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作坊上网路(旧文重拾) - 软件方法 - 杜红超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25 次) 时间:2000-04-25 17:09:30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网络时代的软件作坊

软件传播的悖论
有一则关于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的传闻,说是王永民在南方某地饭店吃饭,遇上临桌一个人不停的打量,最终临桌的那人大概是想起来自己曾经看过有关五笔字型的录像或者电视讲座,于是冲王永民恭敬的说“您是......”却想不起来名字了,王永民起立且谦虚的回应“在下王永民”,不料临桌的人却因刚才想不起王永民的名字而惭愧,遂曰“抱歉,我还以为是王码同志呢”便匆匆而去。
对于王永民、求伯君、周志农、鲍岳桥等大名鼎鼎的软件作者来说,在1000万乃至百余万用户中建立知名度耗去了他们10年的时间,包括盗版在内的软件传播方式使得以上诸君的软件广为流传,并从而奠定了他们的潜在用户基础。无独有偶,微软的Excel推广之初采用了一种另外一种形式但是类似的方式迅速的在影响力上超越了当时的lotus 1-2-3:随着美国最有影响力的IT传媒赠送装有Excel的磁盘,Excel迅速的就干掉了其余的许多同类小软件且最终干掉了LOTUS 1-2-3。
一个软件品牌的树立或者一个程序员的成名往往是市场行为达到某种深度的标志,而这种标志的背后通常意味着昂贵的市场行销费用或者开发者长期的清贫生涯。在以磁盘(包括光盘)为软件传播唯一介质的时代,即便你想免费向全国的用户赠送你的软件以便使其得到认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就连赠送这些软件也需要昂贵的传播成本。是否收取软件传播介质的工本费及工本费的多少与传播范围的关系极其敏感:不收工本费,意味着开发者很有可能成为大手笔市场行为的牺牲品,而一旦收取工本费,传播的效果和范围就会大打折扣。
很久很久以来,关于传播成本与传播范围的悖论一直困扰着软件开发者,直到因特网重新改写这个规则为止。
在全球软件业中,因特网传播软件优势的最大收益者莫过于现在已经沦为美国AOL麾下大将的网景公司。就在微软还在对因特网观望的时候,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以试用的方式通过因特网迅速的就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获得了上千万用户的支持,并从而构成了对微软的极大威胁,最终逼得微软以大面积赠送IE和被美国司法部起诉的代价在浏览器客户市场险胜。
97—98年的中国,因特网传播软件的优势通过Foxmail、两岸通、网络蚂蚁等软件再次展现威力。没有人可以料到,仅仅通过因特网这些软件就在一年之间被近百万用户使用并接受,甚至当时已经因为市场行为不当而走入穷图末路的天汇DOS中文平台也能通过国内小有名气的CFIDO业余BBS网络而得以最后的昙花一现。
中国人信奉经验,于是各种共享软件站点及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共享软件、专为因特网而制作的软件开始大行其道。软件作坊们开始将在网上打开自己的窗户,还有更干脆的,就地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家。
幸福的罗网
作坊之所以得名,概因作坊人手少、产品单一、管理及决策模式粗放、规模小,而惟其如此,才使得IT作坊在上网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犹豫及冗长的研究,因为对新技术、新商机的高度敏感及迅速行动是作坊们的惯性动作,就在同行业的“软件车间”、“软件工厂”还在研究在因特网上投入精力有没有必要的时候,作坊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迁徙过程。
现在看来,www.download.com.cn(金蜘蛛软件下载中心)、download.ihw.com.cn(软件过山车)应该是第一批迁徙或建立在网上的作坊。当www.hotsoft.com.cn这个域名注册的时候,全国以CN为后缀注册的域名仅仅有三百多个,而其中的软件类站点更是寥若晨星。
已经上网的用户或者对因特网有兴趣的用户很少有人不知道“两易”:广州网易、上海索易。“两易”无论是公司成立还是网站的设立都不能算中国因特网上的第一拨,但是现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人均产值,恐怕都高于许多软件企业。网易从几年前的几个人和个人主页服务起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知名度名列前茅的网络公司,国内用户量最大的邮件列表提供商之一上海索易公司,其前身不过是上海都市广告公司网络部,初创时刻,无论是其技术能力还是投资规模,恐怕任何一个稍有实力的软件企业都会多有不屑,然而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借着因特网的威力,索易飞快的长大了。
如果说“两易”采用的思路是巧干的话,迈至科、创联等IT企业除了对因特网的敏锐认识之外,还有更多靠的是实干。
三年前的迈至科公司只有两三个人、一间办公室,而现在,和平街附近的惠亚大厦办公楼里,工作于迈至科开发部的员工已经有二十余人,其中不乏来自清华等知名院校的博士和硕士,一千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选择了迈至科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迈至科自己拥有的独立服务器已经从最初在美国租用的一台服务器变成了现在在美国和北京电报局同时运行Windows NT、Linux、Unix等多套操作系统的十几台服务器。享誉全球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知名的VCD厂商厦新公司等企业都选择迈至科做为合作伙伴——也许这些公司选择迈至科的时候,不会想到几年前迈至科的窘境。就在许多软件跑到中关村骚首弄姿试图引起风险投资商的注意以便获得一笔资金的时候,手头握有十余项独立开发的因特网服务软件的迈至科老总——三十岁的周更生却在一周内先后到来的国内、美国、香港投资商开出的千万级风险投资之间犹豫:是要,还是不要?要谁的好?

掉的是馅饼还是石头?
在因特网发源地的美国,门户网站的争霸时代几乎已经结束,百分之一二的网站垄断了大部分收入,曾经牛气活现的网景公司也已经风光不再,靠着Windows 98+Windows NT+IE的团队优势和几乎是毫无选择余地的“赠送”,微软已经将网景几乎逼到了浏览器客户端市场的死角,数百个搜索引擎如今也在Yahoo、Lycos等少数重量级引擎的重压下喘息。相比之下,中国好象更处于“春秋战国的初级阶段”,各种中文搜索引擎、邮件列表、软件下载站点、MP3音乐站、美女图片站以及驱动程序站、文学笑话站、广告联盟站都仍在抄来抄去,就连面孔杂乱的程度都一样。
Foxmail、网络蚂蚁、迈至科们等诸多不同形式的成功,迅速带来了一大堆拷贝者,于是你会看到IT作坊的面孔越来越相似,软件行业的MIS风、翻译汉化风、杀毒软件风、进销存风乃至套装风如今也开始在网上重演,从建立软件门户网站到进军虚拟主机市场乃至网络广告市场直到通过建设目标网站最终寄希望于在美国二板市场上市,甚至如今对于NASDAQ动荡的惊恐,大家都是如此相似。
软件作坊争论得最多的问题已经从“要不要建网站”变成了“怎么样建网站、建几个网站”,然而犹如好东西吃多了也会拉独自一样,因特网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块鲜美的葡萄,而对于另外的一些人,可能是一块来自带有异味的特殊区域的石头。毕竟网站不是软件,对于作坊们来说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使得他们即便站在昨天掉下来馅饼的地方,也有可能被坚硬矿化物砸得头破血流。

不是起点,便是末路

任何一个作坊在它的发展之初,可以没有多少钱甚至没有许多技术人员,甚至连办公室都蜷缩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但是却不能缺少创新的激情和机制,因为软件行业是依靠创新而发展的行业。
作坊们上网之前可能经常为自己的奇特的想法感到兴奋,不过也许到了网上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不过是人家已经实现的想法的一部分。因特网是一个信息宝库、软件宝库,更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有句民谣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的官小”,恐怕要加上一句“不到网上不知道自己的点子少”,因特网上不缺少发明,只缺少发现。
当年光盘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惊叹光盘的超级容量,初涉光盘世界的人们在刻得满满的650M中贪婪的寻找宝贝,最终发现光盘里的东西多得让人即便安装一遍也会精疲力竭,更遑论全部“从入门到精通了”。然而,海量的光盘比起几乎无穷无尽的因特网来,显得太渺小了。迷人的因特网,使诸多作坊主们犹如一只蜘蛛,顺着电话线不知疲倦的爬行。
作坊们可能辛辛苦苦的开发了一个因特网计费软件,想使人们能够不再迷茫在中国电信半透明的话费单面前,规划、开发、测试,到了最关键的市场环节,才发现上网的用户几乎到处都可以下载到免费的网络计费软件,于是以这个软件为基础的从现在到将来的伟大设想瞬间就化为泡影。作坊不是慈善机构,由少到多的赚钱是作坊们发展的目的和壮大的过程之一,对于软件作坊来说,因特网既可能是雪中的炭,也是雪后的霜。
国外以及国内诸多共享软件的经验教训是中国软件作坊们的一本颇具价值的教科书:Getright的成功“催生”了网络蚂蚁,Hotmail无疑使网易更加明确了自己发展Webmail系统的信心,而远在澳大利亚的南极星中文系统在中国用户中占据不少的份额并几乎在一些用户中将中文之星、Richwin赶出电脑,靠的不是在中国市场的行销体系和资金投入,而是遍布中国各地的免费下载站点。
因特网使得共享软件成为软件销售的重要模式之一,甚至为“源码公开运动”推波助澜,对于以开发、行销商业软件为主要目的软件作坊来说,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实。
因特网时代的来临,在提醒、逼迫着软件作坊们调整自己的定势。思路决定出路,无视因特网时代给软件开发、行销模式带来的变革,其结果可能会很不好玩儿。
(此文写于1999年初,先拿来算是给IT春秋增加写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