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3 次) 时间:2000-09-22 12:47:53 来源:林景新 (newvictory) 原创-IT
去北京采风之前,新华社的李韶青大姐再三向我推荐说:“来北京一定要见见李彩霞,很特别的一个人。 ”李彩霞是个自由撰稿人,听说诗写得很好,也写了不少反映下层人生活的文章。
在北京日子匆匆忙忙就过去了,到了临走那一天我才记起还未曾见王彩霞,于是呼了她,约定五点钟整在宣武门的崇光百货门口见面。四点半钟的时候我从富豪宾馆出门,过了马路远远便看见一个穿着绿色裙子女子,戴着一顶大得有得好笑的帽子,站在崇光百货门口手里捧着一本书低头在看。四点多的太阳还很猛,她竟然就直直地站在太阳底下看书,也不懂得走到阴凉的地方去,这人有点傻,我想。她看到我走到门口,抬起头凝神注视了我几秒钟,忽然问我:“你就是林先生吧?”我吃了一惊,对她说:“你就是王彩霞?”她笑着点点头,说:“是的。我怕你见不着我,所以早早就站在这里等。我住在北大的巴沟村那边,离这里很远,北京又经常塞车,今天我三点钟就出门,怕迟到了。没想来早了。”
她比我想像中要精神很多,面容虽然有掩不住的沧桑,但双眸炯炯有神,一个四十五岁的女人有这样的神色让人有点意外。
先前从李大姐那里我知道了李彩霞的一些情况。李彩霞八十年代初从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来到了北京,做过推销员、公司职员、报纸记者、也做过老师,还编过电视剧,但每一个职业都做不长。她曾习油画,并悉心指导她弟弟。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北京,而她弟弟则去了海南, 他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之后,积聚了一笔原始资金,弃画从商,投身于房地产,竟大获成功。弟弟力邀李彩霞过去共同创业,但都被她拒绝。二十年过去了,李彩霞仍然独身一人,四处漂泊。而弟弟则功成名就,身家百万。人生有时总是很奇怪,有些人竭力想抓住一丝可以改变自己生存状况的机会,而有些人却对掉在面前的馅饼不屑一顾。
我们在餐馆里坐下,边吃边聊。她的语速很快,我得全神贯注才能跟得上她的思维。她说她现在主要是靠写作来过活。“我不想去工作。许多行业的商业味都很浓,我受不了。所以我还是选择了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写我喜欢的东西。”她说,顿了一顿又说:“你知道,一个人如果是为稻粱谋而写作,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沾染上世俗之气,而我追求的是面对心灵的写作。”
我不同意她的观点:“如果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写作?我们追求理想是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如果坚持理想的结果是受苦,我们还要它干什么?”
“你错了!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你真正想做的事,不也是一种幸福?追求的过程或许会受苦,但幸福的感觉却如根深扎于土,只有投入者才会体悟其中滋味。 ”
她的神色在这一刻变得凛然。
一个理想的受难者,一个痛并快乐着的理想追求者。
为理想而受难。一个四十五岁的女人,至今孤身一人,居无定所。她住的巴沟村小出租屋,雨来渗滴如注,风来则哐啷作响。夏天最热时,她在北图里看书,因为屋里像蒸锅。冬天滴水成冰的时候,她从早到晚在北图看书,因为屋里太冷。一年回家一趟,因为车票年年涨价。而就是这样一个时时为生活的捉襟见肘所窘迫的人,曾作为早期北京三大女撰稿人之一,与另外两个女撰稿人一起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厅。不少书商找过她出书,有电视台请她去当正式的编剧,许许多多的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但王彩霞都放弃了。面对心灵的写作,是她对自己最基本也是最不可动摇的准则。
或许我们生活中原本就有这样这些人:他们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他们固执又坚定地行走在别人眼里不可理解的人生路线上。从世俗角度讲,他们是失败者,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从人生的角度讲,他们又是成功者,因为他们自始至终为自己的意愿而活,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物质的贫乏未能遮蔽他们对生命的本真认识,在生活千般煎熬磨砺之下,她们的心灵变得锃亮如镜。
“我不会退缩的,我会沿着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王彩霞说。她丝毫没有去考虑年过不惑青春如水般逝去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她丝毫没有感觉到岁月之刀已开始在她脸上刻出一道道刀痕。她只知道,她的心是鲜活,她是心还没有老。对她而言,理想永远没有结束,理想永远意味着开始。而她愿意付出她的一切,为理想而心甘情愿受难。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硬骨铮铮的誓言,对李彩霞来说,是否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