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4 次) 时间:2000-09-20 16:11:12 来源:王永飚 (王永飚) 原创-IT
“王道士当家”产生的经济学问题
先说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话说1900年左右,一个湖北麻城农民,逃荒到甘肃,几经周折,竟然当了莫高窟的家。这一天,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来帮手,拎来一桶石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细细地刷上两遍。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显得甚为惹眼,她们的体态有些招摇,浅笑带着妩媚。他有些尴尬,于是将它捣碎,换上了天师。他擦了把汗,满意地笑了。这个人就是王道士。结果大家想必都知道了,王道士遭到后来文人骚客痛心疾首的批判。
在这里,我想替王道士声辩的是,文化史上这一毁灭性的灾难,不该由王道士一人独自担当。因为在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当家的如果不是王道士,一定还会有张道士,吴道士,结果也许更糟。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思考,从大的层面来说,应该归咎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在那个甲骨文被当成龙骨贩卖的年代,不用指望有明确的律法对文物进行界定,有相关的条款对文物保护进行规定;即便有这样的法律条款,也需要相关的部门和足够的人力,对法理进行宣传和执行,制度维护成本太高。
在当时,稍有文化的人都投奔城市了,有谁愿意到这偏僻的大西北来受苦呢?直到今天,这个问题看来也没有改观的迹象。因此从当时的制度环境来说,决定了他们所能选择的,只能是这样一个文化层次的当家人。
我这么说,就有些附会制度经济学的味道了。
从小的角度来谈,这是个供需矛盾的问题。人们千差万别的文化层次和审美需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必然是千姿百态的。
壁画这种作为产品的精神食粮,对作为需求者的王道士来说,与对牛弹琴无异。王道士这种文化需求,与壁画这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背道而驰,决定了王道士的选择。焚琴煮鹤这种大煞风景的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同类性质的,有经济学者们在课堂上当作笑话频频提起的焦大为什么不爱林黛玉的例子,也许要更为形象一些。因此,在看似偶然的个人事件后面,总是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悄悄地左右着事情的方向。
在现代生活中,类似的案例俯拾皆是。政府的市民广场、标志建筑、街头雕塑、大红大绿的公共绿化,常常遭到类似的指责。有意思的是,批评矛头的指向往往相反,一种是来自文化人义正词严的指责,认为口味低俗、太过具象、不具标志性等等等等;而另一种看法则是来自普罗大众林林种种的猜测和嘀咕:太过铺张浪费、看不懂、花钱政府;当然,其中也不乏衷心的赞美和中庸之道。
看来,缺乏满足的需求总是容易颇有微词。
给喜欢萝卜者萝卜,给喜欢青菜者青菜
站在美的两边,不只有意见相反的两群人。文化层次的千差万别,关于美,关于美的需求,一定会有无数种意见。
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好”,那是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说的。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供给的一方来说,如何才能有效准确地给喜欢萝卜者萝卜,给喜欢青菜者青菜。经济学所提出的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对这一群乱七八糟的萝卜青菜者进行市场细分。
但是对于一个面对所有公众的政府而言,它仍然无法照顾所有人的意见。惟有衡量取舍的结果,是只能作较优的选择。从制度最初设立的理想出发,我们当然希望这个选择最好的结果是好的,是美的,是有文化内涵的。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即便是一知半解,我们总是希望让人看起来有文化,而不是没文化。
但在种种利益势力的影响下,我们的公共选择的结果往往非但不能照顾到最大多数人的意见,一些恶劣的选择也不是不可能的。从目前我们看到的结果来看,跟西方国家相比,确实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
比如说,当巴黎对蒙玛特高地这些古老的建筑精心进行保旧护理的时候,我们的首都北京正在拆掉四合院,“大上快干”各种不伦不类的现代建筑,即便是我们开头所说到的敦煌莫高窟,因为已经成为旅游胜地,也正在大兴土木。
看来,王道士总是无处不在。有怎样低俗的需求存在,就会有怎样低俗的产品,特别是当它是一个类似于“当家”的强势群体时,我们就必得接受经济学给出的答案。
曾经看过一部西方片子,剧名和具体的剧情都不太记得了,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开头,夕阳昏黄的光与影,深秋的树叶五彩缤纷,徐徐飘落在地,自然的气息流动,父亲带着活泼可爱的女儿在林间行走,柔柔的风,欢快的笑声,飘逝的落叶,象是指间缓缓滑过去的旧时光,整个世界都象是一个打翻的油彩。我不禁惊叹,多美的人间生活,比油画还美。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人生。
想想看,我们当下最漂亮的住宅,最专业的物业管理,所能带给我们的也不过是一种井井有序的安排:整齐划一的四季常青树,禁止入内的青青草地,不留一个烟头的干净地面,专业的管理,快速的服务。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无可挑剔。但从居者的角度出发,需要的恐怕就不仅仅是良好的管理,从根本来说,而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氛围。比如说缤纷的落叶,草地上欢叫的孩子,回归自然的种种情调。
所有这些,我想这些专业公司一定都曾经细致地考虑过,也一定有自己的难言之处。这个难言之处,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需求的差异问题。
譬如说,围绕落叶扫还是不扫的问题,我想一定会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抱怨落叶满地物业公司清洁工作不负责任,也有的人会说连片落叶都没有,社区缺乏自然气息。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最终的结果惟有对这个群体进行细分。细分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最优选择,也许会将赞成扫和赞成不扫的群体划到不同的两边,给他们建立不同的房子。有的让它落叶飘满地,有的让它整洁有秩序。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在建房子之前要定位好自己的目标市场。
当下,这些对我们来说恐怕都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唯一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那些落叶飘飘,比油画还美的人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