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3 次) 时间:2000-10-16 11:38:42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媒体转载请事先与我联系([email protected])
导读
~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宽?
~一个母亲的自述:退学的儿子更出息
~e时代写手:话语权的获得
~网络棍子手
~e时代公民的精神:当古老传统面对网络的时候
~生存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爱也易,恨也易:不去网站
写·在·前·面·的·话
一位叫北岛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
生活是张网。那么,网是不是另一种生活呢?
进入两千年以来,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人们袭来,一个全新的人们称之为E时代的时期似乎来临了,有而这个时代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就是这张网的俘虏们,尽管他们是中国整个人口的很小一部分,但他们享受了远远超过其群体所站比例的注意力;他们喜欢在网上驰骋的自由,却宁可把自己禁锢在电脑前与外面的世界远离;他们一天所获取的信息量或许会超过古代贤哲一年的阅读,但平均年龄却绝对不超过二十五岁;他们一般都掌握一门外语,却独独喜欢在网上以打错别字为了,以至创造出“斑竹”这样的新词;他们在生活中蔑视一切,连老爸老妈都不放在眼里,但在网上却会对一个小他们不知多少岁的资深网虫毕恭毕敬—–就是这一群人,他们构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主体,他们是e时代公民。
互联网造就了无数现代英雄和财富深化,令人目不暇接,令人赞叹激赏、热血沸腾。但大部分的e时代公民与英雄和神话无关,e时代是一个平民的时代,e时代公民绝大部分都是些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平民。
这得感谢这个年代,感谢这个宽容的年代,只有现在这个宽容年代才能够使e时代公民这个词儿平静的出现在这里。社会的进步使这个群体生活的自由而平静,不管你称他们e时代公民也罢,称他们网民也罢,他们都在那里有滋有味的活着。这个时代对待新生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裸体模特纷争自不用提,八十年代初的牛仔裤与披肩发流行的多不容易呀,李谷一的气声唱法遭了多少非议?就是九十年代初的少年追星族不也惹得社会议论纷纷?
e时代公民不一样,他们存在了,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了,但是没有人议论他们,更没有人非议他们。这个世界允许他们的存在,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是e时代公民出现的基础之一。没有人相信文化大革命时期能够出现e时代公民,即使那个时代全民都普及了互联网。
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宽?
八十年代初,《中国青年》杂志的一篇《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社会着实令当时的中国青年们为人生之路的封闭苦恼万分。九十年代初,当中国的青少年们为了高考的黑七月、为了青春萌动的早恋四处求援的时候,他们绝对想不到还会有人主动不考大学,更想不到有人会不考大学还能够愉快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可这是事实,这是发生在e时代公民身上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个时代,由于有了互联网,生活就发生了奇特的变化。e时代公民是安静的一代,他们总是喜欢一整天一整天地坐在电脑前面,房间里经常除了手指敲打键盘的声音以外绝对安静,可他们也是张扬的一代。与前代相比,王朔喜欢呐喊,呐喊这个世界无人为他喝彩,崔健喜欢吼叫,吼叫他们一无所有。e时代公民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以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创造吸引喝彩,这个世界不同了,除了写作,除了摇滚,除了高考胜利,e时代公民依旧能够向社会证明自己。
张志的故事是一段典型的e时代的传奇。
IT这个时髦的行业,如今正以火箭般的速度聚集人才,从技术角度讲,如果以本科所能掌握的技术水平为界,本科以上学历者称之为高手的话。IT业也可谓高手如云。但如果将这些人以百人为组,选出其最好的,称之为“顶尖高手”,能选出的应该并不多。如果再于这些顶尖高手中找出二十岁以下的,恐怕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在这些凤毛麟角中找出仅有高中毕业文凭,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呢?恐怕要花上很长一段工夫也难找到。
IBASE公司的程序员张志就是这么一位。
张志1998年在北京四中即将毕业的时候翻看了一遍清华大学的教材。他发现,清华在未来的四年里能教给他的专业知识他早已经学会了。于是他想直接出国读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高中毕业,张志的父母把他安排在做网络数据库的IBASE公司做事,此前,张志曾先后拒绝了广州电讯和惠普公司的盛情邀请。之所以选择到IBASE,是因为在那里,张志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编程序。
张志刚到公司的时候,除了请他来的老板以外没人觉得他是个什么人物。IBASE的程序员当然是一流的:24个硕士、两个博士,压根连本科生的位子都没有。张志,这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无论从学历还是经历上看都进不了硕士、博士这些大师兄的法眼——这太容易理解了。
编程是硬碰硬的真工夫,在行家眼里没有半点玄虚可糊弄。张志很快就找出了已编了十几年、已被众多工程师所完善了的IBASE里的问题,并进行了优化、修改。没费什么力气就让所有人都忘记了他的年龄和他的学历。
在e时代,那些搞纯技术的高手们就象小说里的武林人物一样,当他们敬佩那些武功更高的高手时,英雄可以不问出处。
e时代公民张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计算机,12岁时,当父母跟着他从北京西单到北太平庄这条配件一条街上转了一圈后,吃惊的发现:几乎所有的老板都认识他,因为这条街他自己也不知道已经溜达了多少次了。于是他们给他买了计算机,他成了玩魂斗罗(一种电脑游戏)的高手,三条命能够打通关。13岁,张志学会了用C语言编程。高三一毕业,他就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部车。在IBASE公司工作,公司的网络数据库最核心的源代码只有总裁和他两个人知道。公司将实行期权制,张志排在第一位。
而张志的学历,只是高中毕业,他父母最担心的是害怕这个电脑高手儿子去当黑客,闯出大祸来,尽管他对此深恶痛绝。
不用去参加可恶的升学考试,不用计较学历高低,工作就是娱乐,娱乐的同时在工作,程序员张志的幸福故事只有在e时代才能够出现,也只有象张志这样的e时代公民才能够享受这种幸福。
一个母亲的自述:退学的儿子更出息
曲兰是北京某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也是一个儿子的母亲。说起她儿子的经历,她喜形于色,赞叹网络为教育创造的奇迹—–
我的儿子读初中是可以说异常顽劣,五门功课三门不及格,作为母亲的我心里万分焦急。中考时儿子由于成绩不好,只得放弃上高中的愿望而报考中专,学得是计算机专业—-因为我的爱好,那时15岁的儿子还不懂得自己选择专业。
两年前我让孩子上了网,心想:他上不了大学,混个电脑高手将来也能有碗饭吃。一开始儿子是是毫无目的的在网上瞎逛。后来他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叫“ME”的孩子们的聊天室,在这里儿子用他中学学的那点可怜的英语同各国的孩子们吵架、交友、谈天说地。最让他受益的一位澳大利亚的大姐姐,非常耐心地教儿子英语,每天都给儿子来一封信,因为知道儿子是中国人,她信中语言的难度一点点加大。为了这份友谊,儿子也每天用英语回信。几个月过去,儿子的英语水平迅速上升。同时,儿子似乎是无师自通,计算机水平也迅速提高。第一学期,儿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第二十一,到了第二学期他就进入了前几名,第三个学期他的英语在全校的比赛中就得了第一名,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同学和高年级的同学。
当时,昂贵的上网费和电话费对于我们这个工薪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我必须把家庭的开支压到最低限度才可能保证儿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上网。而作为母亲,我只能把这份沉重藏在心底。令我欣慰的是网络不仅给儿子带来无限欢乐,而且使他的知识迅速增长,更使我如释重负的是:学习对于儿子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已经变成了一种快乐。
儿子的性格也开始改变了。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班里的差生,多多少少滋生了一些自卑感,性格也开始变得内向。上网后,他的成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自信心也增强了,性格也因此变得开朗。
看到儿子的变化,在为孩子高兴的同时,更深的忧虑使我寝食难安:这时儿子只上了两年中专,而中专的课程是四年,他还得用两年时间去学习很多对他来说毫无用处的知识。儿子正处于生命的最好时光—整整两年啊!我在与儿子反复商量之后艰难地作出了退学的决定。这样,他的学历就只有初中了,也许是个巧合:我的学历也是初中—–我们这一代人都因为文革而不得不中断学业。因而我深知文凭的重要性。我们这一代人对退学的恐惧是最深的,让儿子退学的决定有好长一段时间让我心中惶惶:不知是救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就这样,儿子在上了两年中专之后就退学到了一家报纸的网络版当了一名网络管理员,工作之余,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学,有时还翻译稿件,即挣了稿费又练了外语。而他的工资与稿费也全都用在他自己选择的各种培训中了。当与他同龄的孩子们忙于准备高考的时候,他已经将难度很高的“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MCDBA)的考试过了一半。他地下一个目标是“微软编程认证专家”。在儿子18岁生日那天,他正式向所在报社提出辞职,报社在挽留他时提出:给他月薪3000元并立即正式调入报社,他知道这份工资已经高出了总编辑的工资。犹豫中他问我:“妈妈,你觉得我应该留下来吗?”我说:“妈妈不会为你作选择。妈妈只是想告诉你一点,钱不是最重要的,铁饭碗也不是最重要的。”
儿子最终决定到网络公司工作,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理想。因为网络公司是一个计算机高手云集的地方,对他更有挑战性。他的理想就是冲击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作为母亲我深信,网络能够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网络的出现使教育发生了真正的革命。过去人们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设定的,而在网络时代将由学生自己选择—-他可以选择不学那些他认为没用的东西。当儿子的朋友们按照社会的标准选择高考时,他也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他要在一年中将“微软认证考试”编程和数据库拿下,同时再上一个英语口语班。而他每月的工资支付这些培训与考试已是绰绰有余。正是选择的权利使他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不再是被迫学习了,而被强迫的痛苦曾经使他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我想,有在网络时代,人们才有可能这样跳跃性地而非系统地学习。这种跳跃使学生能够迅速接近新知识的前沿—-我们所熟知的龟兔赛跑的寓言也该有新解了。过去,我们的老师可能不止一个,而且是不能选择的。今天,你的老师只有一个—互联网,而这一个老师等于成千上万个。
网络创造的奇迹确是不可思议。
网络生活使得人生的角色走向真正的丰富多彩。网上你可以是善变的,多面孔的,人生角色丰富的。网络使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业余可能会超越专业,网络可以造就和发现更多比专业更专业的业余。你的竞争不完全来自业内,你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一个毫不相干的领域。一个从未听说过的人成了行家,而这人似乎是由互联网分泌出来的。北大朱令铊中毒的诊断中,北京市的专业医生无一判断正确,而互联网上的医学爱好者的1200封EMAIL中,1/3判断正确。网络成名只在一朝一夕,朋友告诉我263互联网第一主持人的获得者是他的同学,比比她,自己还是一文不名默默无闻,真窝火。就是这样,昨天还是你的同学,今天就成了网上创业者,明天就成了业界精英,成了N名人。互联网消灭了距离,又创造了距离;互联网让复杂的事变得简单了,也让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了;互联网让你亲近你所未知的世界,也让你疏远你所熟悉的世界;互联网增加了透明,也隐藏了真实;互联网锻炼的是耐性,考验的是财力;互联网是平等的,又是霸道的富于侵略性和攻击性的。
在网上,由于身份的虚拟,使新E代人类能够突破包括年龄、经验、性别、学历、职务的种种限制,从而更容易获得与自己的能力更加接近的权利,这种力量使e时代公民们追求技术的成功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正的方向是年青人的突破与成功,而反的方向就是那些少年黑客了。
二、e时代写手:话语权的获得
相比于90年代以前那些辛苦写作,投寄给传统媒体编辑部之后望眼欲穿的千百万文学青年来说,E时代公民已经能够充分行使他们的话语权了,其幸运、自由与随意让以外任何时代的写手们都望尘莫及。
痞子蔡的一篇网上原创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风行互联网,推出不久就成了经典,一时间不知道轻舞飞扬的人肯定被定为网盲,即使在网下,出版商将小说出版发行,也一样流行的很,在北京做地铁,人们不时会看到拿着《第一次亲密接触》小书的女孩子边读书边擦眼泪。痞子蔡的火爆使人们第一次关注到网上的原创文字和那些e时代写手们。此后,人们又注意到一些其它出色的网上写手,比如李寻欢、比如宁财神、比如王小山等。
提起e时代写手肯定不能忽略一处叫做BBS的网上所在,BBS是英文“”的缩写,意为“”,现在国内统称做论坛。论坛是网上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尤其对那些老网虫来说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有一个词叫泡坛,即天天泡在论坛里,可见他们对论坛的酷爱程度。在论坛上, 各路e时代写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痞子蔡到王小山,无一例外都是在论坛上功成名就的。
可以肯定痞子蔡当初写这《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肯定不是为了将来出版发行。这就是网上写作与网下写作的最大区别。 e时代写手们在网上写作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愉悦及网上的人际交往、交流,而在网下的写作当中,绝大多数是为了发表,为了出版。
一个网虫这样形容他的网上创作经历:我第一次到BBS来的时候看不太懂,因为这里的几乎所有文字都是断续的,没有一个完整的头尾,但时间长了我就适应了,并且自己试着也写一些贴子贴出去,结果反应不错。甚至可以说太好了,我的感觉好极了。于是从此就爱上了网上创作。在网上,我写起东西来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不是反动淫秽的东西就行,这种感觉本身就很好,因为你想把你的东西让别人看的话,若通过报纸或者杂志的话那种过程简直太漫长而且复杂了。在网上写东西的话另外一个诱人之处就是你写的东西能够立刻得到读者的反响,你写的好立刻就会有非常真诚的赞赏,就会有很多的人跟贴赞赏你,而如果你写的不好,就会立刻有板转砸过来,大家批评的你无地自容,甚至你写的太不好了,干脆连砸你的人也没有,把你晾到那儿了。而且在网上大家相对来说都是很真诚的,看一个人就看他的贴子的好坏,根本不管他的其他背景什么的,如果你写的东西特别好的话,大家会非常尊敬你,这时候,你就会感到你在网上有一种地位,尽管是虚拟的,但仍旧很过瘾。
互联网使普通人们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容易的拥有了话语权。在网络上,你经常会发现一些在正式场合所无法遇到同时也不可能遇到的充满灵气的文字。e时代写手的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特点突出,他们热衷于关注自己表现自己,甚至仅仅为了宣泄生活给自己所造成的压力。在某个论坛上,一个叫流浪猫的女公民习惯于在深夜零点以后出现,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她写了将近四千个贴子,其内容全部是关于自己的生活及感情的,她甚至不想与人交流,每次都是写完就走。后来知道,流浪猫是广州某节目组的制作人,人即漂亮,收入又高,但却在生活及情感上有很大压力,网上写作正是她一个有效的宣泄方式。
如果以传统的文学的高度要求网络创作,e时代写手们的网上作品显然是不合格的,仔细读过网上作品的人可以很容易感到什么是创作的速度,在线写作使文字中沉重的东西越来越少,搞笑多、错字多、常识错误多、瞎编滥造多、灌水多,许多的网络文学,包括长篇都是边想边发表,在网上虎头蛇尾的连载小说数不胜数,有的是作者写的不好,被大家骂惨了,于是就不写了,也有是本来写的很好,作者却突然觉得没劲了,也就不写了。
网上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很多网上文学适合在线阅读,在网上很受欢迎,但一旦拿到网下来成书出版后却无人问津。这与两种阅读的心情及阅读环境、阅读目的有关,在网上,阅读是一种群体性的关联性的娱乐行为,而在网下,阅读则是个人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所以就有这种事实:几个在网上很受欢迎的写手把自己在网上写的东西结集出版,结果,却无人问津。
可e时代写手们不管这些,他们依旧写的很愉快,社会上那些讨论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文学的人肯定不是e时代公民里的一员,在网上搞文学不是e时代写手的目的,在网上写作,他们追求的是愉悦感及对话语权的掌握。
实际上e时代写手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不但在网上写作有那么多人欣赏,而且在实际中对某些语言进行了改造,比如象以美眉代表女孩子就已经为网下的很多人接受,这种网络语言不但作为标准用在网上,而且已经渐渐渗透到日常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的生活中了。
网络棍子手
因为一篇贴在论坛上的文字触犯了众怒,著名网络写手百晓生不得不从网上消失了。尽管也在文章中声明:“这篇东西是写着玩的,不能当真。如果冒犯了谁,敬请原谅。”但百晓生还是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这一切都源于那篇题为《诗坛英雄座次排行榜》的文章。该文给错综复杂、纷争不断的1999年中国诗坛又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虽说调侃意味太重,但文章对中国诗坛的分析并非全是胡闹,有些见解也颇为独到。因为作者本身就是诗歌界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座次排行榜”这个关于数字和顺序的敏感的问题很快就掀起了又一场大的风暴。除了排名靠前的几位著名诗人,其他被涉及到的无一满意,纷纷在BBS上呵斥百晓生“为何将我排得如此靠后”、“凭什么某某人在我前面”。一时间,网上的“板砖、闷棍”铺天盖地涌向百晓生,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上也出现了很多公开的挑战书。迫于形势,百晓生忙不迭的找到每个转发了文章的论坛,央求版主将其撤下,并决定“自刎”以谢天下。从此,网络上就再也没有“百晓生”这个人了。而不得已做出的这一切,就是怕了网上抡棍、拍砖的“棍子手”,“要不以后在网上网下就没法混了”。
网络棍子手是这样一拨人,大都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横行于网际江湖,仗着“谁也不知道你在网上不是一条狗”,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人和事就动辄“以武力相威胁”,最常用的兵器就是“板砖”和“闷棍”。
ス髯邮置嵌喑雒挥诟鞯氐腂BS上,最高兴的事是碰上了棋逢对手、针尖对麦芒般的棍子手。ネ跣∩胶头街圩泳褪橇轿痪常过招的高手。按资历,他们都算“老前辈”,按时髦的划分方式又可分为“土炮党”和“海龟队”。黑心杀手王小山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当过教师、记者、编辑、自由撰稿人、IT评论家,现在是“中构网”的主编。方舟子曾留学海外,在美国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著名的网络作家,早在1994年就创立了文学网站“新语丝”,现在依然是该站的“掌门人”,在网虫的圈子里颇有些威望。两人间论战的起因大概是王小山的一篇网文《黑通社1999中国互联网大奖》里提及到方舟子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网上作品的版权问题,为此曾经在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里连续交手了五个回合。
在棍子手眼里,“拍板砖抡闷棍”,说得也都是掏心掏肺的话。“反正网络世界毫无虚名可言,犯不着装模做样。也许有时候说得比较过分,出手太狠,那也是对事不对人。”象王小山这样的棍子手们在网上行文很“痞”,在现实中说起话来还是挺讲究真诚的。文人相轻的传统脾气虽说并未因虚拟的网络改变半分,争吵的内容有时也略显无聊,但网络上“挑战高手、藐视权威”的快感与趣味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败下阵的棍子手ブ灰有人出招就一定有人接招,网上的论战有时爆发的莫名其妙。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在《今天去掐了一把方舟子》中说:“我是在电话里听到网上李寻欢和方舟子掐架的消息的,我无意去知道此前在读书论坛出现的三个李寻欢是谁,但总之我已经被牵扯进了这个事件……掐就掐吧,反正网上掐架又不是真抡板砖闷棍,不至造成华人内部减员,顶多也就十指僵硬、舌头疲软,纯当泻火而已。”
然而,要拥有这种平和的心态也需要一个过程。曾在网上被“拍”得特惨的“五朝臣子”讲起那段经历就唏嘘不已。“五朝臣子”在网下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老总,管理着西安最大的一家艺术品、古董商行。1997年开始上网,最开始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里聊足球,不亦乐乎。“1998年中国足球在‘九强赛’失利后,网上对足协和戚务生的叫骂不绝于耳,实在有些太过分,我看不过去就站出来替足协和戚务生说了几句公道话,没成想却惹祸上身,劈头盖脸的‘板砖’把我拍得都喘不过气了。连续被‘拍’了两个月,到后来我一坐到显示器前面就发呆。最痛苦的时候捧着一杯水在咖啡店里坐了整整一天,嘴里只重复一句话‘怎么能这样呢?’后来明白网上的‘板砖’都不能当真,要不在网上玩不开心。我一开始就是看得太认真了。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呢?”ヒ蕴煜挛己任?ス髯邮置且膊皇且惶斓酵淼摹拔牙锒贰保更多的时候也放眼天下。他们的板砖、闷棍经常会以社会上的“新宠”或“痼疾”为打击对象,用语无不表现对“新经济”的鄙夷不屑,文字无不流露对社会问题的针砭。“黑板报”网站就是这种棍子手的一个大本营。一本专业IT杂志把他们定位成“一群出身于劳动阶级的知识分子”。虽说是个人站点,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也是鞭辟入里。
“黑板报”网站主编红心杀手有一篇著名网文《猪.com》,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刻讽刺了电子商务“稻糠亩”,很快就被各地的BBS转发。文章中对各网站的市场宣传口号也挤兑了一番:“蹄及生活每一天、将养猪进行到底、上猪.com送猪圈、今天你有否猪.com、你不上猪.com说明你是猪、谁不上猪.com谁是孙子。”其实该文并不是对电子商务的一味否定,也有很多对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和现实环境的认真思考。红心杀手王佩是个山东胖子,在网络圈内混了多年,是功夫颇高的棍子手,还创立“黑板报”自己的通讯社——“黑通社”,同黑心杀手王小山是亲密战友,同样供职于“中构网”。
与《猪.com》相映成趣的《汤姆哥哥的网站》是“黑通社记者”猛小蛇的一个名篇。同样嘲讽了“圈地烧钱”的“新经济”。フ庑┩上的板砖高手在生活里和别人没任何区别,那些在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梦想,都被搬到了网上。他们用网络语言对现实发言,个个都很有社会责任感。在一些“棍子手”眼中,“板砖”成了在网络社区中“安得广厦”的工具,希望能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庇天下网虫俱欢颜”。
对于“网络棍子手”的这些目的,人们在现实中甚至连怀疑都还没有来得及,百晓生真的“自刎”了吗?“网络言论”的规矩在“板砖”和“棍子”中诞生,一方面人们说这些掌握“网络话语权”的文风太“痞”,一方面发现“正常”的语言在网络中无能为力,害怕世界的“己任”真正掌握在“棍子手”中。(网络棍子手为三联生活周刊朋友的文章)
三、e时代公民的精神:当古老传统面对网络的时候
一提到精神两个字,人们经常会感到一种沉重,但是在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社会,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科技产品及生产工具,而是是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出现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庞大的e公民群体,精神两个字已经不能够回避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网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已不仅仅是在生产方式或者工作方式方面。那么,作为生活在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e时代公民,他们怎样在传统与网络之间抉择?
先从一个非e代公民说起。国内某大软件企业的老总准备顺应时代潮流,二次创业,全面进军网络,特于春节期间赴美国硅谷考察取经。年后回国,自然学得韬略满腹,创创意无数,回国后人人以为其将有大举措,谁知该老总立项之外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改建其所属企业新建的总部大厦。
首先是把门厅的大理石地面全部翻开,重新铺垫—–原来的大理石地面呈深褐色,现在全换成了亮白色,为什么呢?该老总说:深褐色给人以庄重感—也就是压抑感,而一个网络企业不应该存在压抑感;接着就是改造房间,原来的大厦是按照传统企业惯例设计的,有太多的墙,而一个网络企业的大多数运做都在互联网上进行,在一个全面开放的世界里生存,实在不需要什么墙壁,因此,该老总主张把所有的墙全部换成玻璃隔壁,并且工作室内的色调一定要是亮的、暖的色调,偶尔还要加几个红色或蓝色的简单图案,用该老总的话说是增加活力。
该老总还另有两大举措:一是要在网络大厦里增设一个咖啡厅,面积一定要大,要有酒店大堂里的咖啡厅那么大,而且要象微软那样对每个员工免费开放,而且咖啡一定要是煮开的,不能是速溶的。咖啡厅里还要备有爆米花,象所有硅谷的网络企业一样,整个公司都要有一种甜甜的奶油爆米花的香味儿。老总说:这样对启发员工的灵感有好处。另一大举措是从此规定网络大厦里不准熄灯,整个大厦要整夜灯火辉煌,说:这代表一种精神。私下里说:整个大厦即使点一年的长明灯耗费也不过30万人民币,可这长明大厦不正也是一种广告,同时给员工一种信心—据说,美国企业早就如此了。
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该老总郑重其事的把脖子上的领带解下来,并且宣布:从此,凡公司员工进入网络大厦的,一律不准系领带!
行文至此,读者或许以为我啰啰嗦嗦一大串是意在讥讽此老总赴美国白跑一趟,没学了好来,正如《围城》里三闾大学引进牛津的导师制却弄来一个师生同餐一样,错了,我对该老总的举措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做的好!
网络时代的精神与自由、年轻、创造、决裂是紧密相连的,但在今天的中国,真正从精神层面对互联网进行思考的人还是不多,大家一听网络时代到来,纷纷上网,今天你搞内容网站,明天我弄电子商务;今天你圈地,明天我上市,捞钱、创业之外很少人能静心去想:这不但是一个机遇,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生存方式;很少有人仔细考虑为适应这种生存方式从精神上去改变一下。但是,仅仅会上网聊天、会网上购物实在是离网络化生存还很遥远。
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网络时代,终究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抛开大城市的新生带年轻人不谈,中国在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融入网络时代难度真的很大很大。网络时代推崇创新、尝试,中国传统却提倡稳健,教导人们“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逢事要三思而后行;网络时代的灵魂是自由,无国界,无壁垒,中国的传统却被所谓的纲常所束缚,村村乡乡、家家族族、上上下下级别分明;网络时代推崇年轻人,因为只有年轻人才有足够的活力去跟上瞬息万变的比特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重视经验文化,所谓前车之鉴,所谓资历,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一个不尊重年轻人的环境,一个不从骨子里尊重年轻人的环境,怎么能够去决胜于互联网?在网络时代,在IT界三十五岁以上就是老同志了。有的老同志说:“我虽然老了,可一棵心依旧是年轻的,所以我还可以在网上继续大干一场。”老同志相信人定胜天,可他不真的去看看这天,这天下,这网络的天下里还有几个老同志。看看新浪的王志东,看看搜狐的张朝阳,看看网易的丁磊,再看看中国网民的平均年龄层——老同志悲哀吗?平心而论,网络不会排斥老同志的加入,但老同志要在网络上有所作为实在难度很大,因为这涉及到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精神:决裂。老同志有权威同时也有包袱,决裂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而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不去习惯随时与过去决裂就简直难以生存,当然作为个人来说,你可以墨守成规,人家用WIN2000了你还是在用WPS,而且用得津津有味,但作为一个群体、一代人来说,那或许就是一个悲剧。决裂是年轻人的特权,在中国尤其如此。
有人说如今的老板越来越不象老板了。想当年,人们见了长虹的倪润峰、联想的柳传志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老板,据说在他们脸上有某种气质,比如说刚毅、威严;再看看今天的身为e时代公民的老总,王志东长了个娃娃脸,面部尚残存着几分稚气;张朝阳呢,“天天搜狐”,说起话来象侃爷,仔细观其形象,怎么看怎么象—-他的网页上那只狐狸,网络时代的精英们脸上不会有倪、柳在商场多年打拼历练出的刚毅,可他们依然是成功者,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网络时代精神的精髓:自由,从小点说,大家自然都见过张朝阳在天安门广场练滑板的照片,而在新浪的工作时间里,你会很经常的见到他们的某个领导,比如说负责新闻中心的陈彤,不系领带,敞着领子,头发乱糟糟的走来走去。他们也年轻,他们更创造,他们决裂吗?反正据说其中从未在国外学习过的丁磊的桌子上几乎没有中文书籍,你说他好学外语也罢,“学”累了的时候,在咖啡厅,他会打个榧子,说:“Waiter,把这杯咖啡Cancel掉——”
对于那位勇于解下领带的老同志,他的几项与创业无关的举措之所以值得喝彩,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已经真正体会到网络时代精神的重要,从细微处,他努力给年轻人,也包括他自己,以自由的氛围、年轻的意识、创造的灵感,而从他整个想法本身来说,不管你说他是东施效颦,还是当年商秧的移木赏金立信,都表现出一种魄力:决裂的魄力!
现在有必要为现今社会中那些急功近利的行为敲一下警钟了,靠上项目、解决方案、创业计划乃至几个技术创新就一轰而上的进军互联网,这种方式到底能走多久。一切都从模仿开始,而且大多也仅止于模仿,因为我们没有网络生活的充分精神及物质基础,所以我们的网络经济的基础–主要指人才、创意、技术创新等很难形成一个轨道。
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糟粕是网络社会绝大的误解,相反,抛开网络不谈,中国文化可称是世界顶尖的文化,事实可证,至少在农业社会时期它还为世界所仰慕,即使在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方,不也是很有几个哲人对其大加推崇,但事实怎么样呢,工业革命来了,船坚炮利的英国舰队还不是长趋直入?从而,带来羞辱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反思。一个民族的文化乃至文明均是由几千年的历史积垫而成,决不容忍,而且也不可能被全盘否认,但是,反思是有益的,至少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技术创新及(狭义)自然科学的发展的推动力与西方比是相对有限的,这从中国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可窥一斑。文化不存在优劣之别,只有一个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到底中国的传统文化适不适和网络经济或者说网络生活的发展,如果不适和,大到政府、小到企业个人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一个表与本,源与流的问题,是一个我们的网络经济发展有没有后劲的问题。
中国出几个个天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鲁迅的话说:“中国有没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具体到e时代就是中国能否培养出杨致远等样的人(中国人!),并且给他们发展成功的空间?这也就是前面所提讲改造网络大厦的隐喻之所在。
e时代的到来或许已不容置疑,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能全面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工具—-千万别小看工具,自从人类发明了工具,人才真正成其为人。
网络上的鸦片战争绝不是微言耸听,试想,就算在今天,国内的网络企业面对庞大的寻隙待入的游资及技术是怎样一种心情,融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想趁机捞一把的目光短浅的商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谁希望看到中国的网络企业全变成外国人的天下。假如恶梦成真,国际互联网为他人主导,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将在从经济到文化到军事等诸多领域全面受制于人!!!!!
别忘了,只因为落后一步,中国仅仅为入关就谈白了头呵?难道还要我们的将来为入“网”拼一个面目憔悴?
对于中国人来说,国际互联网确实来的过于突兀,中国在从物质到文化诸多方面都准备不足,但他还是气势汹汹的来了,这是事实,事实不可回避,但你终将要接受。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也一样,终将要接受网络的到来,问题是,到底是主动去接受呢?还是吃了亏以后不接受也得接受?
以自由、年轻、平等、创新、弃旧图新的精神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对于e时代的公民来说,实在是大有可为。
四、 生存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曾经有人给网络生存下过一个很别致的定义,叫“生活在别处”,意思是说e时代公民们习惯于在网络世界里欢快的呼吸,享受着一种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乐趣,在e时代公民们的眼中,与现实生活相比,网上虚拟生存是个非常理想的地方。
然而,有一点绝对不可否认:不管网络世界虚拟的如何逼真,至少在可以预测的目前来说,这个“别处”仍旧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不管你如何超脱,在网络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的快乐总有一个现实的天花板,使e时代公民们无法超越,这个天花板并不存在于某个固定的地方,也不在固定的时间出现,但是,只要你虚拟世界的梦想做得太投入而漂漂欲飞时,它便会横出来挡你的去路,撞得你头破血流。
熟悉网上交友的e时代公民大都知道一个词,叫做“见光死”,意思是说在网络上交朋友,一旦异性之间发展到要见面的程度,在见了第一面之后,双方此前的种种幻想憧憬均将死亡,这是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
网恋:网络时代的爱情
MM是最常见的一个网络黑话,它是由妹妹发展来的,原意是上网的女孩子,现在已经变成泛指漂亮的女性。这个单词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以后,MM就变成了“美眉”,现在这一表达方式已经开始为正统的报刊所接受。
对于网络以外的公民来说,颇引他们关注的就是网恋了。这个名词很有意思,对于传统的恋爱的双方来说,如果真有爱的话,就有一张情网,但对于网恋来说,如果真有爱的话,这张情网却是支在另一张网上。对于很多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情网的滋味还有很多人没常识过,更不用提网恋了。
面对网恋,更多的人是一头雾水,我老爸的一句话颇具代表性,当他听说我在上网后,劝我说:“千万别网恋,听说那很费钱!”我老爸当然知道谈恋爱本来就费钱,但他既然这么说了,就只能理解成他跟本不相信那是恋的一种。
借助于工具的人际交往其实自古有之,古代有书信之恋,美称做鸿雁传书,现代也有,叫笔友;另外还有借助与电话的电话交友;借助与电视的电视征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交往中发展成情爱的也有,但从来没有出现过电话恋、笔恋这种专有名词,惟有在e时代公民的生活中,有了网恋。
这首先要感谢互联网的出现,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一种象互联网交互性这样强的媒介,通过互联网,e时代公民可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表达方式,而通过这许多表达方式所表达的东西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说服力,面对如此完备的信息传递过来的感觉,爱上一个人真的很容易。
根本的原因是e时代的公民与以往的年轻人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一群人是最现代的一群人,情感在他们眼里只是情感,再没有其它的意义。如果把上一群现代青年称作新人类的话,其间的区别用对爱情的态度可以区分的一清二楚,如果说新人类已经摒弃了许多世俗的东西,从而更大胆的追求情感的实现乃至婚外情的话,e时代公民却对所谓的感情已经没有太多的顾及,对他们来说,可以拿来突破、可以质疑的对立面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婚外恋也已经成了一种存在,而不是用来表达张扬个性的武器,e时代公民更加相信感觉,在网恋中,不但以前的家庭背景、职业等早不列入考虑范围,甚至相貌的因素也变少了许多,最关键的是,这与新人类也不同,e时代公民甚至对恋爱成功的期望值亦已不再在乎。e时代公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比以前更彻底更纯粹,当然,有时候也更虚伪,正所谓物极必反。
网恋和网络有关,其特点之一就是速度,很少人再去追求一种和缓久远的恋情,网络时代的爱情特征之一就是速度。
关于网恋的一场讨论
正方:
①网恋纯真、纯情,抛却了所有的私人背景,进行更彻底也更纯粹精神交流,没有世俗的因素干扰。在网上,没人会因为你长的丑个子矮不理你(谁也看不着哇),也不会因为你穷蔑视你,你更不用为了少个好爸爸而苦恼,网恋彻底地完成了爱情品质上的升华。
②在网上更可以展现真实一面的自我,避免陌生人交流的情绪障碍,更自然,美好。·你真可爱,我好象爱上你了。·这样对陌生人的表白要是放在现实里十有八九得挨一大耳光,在网上,你没准能换一个娇羞的·西西西·(嫣然一笑),接下来,多半就是网恋开始了。
③成功案例:不说隔壁王小二网住他媳妇的事(那可是我亲眼所见),单讲两个网站老总吧,网易CEO丁磊的女朋友是台湾人,两人在网上谈情说爱,挺甜蜜的,还有3721的头儿周鸿一,他的爱妻即从网上下载而来。铁证如山,谁又能说网恋就没结果呢?
结论:千万别再扼杀新生事物了,我们反封都反了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许自由恋爱了。下定决心,不怕见光,将网恋进行到底。
反方:
① 网恋抛却所有不利因素的同时也把必要的因素给抛弃了,不说别的,至少恋爱得是一男一女吧,可如今网上这性别确认率只有50%。谁能拿准"香香"就是女的,"二狗"就是男的?没准儿你山盟海誓的美眉是个老大爷呐。
② 反正见不着面,谁不是什么好说什么,那上了当,受了骗的还少吗?国外不是破了起大案子,说有个色魔专在网上下手,受害者有十几个之多。近的有南京的一位MM,跟一网虫爱上了,见了面,一言不和,投水自尽了。所以说这种交往纯粹是一相情愿的空中楼阁,比那些速配节目还不可靠,还危险。
③ 爱应该是真诚的才是美好的。成天躲在屏幕背后,弯着腰跟键盘亲热,讲一些现实中自己不敢讲的情话,这是怯懦的,精神恋爱最可悲,网络给人带上了面具,太虚伪,太不可靠了。爱情最重要的是要有生命的直接体验,bug, kiss这些字符能取代爱人宽阔的臂膀和滚烫的双唇吗?
结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人格上。网恋都是病态的,一场游戏一场梦,春梦过后一场空。真爱不怕见光,真爱不上网。
爱也易,恨也易:不去网站
网上的交往最受人推崇的优点就是“纯洁”,一般的观点认为,网上论交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烦俗杂质,比如相貌、金钱、地位、家庭背景等,从而使网络交网中人的本质的东西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但是实际上,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的人,判断其好坏优劣的标准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在网络上,体现的恰恰也是一个“断章取义”的片面的人,比如在网上,文笔将好的大占便宜,聪明幽默的人很受欢迎,某一方面是专业的人也受推崇,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片面的东西并不能定性一个完善的人。把网上的虚拟的“人”拿到现实中去受用,失望是必然的。
更有甚者,网络实际上有可能正在成为这个世界欺诈与虚伪的重要制造地。有句话本来是用来标榜互联网的平等性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呵,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同时也没有人知道你是一个诈骗犯、人贩子、流氓或者黑社会头子。最近的媒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通过网络甚至网恋诱拐涉世未深的少女或者欺诈善良网民的报道,实在是为我们的e时代公民们敲了个警钟,总有一天会有人对网络发出这样的感叹:“网络,你掩盖了多少罪恶!”
对于那些崇敬网上言论自由或者其平等精神的e时代公民来说,下面这个故事或许会有些特别的意义。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标准的e时代公民的东邻原来是国内一家非常著名的网站BBS的著名写手,由于他对互联网的深入了解和观察,更由于他在网上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文笔和思想,在1999年末的某一天,他被这家网站的一个领导看中,高薪聘去做了网站编辑,当时仍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东邻感到非常幸运,他认为这已经实现了自己找工作的最高理想,东邻一边非常努力的工作,一边仍旧经常去BBS灌水。
对网络的痴情使东邻相信网络是一个理想的地方,是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因此,在原来的BBS上,他从来不对网友们透露自己已经是这个公司的员工,而且从心底里都保持一种独立性,在网上的时候也从不认为自己与这个网络公司有什么关系。
2000年3月15日,正逢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日的时候,东邻在BBS上发现有人对公司的电子商务服务进行了投诉,并且事实上公司也确实做得非常不好,于是他就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批评公司业务,督促公司改进的贴子。这一下想不到就大祸临头了。此家网络公司当时正红极一时,没想到有人会严厉批评自己,于是就利用内部软件工具查找贴子作者的真实身份,当发现作者是公司员工东邻后,公司CEO大怒,亲自签署命令开除了东邻。
成也网络,败也网络,作为应届毕业生的东邻在网站的经历使他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从此在家待业至今,但他一直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一向标榜平等自由的互联网对他如此苛刻,中国最现代化的网络企业居然会搞起网上文字狱来——
有人说,东邻错就错在他太相信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了,东邻不知道实际上现实的生活很复杂、很复杂,无论他对网络涉入地有多深,一旦真正脱离现实,就会发现原来的虚拟世界的大厦也就倾斜了。
与东邻相比,同为应届毕业生的另一位e时代公民有人说,东邻错就错在他太相信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了,东邻不知道实际上现实的生活很复杂、很复杂,无论他对网络涉入地有多深,一旦真正脱离现实,就会发现原来的虚拟世界的大厦也就倾斜了。
与东邻相比,同为应届毕业生的另一位e时代公民辛然就清醒的多,辛然毕业于北京某著名新闻院校,在学习期间就是一名网上写手,并且一直都在参与中国的互联网新闻报道,求职过程中有数家著名网站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高薪邀请他到网站工作。但辛然最后把这些诱惑全部拒之门外,毅然去了一家传统媒体,辛然表示,他喜欢上网并不意味着一定喜欢网站的工作,一个人喜欢吃鸡蛋,并不说明下这只蛋的鸡也适合他的口味,如果谁一定这么想了,那他就是肯定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位置,这时候,如果遭遇痛苦的话,就只能怪自己了。
全面扫描:E时代公民生存状态 - 信海光 - 2000-10-16 11:50:44
这是一篇网络面向大众的东东 网虫勿笑 专业高端媒体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