功效的介绍。
媒体的内容,前面已说过是良莠不齐的。笔者游戏前瞻写得多了,一篇前瞻到手上马上就看出其灌了多少水,有些作品其实1000字就能说清楚了,却偏要加入大量可有可无的抒情部分和联想情节,这样就能写成2000字以上。但读者,特别细心的读者很对此反感。优秀媒体在这方面自律就比较严格,因此普通内容较充实,介绍较全面,没有过分的添加或要素缺失,这也是编辑水平的一个体现。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作品,特别是某些国产作品的评价能否做到中肯而有见地,笔者曾见到某杂志封面是一款国产游戏,里面又将此说得“横扫千军”,然而某天拿到此作一玩才发现,实在是太有点“见风即是雨”了,真怀疑是不是“有偿新闻”。另外,游戏中的暴力对于媒体而言也是一个敏感但不容遮掩的话题,例如,国家曾明令禁止过《血祭Ⅱ》,一些国家也宣布不准《暴力飞车》、《黑街太保》等作品上架,偏偏却让我看到有些媒体对此类作品介绍得绘声绘色,把以前《大众》那种“红×××”的谨慎之风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光盘里有《血祭Ⅱ》的试玩版,介绍里也不乏“把敌人的脑袋炸开花,一种亲手缔造死亡的酷感由然而生”等细节描述,这样的渲染过度让人为媒体的受众、特别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学生深深忧虑,Age18+的东西太多了,媒体便也背上一层负面教育的浓厚色彩,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到了这个阶段,不提撰稿人不行了,其实前面说的那些虽然编辑难辞其咎,但归根到底源头还是在于撰稿人那种“利益挂帅”的行为,其实我们撰稿人应该有明显的鉴别能力吧。在我刚接触媒体的时候,优秀撰稿人是很令我崇拜的,他们睿智而不乏幽默的言辞,中肯而深入的评析,关切而到位的指导都让人感到一种心与心的碰撞交流。然而我也发现某些撰稿人的态度颇不端正,例如大约半年前有不少媒体自我曝光的攻略见长和失实问题,我不写攻略,个中细节不甚了了,但有些东西摆在那儿大家都看得见:为了增加篇幅,某段很简单的攻略(亲自玩过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偏要在这里左三圈右三圈,说说敌人行动,谈谈地形要点,结果就搓出一大堆肥皂泡。有些是个人文字组织能力差,从头到尾一本流水帐。这些尚不足为奇,而另一些纯属胡编乱造子虚乌有的大段攻略(例如某些所谓的隐藏剧情)和对战经验就让人大为惯慨了,但好在此类劣作大多只在小媒体上“偶露峥嵘”,因为它们多了,这本媒体的寿命也就快了。
撰稿人理应根据真实情况,问心无愧地写东西。有些东西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对国外网站作品的编译,就很容易发生因来源相同而撞车的情况(笔者也遇到不止一次),这样文章每一段所述的内容大抵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开头结尾和抒情部分,此中人看了不免有些尴尬,因此笔者有时干脆就将几个网站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例如前些日的《黑暗王朝Ⅱ》内容比同题材作品就丰富得多),也算对得起玩家。但我还是发现某些文章令人费解之处:以前曾看到A作者在X报上写了一篇星球大战“X翼战机”的前瞻,不多久却又为B作者发表于Y杂志的同题材文章中“似曾相识”的长长一段迷惑,结果找来报纸一看:一模一样,连基本修饰都没有,真怀疑是用上“复制——粘贴”功能,说它一稿多投嘛,只有一段雷同,作者也不是一个,说它不是抄袭嘛,明明白白七八百字摆在那里。还有一次笔者觉得啼笑皆非的经历:某撰稿人在一篇年度回顾中把某款作品评为最佳RPG,简直图像、声音、剧情、人性张力无一不完美,结果拿来游戏一看,根本不是这回事,果然不久该作就被玩家指责为“年度最糟糕的RPG”,我想莫不是该撰稿人压根就没玩过,仅根据图片和介绍就想象出来的吧。更奇怪的是,没多久该撰稿人居然又以一个长篇,也加入指责该作品的阵营,将两篇文章一对比,心中就只有被欺骗的愤怒了。这不禁使我联想起某些股评家,在甲地说要涨,在乙地说要跌,最后他总是对的,想不到这股歪风如今也刮进游戏界了。
游戏需要繁荣发展,媒体和撰稿人的路都还很长,他们曾全心全意地为玩家谋求福祉,他们对不时流露出来的浮躁情结也曾伤害过不少玩家,我们必须认请自己的位置,同时设身处地为玩家想一想:自己所写的、所做的,究竟有多少是符合道德标志的,又有多少是在为游戏的蓬勃向上添砖加瓦的?
文:蔡臻欣
NASDAQ、撰稿人——兼推荐“游戏·媒体·撰稿人”一文 - 刘韧 - 2000-04-26 11:33:23
好文章。 一些人没有题材,只好拿nasdaq做体裁,用一次,也就吧了,没完没了,就让人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