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书:磕磕绊绊 - 他山之石 - 吴小龙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9 次) 时间:2000-10-10 17:27:01 来源:吴小龙 (吴小龙) 转载

几天前,一名速递员又将一大包书籍送到了我的办公桌上。经过仔细核对,我付清了书款,用龙飞凤舞的签名结束了这一次价值200多元的“电子商务”。
白纸黑字的书刊,几乎是全球各个国家电子商务的起点。虽然网上购书还有许多麻烦甚至风险,但相信不久的将来,每一个中国的书店老板都会像《网络情缘》里梅格·瑞恩扮演的角色一样,为自己书店的前途担心得睡不着。

鼠标购物并不轻松

时至今日,我已在四家网上书店累计购买了逾千元的图书。下面就是一段典型的网上购书之旅:
进入网上书店的“店堂”,就像现实中的书店一样,最时髦的上榜书总是放在最扎眼的地方。数以万计的货源分门别类排列,而人气最足的还是“特价专区”之类的卖场。如果你对一本书感兴趣,轻点鼠标,一般总能看到一些介绍。如果你十分中意,就可以将它放进“购物车”;万一你在犹豫,不妨先摆在自己的“暂存架”上,考虑以后再做决定。
选完书就该去“收银台”了。在这里你总会接受一番“盘问”,要你提供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邮编及“伊妹”的名字。然后,“配货小姐”会询问你对货品的特殊要求,比如是否要特快专递、礼品包装、是不是要正式发票之类。万事俱备,网上书店会提供一份订货清单。你不必预付一分钱,所要做的,就是记住订货单的号码,等待速递员送货上门。
网上购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折扣。在不少站点里,只要你有时间和耐心,总是可以“淘”到不少令你喜出望外的旧版书,原本就不高的定价旁又写着大大的“50%OFF”。更多的流行新书刚刚上市,网上书店就打出了七折、八折的标语开始热卖。
听上去很美,不是吗?我马上就要倒出鞋子里的沙砾。首先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明明放在“暂存架”上的图书,几天后再去找却不见了踪影;“购物车”里有一本书不小心重复挑选了两次,多余的那一本却总是放不回书架……
上饭店吃饭,最糟心的就是点了几道菜,过了半小时服务员抱歉地告诉你:这些菜已经卖完了。网上购书也难免这种风险。放在“暂存架”上的书随时可能售缺,对此很容易理解,但是明明已经放进了“购物车”的书,书店也开出了清单,10天之后却告诉你已经售缺,这总归有点匪夷所思。一位网友说了这样一次令人气恼的经历:明明订了100多元的书,送上门来的却只有薄薄一册,价值10多元,而他还要支出10元送货款,岂不成了“冤大头”!
最令人担心的是支付环节。如果有的书迷看到猪跑,也想吃一回猪肉,那么千万要记住一点:采用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方式。一般而言,从落单到送货为期一周到十天,而如果通过汇款、邮寄途径,过程十分麻烦,时间也会漫长很多。信用目前划账自然轻松,但安全性令人生疑。加上已经确认的订单还会经常发生变化,如果先划走了网民的钱,再通知货已售完,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亚马逊模式”面对挑战

说起网上书店,不能不说一说“亚马逊”。虽然今年以来它股价剧跌,“亚马逊”把无数股东套得哇哇叫苦,它依然是全球网上零售商的领头羊,而“亚马逊模式”更是被许多的中国网上书店“拷贝不走样”。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亚马逊部门大楼位于西雅图一个小山包上,租用了一家医疗中心的一些办公室,外墙上金黄色的“AMAZON.COM”已经褪色,看不到中国“新经济一族”烧钱时住必五星、行必飞机的作派。名动天下的贝索斯曾自我调侃说:“本来只想开一家会赚钱的小公司,没想到后来却变成一家不赚钱的大公司。”“亚马逊”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服务于客户,不断升级软件,提供折扣便捷,如今注册客户已有数千万,订货已从1996年的每天100单达到目前的每分钟逾100单。
而执中国网上零售业牛耳的“8848”,一开始也是以书商的形象出现。为什么中外网络经济都把图书作为突破口呢?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大大压缩了整个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售后服务。如果商家不能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要想顾客盈门是不可能的。而书籍恰恰是售后服务最简单的商品。以书籍入手,可以逐步吸引一批忠实的用户,在交易过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欢,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在销售范围打下坚实基础。更何况随着书价连连上涨,图书销售利润也很可观。
实际上,的确有不少网上零售商把售书作为一个跳板。在经过一系列购并、联合之后,昔日温文尔雅的书商“亚马逊”已经变成了像沃尔玛那样的超级商店,在它无数个页面的目录中,你可以找到从手工工具到化妆品等等无所不包的商品。在今年第一季度,“亚马逊”的图书销售已经下降到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样,羽翼开始丰满的“8848”也进行了扩张,图书销售额虽然每月增长,但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也已经下降到了25%。
国内的网上书店层出不穷,绝大多数都是拷贝“亚马逊模式”,但真正崭露头角的毕竟还是少数,大量的是自生自灭。
网上书店的发展前景十分可喜,以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网上书店”的“当当”为例,每天都有定单近千份
,每份的购书额在80元至100元之间,而且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不过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能够盈利的网上书店,至少现在还没有听说。据权威机构报告,去年中国1100多家消费类网站,一年的全部收入只有5500万元,平均每家5万元,而每一家“烧”掉的钱,几乎都是这个数字的几十倍、几百倍。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一条公理就是: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相信这个世界上真会有“烧”不完的钱,无异于痴人说梦。

出路:鼠标+水泥

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网站,开通了上海城区上门送货收款的服务项目,并且承诺即使只订一本书,也绝不收送货费。我将信将疑,就要了一本售价22元的书。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电话,表示可以马上送货。更没想到的是一个小时以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走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送来了我订的书。
老先生说,他在上海一家大学书店帮忙,而这家网站则是整合了全国1000余家书店的资源,接到订单后就近分配,就近发送,省去了在全国各地建立仓储中心和建设配送系统的庞大开支。
这种“鼠标+水泥”的模式是否能够成功,现在很难下定论。但它提供的思路完全可以借鉴。与世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的支付手段和整个国家的物流系统还很不完善,要靠这种简陋的条件发展电子商务,照搬国外模式肯定会跌跟头;而如果立志完善这一系统,又绝不是数百元美金的风险投资可以做到的。
一位网友提出的模式也可供参考。他提出网上书店可以由若干个传统书店组成。用户到传统书店进行身份认证,取得网上的ID和PASSWORD,然后凭此通过网络浏览选择,网上书店每天定时归总定单,分别通知各成员书店。各传统书店接到定单后定货,然后通知用户在方便的时候到传统书店取书交款,或者由书店上门送书收款。由于按需定货,可以消除大量的库存,利润自然大大提高,其中当然可以拿出部分作为奖励读者的购书折扣。作为读者而言,既节省了每次往返书店的时间,又能享受书商提供的优惠。(摘自《新民周刊》作者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