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作家们如何平静地面对网络? - 文化辑录 - 萧三郎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3 次) 时间:2000-09-14 11:30:55 来源:萧三郎 (毒书三郎) 转载

作者:吴过

作家和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1999年王蒙等人状告北京在线的那场官司,当时并不上网的王蒙、刘震云、张承志、张洁、毕淑敏、张抗抗等六作家得知北京在线网站选用了他们的小说,请来律师对薄公堂,要求赔偿作品稿费、精神损失费多少万。这场官司以作家胜诉落幕,作家赢了官司,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在网上,不知有多少网虫骂过那几位作家,有的网虫干脆说:把那些作家的垃圾文字从网站上删掉,保持网络的干净和纯洁。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作家和网络的关系完全颠了个个儿,原来作家大多对网络退避三舍,现在的情景全变了,网站竞相向作家递媚眼,作家也纷纷同网站套近乎,一时间作家上网如过江之鲤,谁也怕万一耽搁半步便赶不上网络时代的好时光。迄今为止,在网上建有个人主页的作家已成百上千,如余秋雨、陈村、王朔、柯云路、谢泳、棉棉、卫慧、周洁茹、徐坤、李洁非、邱华栋、古清生……这个名单还可以长长地排下去。从排斥网络到亲近网络,二者间的距离原来这么近,只隔一层窗户纸,轻轻一捅就破。

网站同作家签约成为一种时尚,有的网站甚至开出高价,收购的却是作家已在传统媒体出版过的旧作。如此划得来的生意,作家们不赚白不赚,赚了也白赚。前不久电视台播了个作家上网的专题片,同某网站签约后获得了两万多元稿酬的作家余华,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了句实在话:网络是个好东西。而另一位在网上网下风头正劲的作家王朔,当记者问他作品在网上被侵权后是否打官司时,王朔的回答充满调侃和智慧:等那些网站有钱了再告不迟,到时候能大捞一把。更有一些聪明的作家,直接把网络当作名利场和摇钱树,仍然是那个对网络有点误解的王蒙,2000年春天主编了一套网络作家丛书,由武汉一家出版社出版,可是那六本书的作者压根儿不是什么“网络作家”,在网上也没几个人见过他们的作品,据说有的“网络作家”甚至根本不上网,只是看着网络文学被炒得红火,也抢着搭一班顺路车罢了。聪明反为聪明误,这些聪明的“网络作家”不仅被网虫冷落,而且在网上落下了一个笑柄。

有的作家对网络采取拒绝的姿态,无视网络的存在;有的作家被网站招安,名正言顺从网中捞好处;有的作家则因为在网上见了几块砖头,对网络产生了很深的误会。作家莫言就曾写了篇文章,标题叫《上网比上床还要容易》,文章中提到他当网络文学大赛评委被网虫指责的事,以叽讽的口吻写道:“被人强拉去给网上文学做了一次评委,结果惹得网上精英们很不高兴,说既不上网又不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如何能有资格当网上文学的评委?……自我检讨之后,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九十年代不上网,就像七十年代不入党。”其实莫言大可不必以如此心态对待网络。网络并不是谁家的网络,网络只是个大众化的公共场所。

21世纪是个网络时代,如何面对网络,是作家们怎么也躲不开的一个课题。当然也得承认,网络在给文学带来自由、公开、宽容等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挞而蹴、鱼龙混杂和文字垃圾。对于文学而言,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成就文学的同时也可能正在伤害文学,即使抛开前头那些名利是非不说,一个作家上网了,如果他缺少足够的定性,很可能整天被淹没在大量的文字之中;如果他的文字算不上太优秀,又很可能被网上大量的文字所淹没。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后半生整天泡在图书馆与书为伴,在人类精神世界的迷宫中穿行徘徊,所接受的信息量极其丰富。但是这位大师没有在迷宫中迷失,而是展开他那神奇怪谲的幻想的翅膀,在文学天地间高高翱翔,他的身影是孤独的,可他来自内心的力量却是巨大的。英年早逝的中国作家王小波,是最早上网的那一批网虫之一,他在美国呆过,英文底子按说不错,网络中对写作者构成诱惑的那些东西,对他也同样构成诱惑。但是王小波没有在网络中迷失,他把写作标高定位在另一高度上,从卡尔维诺、奥威尔、杜拉斯等大师身上吸取养分,骄傲而又孤独地坚守在写作阵地,没有追求一时的热闹,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沿着“落满了蓝蜻蜓的花径”,走进了一个诗意的世界,在那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的标高几乎可以延伸到所有优秀的作家。比如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

用这些尺子来要求所有作家似乎过于苛刻,但对于真正的作家来说,这又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一个标高。优秀的文字不可能在随波逐流中产生,从另一方面说,好作家也没必要拒绝网络,他写下的文字可以悄然放进某个鲜为人知的网页,直到未来某天,与他脉搏同样跳荡的人来到这个网页,才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发出一声惊叫。因为当一个作家打开电脑,连接上网,面对的就是一个无穷大的世界,是亿万骚动不安的灵魂,换句话说,作家面对的是整个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