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96 次) 时间:2000-10-17 14:22:59 来源:小淘 (小淘) 原创-IT
这个夏天不太平静,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媒体惊呼互联网并购的故事;秋雨袭过,和夏天一样炎热得有些离奇的并购潮也降温了,首届网站拍卖会问津者甚少,然而不经意之间,纳斯达克开始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止的暴跌,中国概念股纷纷朝垃圾股靠近,这些不论是在纳斯达克亲临煎熬的还是隔岸观火的互联企业都不禁战战兢兢,童话以一种接近残酷恣态绝尘而去,业界的寒冬提前到来了吗?
中国互联网所崇拜的神话一夜之间倒塌了,这些失去了神话的互联网企业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了,还没有新的神话被制造前,他们将不得不在徘徊与迷惑中前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他们解脱出来,也许是这场风暴来得太突然了,以至于业界无法准备抵抗,那怕是心理上的,我们的业界可怜的连强心剂都找不到,我们还来不及制造另一个神话以替代破灭的神话。
中国互联网不缺明星,赢海威(1995-1996)、搜狐(1997-1998)、新浪(1999-2000)、8848(99年底到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前五个月左右),都曾经当着中国互联网的领跑者,它们的模式曾成为众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模仿的对象,门户战略、内容为王、B2C、B2B、WAP……,我们可以列出一串曾经被互联网用来说服质疑的概念,然而,今天的互联网不得不尴尬的面对,今天互联网已经找不到替找这些已经失去说服力的概念,于是张朝阳只好酸溜溜的说,如果互联网现在能够赢利那才不正常,抄袭雅虎模式而成知识英雄的张朝阳应该会会看看恩师的年度业绩报告吧。业界像八十年代流行的那首星星点灯,最后一盏灯也灭了。
作为中国互联网先驱者瀛海威已经凋谢了,互联网的第二梯队以新浪、网易、搜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而那些互联网的中小企业面临却是生存危机,毫无疑问,中国互联网正坐在火山口。
互联网目前一片恐慌气氛,业界的问题出在那里?
一、纳斯达克情结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半年甚至三个月,纳斯达克是每个互联网企业都翘首相望,梦寐以求的黄金屋,声称自己要去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高达数十家;今天恐怕没有几个互联网企业敢想纳斯达克这个“魔咒”了,中国互联网纳斯达克情结破了,纳斯达克是中国互联网很多企业心底永远的痛。
纳指还在不停往下掉,尽管雅虎昨日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明显好于预期赢利,雅虎仍在当日下跌了12%,中国概念的几支股票已经惨不忍睹了,网易已经跌破了4美元,正在朝Penny Stock(1美元以下股票)靠近,新浪也不甘领先争后恐先往5美元的垃圾线挤,中华网已经告别它昔日暴涨1200%的辉煌,跌破10美元,做基础建设的亚信稍微好一点,但也仅仅在13美元的价位。
满以为自己赶上了天堂这趟快车,没想到突然转向奔向地狱,这些企业为上市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配合上市的需更换有国际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上市做准备大面积的燃钱;剥离业务和借壳以应付信产部的不准外资进入中国互联网的规定,最后换来的煎熬。
在希腊神话里有恋母拭父的故事,中国互联网也是如此,纳斯达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面取代互联网本来的目的,也取代了互联网企业作为一个企业的方向,这也是去年到年初中国互联网泡沫经济最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这么打个比方,互联网好比在沙漠里面前行,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出沙漠见到绿洲,本来所有旅行者都在盘算走出这片沙漠需要多少时间,自己的食物和水该怎么用,然而突然出现了世外桃园的海市蜃楼,于是人们纷纷把能吃的能喝的全消化掉,然后拼尽全力达到那个幻像,就要到达的那会,幻像消失了。
纳斯达克正是中国互联网想象出来的海市蜃楼,本来以为就要接近辉煌了,然而走近一步才发现自己还得在漫长的煎熬中跋涉,而且随时可能脱水而死。
记得一年前我们提到互联网企业的资金和赢利问题时,那些CXO们总是嘴角不屑的说,上市,上市后我们一切都有了。终于新浪、网易等可以让这些人噤声,上市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的天堂,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赢利模式,光有空谈,每季度的业绩报告都充斥着赤字,即使纳斯达克是块金馅饼又怎么可能送到这些企业手上呢?纳斯达克现在的低迷固然是股市的起落,但即使纳斯达克开始回升,也不会青睐到这些光说大话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那人家业绩大好的雅虎、美国在线等互联网企业都干嘛去啊?
中国互联网应该丢掉纳斯达克情结,因为它放在火山口上,除非你技高胆大,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些没本事确偏偏想称雄的人。
二、媚外情结
业界的笑话之一就是都是真中国人却都要不三不四往语言里面夹杂英文单词以显示其够国际化,与其它产业相比,中国互联网媚外情结更为难解。
现在众多互联网企业都不惜巨资请有一点国际背景和资质的人做高层管理人员,好象一个互联网企业缺了一个“海龟”派的经理就不叫互联网公司一样,没有人考虑到底需不需要,有众多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公司还有情可谅,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做国内业务,不知道它们是为何,这是中国互联网媚外情结表现之一吧。
如果说这些都是小节,你夹点英文就夹点英文,反正大家也能懂你的意思,你请谁做CXO就请谁做CXO吧,反正谁管理谁不管理还不是一样,最要命的是我们的互联网连企业怎么经营运作也是一个劲的媚外,反观这几年中国互联网的热闹,闹的都是人家的东西,没看到一个中国本土化的东西。国外的东西是好的那也没什么话可说,但是,没有一个在中国能够成功的,不管从内容为王还是电子商务,或是前段时间炒得够火又熄下去的WAP。
我不反对在技术上朝国外看齐,毕竟人家的信息技术领先我们很多年了,我也不反对在管理上朝国外看齐,鬼子的管理还是有一套的,但不是说什么都得搬国外那一套,市场不能朝国外看齐,业务应用不能朝国外看齐,企业的经营运作更不能朝国外看齐。不同国情必定要求中国互联网先放下架子,把自己本土化,而不是国外互联网完全的克隆产品,一个不能结合中国实际的互联网是无法壮大的。
那些美国或是日本的国外投资商不是中国互联网的上帝,那些纳斯达克的股民们也不是中国互联网的上帝,中国十几亿人们才是中国互联网的上帝,是他们的需求左右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资本的力量。
好笑的是,搜狐作为一个完全面对中国用户的网站在其页面介绍自己的栏目“关于我们”全部内容都是英文,显然是做得投资人看的,而不是用户,用户不能用自己的母语知道你是做什么业务的,人家能相信你吗?哦,No,我们仅要投资者相信我们。尽管媚外是因为资本原因,但资本最终是由用户决定走向,而不是一个行业的献媚,用户是互联网的上帝,而互联网是投资者的上帝,而现在恰恰相反。任何资本最终都要最终通过用户的消费而增殖,如果无法把握这一点,互联网最终将被资本抛弃。对纳斯达克也是一样,也许投资者开始按他们自己的观点看你的管理团队是否国际化,你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得了他们的认可,但最终如果这些不能实现到具体年度业绩报表上,投资者一样会放弃,但如果相反,即使你是完全完全的农民土包子做出来的企业,如果你的年度业绩优秀,投资者不得不青睐这个企业。
互联网能否成功与是否是正宗美国货无关,正如股市涨跌与管理团队是否国际化无关一样,所以互联网也应该与半英文汉语无关,恰当的崇拜可以,但崇拜成为标榜时则是另一种媚俗,互联网不仅媚俗,还媚钱,更媚外,这往往会事与愿违。
三、赢利情结
新经济开始变成泡沫经济后,在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业界开始变得神经质了,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开始不顾事实大谈特谈自己几年后能够开始赢利了。
做为中国互联网的“三驾马车”的新浪、网易、搜狐都迫不急待的表态,自己的公司能够在一年几载后盈利。而问题在于,这三家公司公开发布的季度财务报告都表明,亏损额在不断增大,在这三家公司发布的季度财务报告看,新浪营业额是360万美元,亏损额是670万美元;网易营业额是170万美元,亏损额是330万美元;搜狐营业额是130万美元,其亏损额是650万美元。以搜狐为例,其去年同期的亏损额是50万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亏损额是410万美元,张朝阳声称三年后搜狐能够赢利,同时他也说现在赢利就不正常了。
从这些数字对比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泡沫经济的危害还没有过去,但网站烧钱却没有半点收敛,相反愈演愈烈。如果说纳斯达克是驱动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的魔咒,那么赢利可能会是驱动中国互联网第二次泡沫繁荣的兴奋剂,业界已经找不到其它东西可以给自己信心,这时赢利被堂堂正正搬上来了,它比上市来得更加理直气壮,更让人容易相信,毕竟它比上市更实在一些。
当然如果互联网真的能够赢利,那当然会是整个业界的福音,问题是,如果根本无法赢利的市场下,把一切力量又放到这上面博弈一把是否明智?
互联网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真正发展不到五年时间,而且与美国不同的时,中国没有像美国互联网经济一样有这很强大传统IT产业支撑,如微软、因特尔、思科、甲骨文等,中国互联网不仅仅是个幼儿,而且还是个孤儿。想想电视开始在全国普及用了多少年,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绝对是一场艰巨的马拉松,它需要的长久的耐力和韧性,现在妄谈赢利胜出对整个互联网没有任何意义。
目前互联网所倚重的业务也仅仅是广告和电子商务,这两项都是很有前途的,但前途无力代替现实。电子商务也是目前新浪、网易、搜狐都一致认为自己网站能够实现赢利赖以的新领域。然而电子商务这盘菜在中国已经炒腻了,且不说有多少现实经济环境制约着电子商务,如配送和支付,以目前这区区千万网民的消费力,谈电子商务还为时尚早,何况目前大多电子商务网站不是卖一件挣一件而是卖一件亏半件,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赔钱挣吆喝而已。广告目前是众网站主要收入来源,但仔细看看就知道,网络广告主仍然仅仅是与IT有关的企业,而传统企业很少参与到其中,如果这样算起来,可能其中有几成的广告收入是你为我做广告我为你做广告而来的,实际上就根本不能算收入,这部分营业额可能从左手进马上从右手出,挣了个财务报表上的数据。
所以说,互联网还是个孤儿,不仅没有父母扶着,连相互支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传统产业没动起来前,互联网赢利前景暗淡,因为互联网本身是工具,它不具有制造经济的生产力。
事实上互联网无法孤立发展的,只要它所在大环境开始朝网络的方向结合,互联网才有希望从中获利。很简单的一个例子,电视广告能够有那么大的营业额,是因为全国人们大多能够接收得起电视,如果电视也像互联网一样仅一二千万用户,它根本形不成经济力,商家也不愿意到电视上打广告,那么那些企图靠广告快速赢利的互联网企业想想,即使几年后,中国又有多少用户消费得互联网,在这个用户数量的基础上,广告浏览量是多少,这个浏览量是否能够吸引到商家。电子商务也是一样,只有规模的用户量,这些用户而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才能形成经济力,否则只有亏本买吆喝的份了。
而传统企业被这些网站无情的凉在一边了,事实上,传统企业才是互联网能够获利的重要来源,比如通用、福特联手建立的网络采购平台据估计每年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的交易额,但在信息化尚只能在一些大企业进行的前提下,互联网进驻传统企业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中国互联网的自身先天不足(缺乏计算机和通迅业的强大支撑)及后天不良(中国互联网所在大经济环境制约着互联网)决定了中国互联网不可能一蹴而就,互联网是否能够赢利还有待于这些外在条件的成熟,如果这时就把目标集中到赢利上,必将使公司的经营出现决策性的失误。
四、并购情结
与那些还有能力唱赢利高调的公司相比,另一些中小互联网公司境遇可就悲惨的多,它们现在不是想什么赢利上市的问题,它们的CXO现在不得不每天去看看自己帐户还剩多少钱了,并且考虑这个月的钱够发多少个月工资,需不需要裁掉几个BD部或者内容编辑部的员工。这时并购成了这些公司痛并快乐着的情结,并购是救命稻草吗?
从1999年互联网开始进入第一个高速成长时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一下子涌现出大大小小两万多家互联网公司,从ISP到ICP,再后来电子商务,ASP,都挤满了急于淘金的数千家网络企业。目前光在中关村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就有373家,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中,但真正赢利的仅有十家左右,96.7%都在亏损中。以目前中国1700万左右的网民来计算,平均每个网站仅有800人不到的用户,这么一点用户撑不起如此众多的网站。
这些网络公司可以分成几派,一派是已经做出一定规模,在资本市场提前捞到一笔雄厚资金的网络企业,如新浪、搜狐、网易及中华网等;另一派是财大气粗,有靠山支持,进入互联网比较晚但又十分看好互联网,如联想、TOM等;另外一派是前无“钱途”后无“追资”,上市无路,融资无途,目前又找不到自己现实赢利点的中小网站,这些网站大多集中在垂直专业网站领域。
问题在于,这么多中小网站里面有多少是有商业价值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站的内容事实上用几个专业人员可以在一周之内做出来,这些网站无疑没有人愿意花钱收购,还有一些是有一定实力和用户群的垂直型专业网站,这些网站对一些愿意涉足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或者涉足这一专业领域的互联网企业是有吸引力的。这里面最没有吸引力事实上是那些做内容的网站,它们用户规模不大,又没有什么内容特色,没有互补优势。
而事实是,有多少企业愿意做买主呢?在网络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面临资金困境并不是一部分,而是大部分,即使那些少数手里还有能够过冬资金的企业也不敢过于挥霍,因为看上去中国互联网赢利的前景还遥遥无途。搜狐在收购Chinaren之后马上面临着股市大幅下跌,目前搜狐的市值还不够付收购Chinaren的3000万美元,有分析家指出,如果股市继续下跌,搜狐有可能破产,而Chinaren可能会是压死搜狐很沉的一块石头。
能够傍上诸如TOM、联想之类的大腕对摇摇欲坠的互联网企业当然是件好事,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必须远离资本,事实上,转到现实的一些很小的业务同样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比如我在一家小网络公司的朋友,他们公司不做内容也不做电子商务,更不提什么网络广告,但他们靠帮一些企业做网络系统,接别人的网站设计同样一个月能挣二三十万盈利,虽然不算多,但对这些中小互联网企业来说,已经是很好了。
前不久在京举槌的首届网站拍卖会无人问津的清淡表明,并购不会是把这些中小网站救出苦海的高佛,互联网正在把这部分企业逼出泡沫,让它们走回务实中去,如果还幻想并购把自己能够留在泡沫的光环里,恐怕最后一条退路的时机也会错过。
五、短视和投机
可能在互联网行业人士都怀念1999年那个春天,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从1999年开始义无反顾奔向互联网,幻想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知识英雄,许多传统产业的员工也纷纷跳到互联网;2000也是互联网行业人士值得纪念的一年,轰轰烈烈的裁员潮开始了,人才开始回流到传统产业。我记得我一个师兄得知被一家有点名气的网络公司录取后非常兴奋请我们到一家很好的酒馆嗟了一顿,1月份他跟我谈首期股权,3月份他跟我说前途暗淡,5月份他说他不干了,辞职了。
事实上,我仍然怀念那个年代,那是我学生时代第一次被财富所渲染,我的同学甚至有跟我谈停学创办网络公司。这种映射到学子身上的狂热某种程度反应了业界当时的心态和媒体的无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互联网能够一夜暴富,媒体不仅举出了比尔盖茨的超级榜样,杨致远等互联网明星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最后不入流的张朝阳也成了榜样四处到各高校巡回演讲媒体四处露脸了。
尽管泡沫开始挤兑了,然而抱这种心态的业界人士还大有人在,首届网站拍卖会众多没有什么名气和内容的网站却都令人惊讶的报出了百千万的天价,这些网站有大多能够一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做得出来的,无疑这些人是抱着投机的心理来炒互联网的,他们以为互联网满地都是金矿,是可以轻易出大片金子的地方。这种投机情结不仅在这些中小企业主存在,而且还在新浪、搜狐等大公司存在,急于上市便是一种表征,也在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传统IT公司存在,于是联想金口一开,一年便要要到FM365花二个亿,当然它以为这两个亿可以很快收回数十倍的两亿回来,但事实如果按这种速度挥霍,恐怕联想的老家底都得垫进来了。
互联网不可以像股市中的短线一样能够快迅投入快迅产出,而业界正是抱着炒短线的心态来对待互联网的,认为互联网能够在短时间给他们巨额的金钱回报。
投机的心态使他们易于短视,他们根本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所以整互联网看上去根本没有一个长远的经营策略,这个月炒B2C于是所有的网站都挂起了B2C的招牌,下个月开始热B2B了结果都喊起了电子商城企业安家的口号了,再下个月热WAP结果满网是光打雷不下雨WAP业务网站。注意力经济时代每个网站的宣传是我们网每天访问流量是多少,用户数量是多少,CNNIC排第几,再后来便是我们公司营业额是多少,再要多久就可以做业界第一家赢利的网站。业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他们想的是,下一步热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即使是国内最大的三家网站新浪、网易、搜狐,作为一个有四年网龄的网民,我都不知道它们究竟做什么业务,仅仅知道的是搜狐可以查东西,新浪可以看新闻,网易做过国内第一个免费个人主页空间,其它的另无所知。它们的宣传使得自己概念相当模糊,网上商城、WAP……几乎所有热过的东西它们都做过,但都是虎头蛇尾,热完了就抛弃掉,它们从来没有持之以恒做过一件能够获利的业务,也许它们的战策目标里就没有长期两个字。
中国互联网的胜利将属于那些坚持到最后的选手,他们才能把自己所看准的东西贯彻到底,互联网需要这种韧性,不是虚无的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