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洋务运动--读刘韧新书《中国.COM》有感 - IT闻见录 - 贾双林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84 次) 时间:2000-10-14 21:39:55 来源:贾双林 (jsl) 原创-IT

互联网与洋务运动
–读刘韧新书《中国.COM》有感

贾双林/文 (原发于ChinaByte.com)

读了IT记者刘韧、李戎的新书《中国.COM》,这部以写实的方式记录中国20世纪末互联网运动中人与事的书,让我突发奇想,想起了100年前的洋务运动。
如果拿洋务运动和互联网运动做个比较,你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洋务运动前,国人觉得洋人的东西厉害,这就像20世纪末的中国人被大洋彼岸的网络神话吸引一样。接下来,洋买办产生了,洋货充斥市场,这就如同20世纪末的“海龟派”们回国,带来了洋人的钱,也带来了他们的技术和产品。再下来,开明士绅和官府坐不住了,也来趟浑水,开工厂、办船运,“官商合办”、“官督民办”,热闹极了,这就好比20世纪末大家看到的传统企业触网和政府上网工程。但是,洋人发明的东西,初来乍到,难免有水土不服,故虽能形成热潮,也少不了波折动荡,100年前的洋务运动如此,100年后的互联网运动也如此,现在这个时候,互联网就正好处于一个动荡的调整期。
那么,从《中国.COM》里,我们具体能读到些什么呢?翻开《中国.COM》,你会看到柳传志、施振荣这些传统IT巨擘是如何迎接互联网时代的,还会听到新浪、搜狐这些新生代的创业故事;细读《中国.COM》,你会从另一侧面重新与杨元庆、郭为、贾红兵、雷军、王峻涛、张静君这些IT精英们相识,领略他们的传奇经历,感受他们身上那风格迥异的个性魅力;合上《中国.COM》,即便你是个不大了解IT界的人,也会通过刘韧他们流畅通晓的文字,对这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运动有所体察有所领会。这本真切记录了互联网风云际会《中国.COM》,不光有它今日的阅读价值,完全也可以成为弥足珍贵的史料。
说到史料,自然又联想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之始末之得失,今天的人们还在钩沉还在议论,靠的是什么?靠史料,大至江南造船厂、开滦煤矿旧址这样的遗迹,小到左宗棠奏折、招商局船队航海日志这些文书,都是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那么,再过若干年,后人研究中国互联网运动,又靠什么?还是史料,不过史料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除了文字材料,大量的图片视听资料、多媒体文档是100年前不敢想的。文字材料,可以表现为公司内部资料、新闻报道、商业文书、专家评论、市场调查报告、政府统计数据等很多形式。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以上形式的材料已经很多了,但有一种记录方式却不多见,即通过对参与这场运动的当事人进行的深入访谈,如实记录他们的创业历程,真切描述他们的亲身体验。这样的记录,比起空泛的编年史和单纯的专题研究,往往更能反映事物的本真,从而更具史料价值。而刘韧他们的《中国.COM》,恰恰是这种记录方式下的一部力作,正如该书的副题“互联网上的清明上河图”所表明的态度,它其实就是一部活的史料。
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现在正在进行的互联网运动,是中国人迎接全球信息时代的一种应对,两者都是剧烈激荡的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需要有纪念碑,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洋务运动的纪念碑已经很高了,汗牛充栋的史料和相关的研究讨论就是它的纪念碑,而互联网运动呢?.COM的纪念碑有多高?现在还小得很,低得很,但是它已经有了一些坚实的碑座,比如刘韧他们的这本书。假以时日,这座.COM的纪念碑,相信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