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2 次) 时间:2000-10-13 11:59:50 来源:昆明海王星 (昆明海王星) 转载
中国电子商务酝酿突破(2000-10-13)
美国纳斯达克网络股的暴跌,以亚马逊网上书店为代表的BtoC同站能不能盈利受到怀疑,使一度以新经济为标示物的电子商务出现阴阳大裂变。中国电子商务业界是否仅仅因为风险投资商的转向而迷茫。
从2月到9月,北京经历了春暖花开、酷热和秋凉,网上购物也换了几个季节-网站奖励购物的机会明显的少了,大街上的BtoC广告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撤退”,电视、报纸等等媒体也不再把BtoC挂在嘴边,而BtoB浮出水面成为新宠。
中国的BtoC怎么了?在中国网络界的上空竟然弥漫着“亚马逊的迷雾”,这实在有点荒唐
目睹了纳斯达克“股灾”结网络企业带来的打击,特别是在权威人士预测70%至90%的网站将要在年底倒闭之后,一些网站悄悄地消失了,还有一些被兼并,但多数网站还在“苦撑待变”。
纳斯达克股市感冒了,中国的网站就一个劲儿地打喷嚏,原因在于中国的BtoC网站绝大多数是从美国“拷贝’深的,都是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翻版;中国的商业网站又几乎都是依赖海外风险投资创建的。“亚马逊”6年来一直没有盈利,近期也看了到盈利的希望,其它许多电子商务网站也岌岌可危,纳斯达克股市的震荡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对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投入也就急剧地减少。
在中国网络界的上空竟然弥漫着“亚马逊的迷雾”,这实在有点荒唐。
亚马逊赔本赚吆喝不足为训。24小时收不到货物,美国人难以忍受。中国市场广阔与消费者心理宽阔的结合,绝妙地让BtoC们继续赶路
“亚马逊”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商店,1999年,它的股价从8美元一路飙升到106美元,但此后就从这个辉煌的顶点下滑,在今年4-5月的纳斯达克股市震荡中更是每况愈下,到了6月底,华尔街的权威分析家预测说:亚马逊将会在未来一年时间之内“烧光”’所有的钱,被债务拖垮,并且分文不赚。这份报告震撼了整个行业,随后,“亚马逊”股票就大幅度下泻,一天内跌幅竟达到19%,标准普尔公司将它划入CCC+级,位于“垃圾股”的下游。
亚马逊为什么不赚钱?根据其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报告,它的销售是5.75亿美元,扣除4.42亿美元的商品成本,毛利为1.36亿美元;毛利率为23.5%,这是很不错的业绩了;但是扣除1.30亿美元的市场行销广告等费用以及科技支出和行政费用,结果是亏损0.895亿美元。
仔细研究美国经济评论家的报告就会知道,“亚马逊”陷入了与传统零售商同样的陷阱——它赚的钱并不少,可是它花掉的钱更多:它必须不断地投入巨资做广告,必须投入巨资建立仓储及配送中心。“亚马逊”为什么要赔本赚吆喝?因为它要和强大的美国传统商业竞争。
美国传统商业十分发达、便捷,服务完善,消费者已经熟悉了许多著名品牌,形成了固有的消费习惯、据EC123网上折扣店的调查,中国网民对配送要求的时间,从下单到收到货物,能容忍3天,最长的达到7天,而在美国一般都要求24小时内送达,经常的要求是1个小时就要收到货物。不超过传统商业,网上购物就不能生存。
而中国因为传统商业不发达,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发展空间,或者说宽容度,这就是国情的差异。中国的BtOC不仅不会受到传统商业强有力的挑战,反而能够和传统产业协调并进:“首信”开设BtoC平台立刻受到商家的响应,实华开EC123和全国最大的物流服务企业中国邮政合作,在全国许多城市开通广网上购物送货到门的业务,利用EMS将货物最远送到了新疆。
“亚马逊”身处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使它遇到难以克服的难题:不得不以自己募集的资金疯狂扩张,造成严重的负债;而中国BtoC面临的问题全然不同,不应当因为“亚马逊”的挫折而沮丧、恐慌,如何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给予的发展空间、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赢得发展的机遇,这才是最值得中国BtoC网站关心的问题。
中国BtoC的天,是睛朗的天。BtoC的三大瓶颈,上网人数、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现在都有了极大的改观
用上购物的最大优势是便捷和实惠,要实现这两条就要形成规模经济,“亚马逊”的顾客有2250万,平均每天上网购物180万人之众,能够给顾客25%至40%的折扣,回头客的订单已占到总销售额的76%。据测算,“亚马逊”的客户数达到3500方就能达到收支平衡,它可望在2001年达到这个目标,所以现在预言“亚马逊”就要倒闭还为时过早。这些数据对中国的BtOC是很好的参照,就目前而言,中国的BtoC网站只要能达到“亚马逊”l/10的规模,能有200万顾客,每天十几万人在网上购物就能够生存发展,这个目标并不是很遥远。
关键是中国BtoC的技术怎么样?能不能让人在网上购物感到舒适、方便?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组织、协调怎么样?能不能给顾客较大的实惠?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总裁曾强早在中国BtoC刚刚兴起的时候就说过:“网上购物是普及互联网应用的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吸引教育水平、经济水平都不高的中国老百姓上网购物,就必须有较大的折扣。”
中国电子商务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很快,一年多以前BtoC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存在的三大瓶颈,上网人数、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现在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上网人数一年翻了两番,达到1690万;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行和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都先后开通网上支付业务;除了传统物流企业转型之外,阳光网达、杰合伟业等一大批专门为电子商务解决配送问题的物流公司迅速崛起,阳光同达成立仅仅一年,已经与8848、实华开、首都在线、易趣等30多家网络企业开展了合作,目前全国已经有近600个城市实现了BtoC电子商务的门到门的物流配送。
《中国电子商务酝酿突破(2000-10-13)》 - 拿摩翁 - 2000-10-15 03:35:43
海王兄近来可好?
一个看客的骂人术Re:《中国电子商务酝酿突破(2000-10-13)》 - 思考 - 2000-10-15 14:08:51
一个看客的骂人术 亚马逊,一个卖书卖报卖碟的公司,它面对的市场是1千亿美元吗?在这市场上,前三名的零售或批发商的利润总和是多少? 它的市场价值是几百亿美元,那么它的利润应该是多少。 这么简单的推算,却没有任何一个关心网络的IT写作社区的人去想过。大家还在一窝风地同情它,感叹它。但是,从商业的角度看,亚马逊的神话不是一个企业做实业时的神话,而是资本的神话。 微软是实业的神话。亚马逊是资本的神话。 资本的神话一旦为资本家所抛弃,一文不值。实业的神话为消费者所抛弃,一文不值。 亚马逊的今天是非常非常合理的,它已经得到了它得到的资本,但是它不应该以为自己还会得到消费者。 新浪是什么样的公司? 一个注意力的公司。 请问,一份幸福500家排名有多少人看,一个拉链门事件有多少双眼睛去看。一场世界杯有多少人去看? 比新浪的注意力多吧? 世界杯有经济收入,有利润,但是留给每个搞注意力的公司(电视台等等)能有多少利润呢? 仅仅是些广告费吧。 新浪,一个大家每天都去逛的公共场所,所以人多,天安门的人多,长城的人多,但是他们的收入不多,且让人腻味。一份商业周刊,全球的发行量只有75万份左右,但是他的利润很客观,一份华盛顿邮报发行量也很大,但是它能与可口可乐相比吗? 经济学讲的是稀缺性,人们对衣服、住、行、吃的要求还处于首位,而精神上的满足千差万别,就难以形成规模的经济规模经营。 一个新浪的妄图与微软比肩,不是说他不应该有此雄心。而是他自己太不懂经济上的问题,口出无知。新浪是什么?新浪应该是一个媒体,但是他说他是发射电视的电视塔,请问中央电视塔的顶层才收费50元,能赚多少呢?一个新浪,不老老实实的当文摘编辑,不在大量的原稿中挑好东西出来,不自己写东西,只想靠一个路由器,一个服务器,一两个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的统计软件,一几个很不怎么样的美术设计者,就想统治真正为消费提供思想精神的记者队伍,和那些赚钱不比新浪傻的其它媒体,这不让人觉得头大吗? 王志东如果爱学习,有些新闻精神,有些媒体人的素质,那么新浪还会有美好的明天。或许十年之后达到中央电视台的利润水平。说什么自己是软件公司,自己又不是媒体,但是自己干的事情就是媒体的话没有什么意思,只说明新浪自己本身对自己做的事情就无知。一个公司需要的是目标明确,王志东是因为干媒体有兴趣才创办新浪的吗?不是。他是遵循了美国资本家对资本操作的需要,而选择了注意力当然最多的新闻事业来引资。如果说这是个权宜之计,但是上了贼船就能轻易下来吗?一个新浪,一个搜狐,他们已经成功地与资本家联手将他们的泡沫卖给了大众。这个时候,该轮到大众怎么选择他们了。而大众的眼光虽然迟钝,但是他们懂得只有一条是天规,企业必须赚钱,否则他口袋里的股票就会贬值。看来看去,新浪们及跟在后面吹牛的记者等等就露出原形了。 企业永远要想如果以实际的价值贡献给消费为目标。 而利用资本赚钱,必须想如何将股票推销给投资人。因为股票就是资本企业的产品。 注意力这个资本产品的寿命已经结束,奉劝大家抛弃注意力经济的跟随者起哄者和与庄共舞者。 作为本社区的看客,我也看了《中国.COM》。我感觉就是一场资本风暴,这个风暴的原理非常简单,也就是空头和多头如何制造舆论影响市场,甚至于想战胜市场。刘韧的书就象一个普通的相册,照下了每个人的样子。至于这个样子是不是让人有某种预见,刘韧的书是没有的。 可是,我们知道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因为它的真实性往往就会潜在地预言未来。如果仅仅记录了每个人的话,每个人的动作就叫真实的话,肯定这就是《中国.COM》的真实。事实上,印象派的画恐怕比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多数东西更真实。 这本书没有体现任何的对未来的预兆(按今天的事实来看),因此我认为记录的真实是照片的事实而不是真实。
Re:《中国电子商务酝酿突破(2000-10-13)》 - 拿摩翁 - 2000-10-15 14:39:07
个人定位不同,个人工作环境不同,个人职务不同决定了一个人该多看,多想,还是多做。个人写文章的目的也不同,有的写的精彩可以作为教材,有的发表看法为了引出更多的讨论,有的纯粹一个灵感突现,希望引起共鸣,有的为了批判驳倒一些观点,有的专事评论,对别人的评论加以补充批评,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也。 我想IT写作社区也就是这么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定位为评论家,那么你评论的结果必须是站在客观角度上对文章的评价和补充,为的是把原来可能不够完善和错误的地方指正,或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来探讨,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篇文章是天衣无缝的,所以评论家来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上来评论,并非一味的批判。 说对与不对是简单的,但是要把同样的主题写好,光评论几句也是不够的。 思考兄台的评论我也看得多了,每个评论里都表示了对于一个大方面(比方it写作社区这种环境和模式)的综合评论,在原来文章的基础上延伸出去很多。但我认为这已经脱离了评论的范畴,变成了批判,或者说是发泄不满(原谅我的用词)。 看了思考兄台的字词,我觉得有些还是很有道理的,是不是我们就一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如果涉及到整个社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另作一个话题来讨论?我以为这样更好一些。 其实对于社区的文章,我也有我的想法,很多类似的话题,很多雷同的文章和评论如何更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专题,一个可以深入的东西,我们不用经常的聚会来讨论可以在论坛上就能实现的深入探讨,只要系统提供这样的功能即可,或许我们可以把很多的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小问题相对来讲就容易解决多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觉得字字句句都是动脑经出来的,既然写了,就不要浪费笔墨,浪费精力,专。深,以及分享个人的意见,尊重个人的意见才是理性的。
Re:《中国电子商务酝酿突破(2000-10-13)》 - 韩非子 - 2000-10-15 21:21:55
如果有社区的好话题别忘了告诉我,OICQ:13996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