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大误区 - 关注政经 - 宫建春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1 次) 时间:2000-10-05 17:15:26 来源:宫建春 (宫建春) 原创-IT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大误区
  原载《农村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加快以及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深入贯彻,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地进行新一轮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地方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重“经”轻“粮”。不少地方的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一提结构调整,便是压缩多少多少亩粮田,增加多少多少亩果蔬。只是一味地围绕着种植业这个小圈子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至于当地是否适合种植这些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市场前景如何?则很少研究,很少考虑 。这种大面积盲目调整的背后,无非是把粮食视为低效作物,把粮食当成了包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其根本目的是追求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农业结构调整而言,既要保证农产品总量平衡,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出特色,发挥区域优势,提高比较效益。据国家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粮食虽然说总体过剩,但这种过剩只是低水平、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一些品质优良的品种,我们每年还需大量地进口。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小麦、玉米适合面粉、食品、化工等加工的专用性品种少。大麦作为啤酒业的主要原料,我国长期依赖进口,且依赖成度愈来愈高,1998年的进口量已占耗用量2/3,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国产啤酒大麦品质不高。试想,如果我们能自己生产这些大麦,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外汇,而且还可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也同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我国的吉林省松辽平原腹地,有一条与美国中西部玉米带齐名的“黄金玉米”带,绵亘吉林省13个县市的3100多万亩耕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非常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这里的玉米产量占吉林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玉米的生产和销售。由于玉米具有稳产、高产的特性,人们称玉米为“铁杆庄稼”。像这样的地区,只要在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上加以注意,改进耕作技术,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形成区域性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便可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绝非仅仅是简单地减此增彼,而根本在于减劣增优,做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文章。
  误区之二是重“种”轻“技”,配套服务滞后,后续手段不足。种子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的基础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要想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单纯的或过分地依靠品种的引进、改良和提升,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借助于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措施。可是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同志在工作中,只是热衷于新品种,洋品种的开发和引进,而对这些品种的技术要求和适应环境等诸方面却很少研究和顾及。结果使优良的品种不能产生优良的效益,或事倍功半,有的甚至因此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外在品种的引进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引进的品种,既不进行必要的检疫,也不进行小田的实验和示范,对面上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也研究的不够、不多,致使优良的品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据今年2月的《人民日报》报道:首次引种番木瓜的140余户闽北种植户,短短9个月,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遭遇。当他们以每株6—-10元的价格买来番木瓜定植时,曾经满怀着丰收的渴望。然而世纪之交的一股股强烈的寒流,却让他们目瞪口呆,所有的番木瓜两天之内全部冻死!番木瓜缘何成了“死木瓜”?据有关专家介绍,原产美洲热带的多年生半草本果树番木瓜,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5摄氏度,低于6摄氏度将引其冻害。闽北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兼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北方寒流袭扰福建的首冲之地,大约为10年一个周期有一次大冻害发生。毫无疑义,多年生的番木瓜实在无法越冬,引种番木瓜风险极大。依照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引种新品种必须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三步走允许有一定的叠加,但决不容 许有跳 跃 。在调整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到效益性之外,还要顾及品种的适应性,顾及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在此基础上引进品种,改善品质,调整农业结构才算真正到位。
  误区之三是重“洋”轻“土”,重“大”轻“小”。在技术和资金的引进中贪大求全、贪大求“洋”,盲目地追求大、高、外。由于对自己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认识不足,对一些后续措施的复杂性估计不够,管理水平也跟不上,结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和损失。据有关资料介绍:近两年来,河南出现了近20个成套引进国外智能温室技术、生产名优高档花卉和果菜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它们成规模地运用现代农业新技术,展示出农业的发展方向。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亩均投入十万元的高科技农业园区普遍效益不高,有的运行一年就已停业。占地280亩的濮阳市世锦高科技农业园一期投入已达3500多万元,设施水平国内一流。然而这个汇集了当今世界一流农业设施和技术的园区,运行前景却并不被专家所看好。为何会出现如些令人尴尬的局面呢?这是因为:一是这些“洋温室”的运行费用过高。仅园区每年供热等运行费用就需300多万元。二是产品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产品的科技含量太低。目前这些智能温室生产的各类“新奇特”产品,在普通的国产土温室里也能生产。三是缺乏消化吸收的科研能力。只有靠花高价引进国外农作物种子生产,一克樱桃状番茄种要卖100多块,比黄金都贵,而且这些都是杂交种,种完一季还得再买。四是管理水平低,管理粗放 。一些农业专家也指出,引进现代温室农业不能囫囵吞枣,在不进行技术改进和运行机制创新的情况下,盲目照搬照抄,搞“洋跃进”,将使高新农业变成“高浪费农业”。可见在引进技术和资金中不是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洋越好,越大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的引进。
  误区之四是重眼前轻长远。过分地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应。对一些见效慢、投入大、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则不为所动。如一些转基因项目,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电脑农业和绿色农业等项目,则兴趣不高。同时,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视不够,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投入不多等等。我国现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多数地方还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不断积累,如果中断,不进则退,甚至前功尽弃。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不仅不能放松,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同时,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应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以及一些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重点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空间。
  误区之五是重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轻视其他产业的结构调整。对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研究的较多,投入的也较大。而对其他产业如乡镇企业、畜牧业、渔业等却重视不够,或力度不大。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希望之所在。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否则,所谓的农业结构调整只能是残缺不全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战略。”因此,各地应抓住机遇,继续大力地发展乡镇企业,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并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畜牧业不仅能够促进粮食转化,而且能够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食品、毛纺和皮革及饲料等相关工业的发展,促使农民收入增加。现在我国的粮食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低水平过剩,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是提高粮食转化水平。应加大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畜牧良种的繁育和改良,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
  误区之六是重生产轻加工。对生产中的一些环节,如种子、化肥、农药和各种农业机械等相对较为重视。而对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却重视不够,结果使产业链条过短,增产不增效,或高产低效。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都在90%以上,我国只有20–3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生产和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量的比重大约为80%,我国不到30%。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中指出:“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因此,今后一些主产区和主产区的相关企业应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逐步使主产区由主要出卖初级农产品,变为更多地出卖加工品,把农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此来大幅度地增加收入,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误区之七是重视第一产业轻视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这是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就必然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农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供应,还是其他产业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的供给产业,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的比重顺序是三二一,我国某些发达地区三次产业比重大多是二三一。而内陆一些省份则大多为一二三。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大功夫,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例顺序的逐步调整,使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例发生质的改善。在目前,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比重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同时,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应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和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应与小城镇的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小城镇,更快地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
  误区之八是重产业调整,轻视产业组织的调整。我们一些同志一提调整结构,便如数家珍地提出粮食压缩多少,经济作物增加多少,引进了多少品种,产生了多少效益。而对同样不应忽视的产业组织调整则关心的不够。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或是半途而废,或是收效甚微。产业组织调整,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措施和可靠的保障。必要的产业组织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且能够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积极地研究产业组织的调整,使这些组织在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真正地发挥作用,并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如江苏省沛县,就是依靠建立了完善的供销组织和市场信息网络,使本地的农副产品走向了大市场,卖出了好价钱。
  误区之九是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轻视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题中应有之义。但在结构调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同志对此却重视不够,或认识较为模糊。我国农业生产率为什么比较低下,农业发展为什么比较迟缓,这与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与劳动力的素质较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大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和妇女。这些人不仅身体条件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文化水平低 ,商品经济意识也很差。至于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更是低得可怜。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观念不仅不接受,反而怀有某些抵触情绪。就是一些青壮劳力,也普遍存有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却很少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有的虽然也组织了一些培训,但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落后,既不系统也全面。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效益。今后,应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建立健全面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尽快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广泛开展以“绿色证书工程”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以此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误区之十是重生产轻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与市场的开发相结合,但是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在这方面才刚刚破题。农民群众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心中无数。只能是模仿重复,盲目地跟进。结果致使各地的农业结构趋同,产品单一,形成新的卖难。像前几年的苹果大战,柑桔大战,皆属此类。因此,今后要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市场的研究和开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组织生产和销售。舍此别无他途。另外在市场的开发上,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也重视不够或较为滞后,随着我国“入世”的临近,对此,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此外,调整农业结构,还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中指出:“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但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大量的农产品往往依靠几个小商小贩或依靠一家一户的提篮小卖来销售。这不仅造成农产品的卖难和滞销,而且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也是鲜活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因此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就显得特别的迫切和刻不容缓。

(王锦远 宫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