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5 次) 时间:2000-09-20 15:56:52 来源:王永飚 (王永飚) 原创-IT
先进与落后交错,繁荣和萧条莫辨,当下中国企业发展的状况,惟有混乱可以形容。
以科龙为例,无论经营业绩亦或管理平台,其规范的制度,务实的风格,一度让香港苛刻的投资经理也不能不承认,科龙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如今,科龙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平庸,在最近的媒介炒作中,在最近的价格大战中。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让科龙又多卖了三五台空调冰箱,多赚了三五两银子,但科龙让我由衷的失望:多年修炼,本以为已经化蛹为蝶,最近这种一反沉静务实的浮躁之气,无可避免地原形毕露,科龙也不过如此。
所有这些,也许还比不上这条新闻让人失望: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刚刚接手不久的科龙总裁王国端将不再兼任总经理一职,专任董事长一职,新任总经理将由顺德容桂镇政府委派。
王国端的卸任,不论是否有其他深刻用意,至少在目前,可以说是顺应企业制度规范的一种趋势。令人莫名所以的是,从媒体报道或者关注的角度来看,在制度规范名义下的总经理聘用或解除,“政府委派”取代了“董事会决定”。让人哑然,随后震惊:科龙究竟是国企,还是一个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股份企业?
这一幕,此前在四川长虹同样上演了一次,媒体口吻并无二致,语气铿锵,更加理所当然:绵阳政府一纸调令,倪润峰退居二线。
长虹进行彩管垄断拙劣的表现,我曾经一早指出,这种农民习气绿林之风,已经完全不适合现代企业竞争的趋势。经理人更换,应当是明智之举,然而以报道角度来看,政府行为如此明目张胆取代制度运作,令人不能不深刻反思:我们近年大力推行股份化,所为是一种企业制度,亦或只是一种变形的行政决策而已?
科龙和四川长虹,都是或者曾经是行业的领跑者,也是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由此,我们对中国的行业发展,对股市,对企业,都会有更为本质的理解和清晰的判断。
无力弄乱和囚徒困境
最近,彩电业结盟闹得沸沸扬扬,给这个原本就诸多麻烦的行业再次添乱。
我愿意视之为彩电行业的一次自救,纯属无奈之举。所以彩电企业才会不顾之前彼此之间激烈的拼杀,不顾微软刚以垄断的名义受罚,不顾机票行业联盟价遭受猛烈抨击,不顾行业自律价明显违反价格法规。
之所以一开始将长虹关在门外,只说明长虹当年确实伤透了所有人的心。而随着事态的发展,联盟不顾前嫌,一再力邀长虹参加,只能说是用心良苦。
联盟形式上采取了危险的卡特尔形式,从形式上进入了寡头垄断的定义范围。也正因如此,联盟马上遭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批评声音。它也确实可以说是企业间为了利益谋取的一次勾结行为。
但我认为,它和卡特尔的根本区别之处,在于寡头垄断的含义,顾名思义,是由行业内少数几家大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庞大的市场占有率,达致对市场的操纵,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在这过程中,对阻碍其行动的中小企业进行收购吞并,几乎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彩电联盟的出发点,显然不是市场占有率,而是企业的生存机会。追求的目的也不是企业个体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充分意识到,价格竞争的最后结果,必然是一损俱损之后,经过一番焦虑的博羿结果,两权相害择其轻的一种无奈选择。因此,其本质有着深刻的区别。当然,本质的区别,并没有影响结果的一致。
联盟的结果,虽然消散了价格的硝烟,但个体实力之间的参差,使得表面公平掩盖之下的,是另一种不公平。无序、丰富的竞争手段被归拢到唯一的竞争层面上来,那就是实力的竞争。
落后企业的产品,必然会因失去价格优势而无法与前列企业继续坚持下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退出价格联盟,重新祭起价格的大旗,一切重归起点,或者是接受被前列企业收购或者吞并的宿命,从而由形式的一致再往前一步,完成本质的一致。无论如何,最后,一个名副其实的卡特尔诞生了。
当然,以目前我国的市场观念层次来看,人们更容易选择前者。因为从之前的机票禁折,到最近科龙在价格问题上的表现来看,无论是市场观念,还是企业信用,都还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制度化的成熟机制了。
繁荣还是萧条征兆?
彩电降价大战尘埃未定,这边厢,空调厂家又开始支棱起好斗的羽毛。经济学家们纷纷趁机发表见解,或指责,或激赏。其实所有这些,我觉得都不是问题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背离,从开始就决定了这一结果。真正的问题所在,在于现象,而非问题。
从彩电到空调,从洗衣机到冰箱,从微波炉到手机,从酒店惨淡经营到机价打折的是是非非,从PC大战到网络泡沫,无论传统行业的过气英雄,亦或新兴经济的代表,最终无不深深陷入价格陷阱,难以自拔。这种现象本身,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其根本不外乎供需矛盾,也有人善意提醒,价格战始终是低层次竞争。但问题显然远非如此简单,从产品而言,已非单纯低技术含量低质素所能涵括;从行业而言,亦不无高科技的新兴经济。
最近,经济学家们就美国经济过热问题争论不休,焦点集中于决定市场判断的,是消费还是供给?这对于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同样可以提供更多的角度和思路。
最近各种主流媒体一直在强调,经济在复苏,事实是否如此?
回顾各个行业,基本上还在忙着大打价格战。是供给过剩,还是消费不足,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供给过剩还是消费不足,说明的都是一个问题。
同时必须看到,企业之所以选择打价格战,不是出于做大的考虑而对中小企业进行压迫的价格策略;而是由中小企业开始,最后延及大企业的一场以价格为手段争夺生存权利的生死大战。这个结果与经济复苏的结论,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问题出在习惯以收入而不是利润来衡量企业甚至国家的经济环境。近期各行业频频降价带来的短期消费效应,也带来短期企业收入上升的假象,甚至还能录得失业率下降的结果,如果无视企业同期的利润率是否下降,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是否下降,结论是繁荣还是萧条,出现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
要清晰地判断事实的真相,唯一的办法,是更为谨慎地对待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所录得的数据。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判断,有必要引入更为客观的衡量标准:比如消费者信心指数、失业率(不要再用下岗或者待业这类字眼自欺欺人了)、企业的资产回报等等。甚至,对企业更为深入地同情和了解。
否则,繁荣或者复苏,很可能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一场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