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传播对记者思维的新要求(学生时代存货) - 媒介观察 - 张小丑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9 次) 时间:2000-10-09 09:34:07 来源:张小丑 (张小丑) 原创-IT

理性认知 创新思维
——浅论网络传播对记者思维的新要求
张小丑 2000/4

90年代以来,因特网迅猛发展日益普及,第四媒体顺应而生全球瞩目。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其又可称为“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网络的发展给传统传播模式和传播媒介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网络传播数字化、实时性、广容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等诸多特征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感到压力很大、危机很重。笔者不惴浅陋,结合所学,试探网络传播对记者思维的若干新要求。

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重点加强理性思维。

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更新传统新闻观念已是当务之急。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出信息即时发布、海量传播及双向互动的独特优势,让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信息量和反馈效果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面对新情况,要敢于迎接挑战取长补短,勇于改变旧有思维模式和新闻观念。

具体说来,在思维模式方面,单向思考、非此即彼、主题迎合等新闻采写中的思维框架需要破除;在新闻观念方面,对新闻时鲜性、指导性、重要性等新闻价值的认识需要更新。如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受众选择信息的自主权大大增强,如果记者仍然固守“宣传第一、新闻第二”的传统观念,只追求宣传效果不遵循新闻规律,那么,他们采写的新闻报道终会因少人阅读而形同摆设;如面对突发事件,本来传统媒体在制作、报道流程上就相对落后,如果思想保守过分谨慎、再三请示反复等待,极易错失良机限于被动。何况,网络媒体的新闻时效“分秒必争”,以“小时”、“天”乃至“周”计算的时效观念和要求相比之下非常落伍。这里,还要特别提倡理性思维的培养,无论对待主题明确清晰的题材,还是情况复杂多元的事件,如果运用单向思维,则或根据自我体验简单思考妄下结论,或迎合宣传主题舍本逐末任意拔高,或只见其一不观其二片面报道,这些缺乏理性思维的新闻作品无疑会受到受众回避、反感乃至厌恶。

今年2月24日,西南航空公司一家飞机在距温州20余公里的地方坠毁,机上11名机组人员和50名乘客全部遇难,此事引起国内外传媒的广泛关注。本来国内传统媒体特别是事发地的媒体完全能够抢先报道,但因其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思维观念保守陈旧,应对方法过于谨慎,反而让网络媒体掌握了主动。事发后温州地方传媒(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电视台)的记者最早进入现场,事故发生地的瑞安电视台还现场录制两个小时的录象,但都在等候上级主管部门通知,直到晚上6点多接到通知:事故尚未调查清楚情况下暂不刊播消息,各家只好搁浅报道。期间,温州电台虽在当晚6点“本地新闻栏目”中播发百字消息,但因“通知”而放弃连续报道招来听众责难。事发当天,境外传媒反响强烈,“美国之音”、台湾香港的电台当晚6点播发,露透社6点57分、美联社9点、台湾中央社9点56分、英国BBC10点纷纷上网发布。但是,外地(包括境外)媒体对事故原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实,国内报道主要在于将失事过程“坠落”说成“空中爆炸”和死亡人数有误;而境外传媒失实,有的恶意攻击渲染“与大陆政局不稳有关”,有的甚至编造当地农民哄抢死者财物的谣言。温州当地记者看到网上这些混淆黑白的报道后,纷纷感叹可惜没有及时报道,网络媒体特别是境外网络媒体的不准确报道给整个事件的善后处理带来诸多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温州分社2月26日当晚7点10分也果断向总社发稿,而温州当地传媒直到2月26日才陆续发布消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去年9月发生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东航飞机“迫降”事件,上海传媒在第一时间把最准确的事实向全世界客观报道,并以非常详尽的画面报道市委市府领导现场指挥和社会各界支持,受到受众广泛好评。从中,很能说明许多新闻记者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思维亟待更新,虽然“有关方面”的领导的落后观念和“慎重”意识借助“通知”发挥强大控制作用,作为第一线的记者仍不该被动等待、轻易放弃,至少可以主动争取、全力说服。宣传部门领导的传统意识要改革,新闻从业者自身的思维模式更要革新。

灵活多种思维模式,特别强调创新思维。

必须指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并不会导致报刊、电台、电视的消亡,传统媒体的记者应该清醒把握多种媒体长期共存的必然趋势,更应该拥有及时应对主动出击的勇气,千方百计地取长补短。其中,多种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将会不断提高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质量,并不断凸现传统媒体在解释报道、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

解释性报道对形象思维的新要求,将促使记者运用内在知识、借助具体事物和实例进行通俗化、形象化的“再加工”;调查性报道对逻辑思维的新要求,将促使记者能够运用分析能力,对传闻不实的事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客观真实地予以报道,达到澄清真相正本清源的目的;另外,许多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一般读者的受众即使能够现场目击并在网站上快速发布,但一般不可能象新闻记者那样专门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深度报道、全面报道。因此,无论是发散思维对新闻信息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处理作用,还是统摄思维对新闻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凝练作用,对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思维要求。面对网络传播的挑战与冲击,这些思维方式的掌握与运用显得更加重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亟需扬长避短巩固优势,熟练巧妙地运用多种思维,采写报道出精益求精的新闻作品。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后,企图摆脱、减轻罪责再三变换说法,借口之一便是“旧地图说”。美国防部长提出的“误炸”原由成为官方的“标准版本”,西方媒体立刻全盘接受并广泛传播。然而,香港《亚洲周刊》第22期的一篇独家报道却揭穿了这个谎言:日本记者岛津洋一发现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美国国家地图局在自己网站上发布的反驳声明,声明中重点强调“使用我们产品的人员,都可以信赖国家地图局全力以赴的及时性、准确性。”岛津洋一表示,巨大的军事机密隐藏在因特网中,弹指之间或许就会赫然出现眼前。这是一次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成功报道的典范,分析报道成功的原因,应该承认:记者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功不可没”:他不仅娴熟运用逻辑思维客观分析,从而产生质疑、认定报道选题。然后,运用发散思维多方探求采访形式,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力求发现有说服力的具体素材。当多数记者仅靠理论分析或采访专家的方法给予驳斥的时候,这位日本记者能够绕开常规采访对象、转变常规采访方式,通过网络进行“全球式”调查并最终发现极具价值的新闻线索,不能不说其中也有逆向思维的运用。值得赞赏的是,记者还在网下补充采访、核查,作出重要判断。

我们提倡网络时代的新闻记者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提出新要求,提倡多种思维方式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突破框架、束缚,运用新方法、站在新视点、新角度发现新思想。新闻记者如果掌握若干科学、巧妙又实用的思维方法,对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媒体质量的提升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