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0 次) 时间:2000-09-12 16:58:01 来源:捉五魁 (嵌五魁) 原创-IT
来自后辈小子的挑战
1997、1998年的时候,负责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副主任蒋亚平向人民日报编委会或中央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很自豪地称网络版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时隔不到一年,当新浪、搜狐纷纷确立起自己江湖地位的时候,蒋亚平汇报工作还是那句话,但不得已在后面加上“之一”两字。
记得1998年底刚开通的新浪,其主页只有几十条新闻,由于新闻发布权的限制,这些新闻大都来源于传统媒体,其中大部分转载自人民日报网络版。时候不长,新浪就凭借这种将新闻转载得比较好的能耐迅速成长壮大,一跃成为最大的中文网站。以其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也毫不留情地冲击着供给他们食粮的传统媒体。
可以说,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绝对是巨大的,面对这种更新速度极快(可以说是实时)、容量巨大(几乎无限)、检索方便(可检索往日或相关新闻)、互动性强(当下即可反馈)的新媒体,连同《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传统媒体纷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蒋亚平曾经对新媒体发过一些牢骚:“现在国内有一些比较火的站点,他们在技术方面,在和网友的沟通等等方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他们说自己是商业站点。但是,如果你将他们网站上的新闻拿掉,剩下多少商业呢?还会有多少访问量?大家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上面绝大多数新闻都是从其他新闻单位的网站上自行摘取的。可是这些新闻信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这些新闻单位多少年人力物力投入的财产”。
人民日报网络版副主任何加正谈到这个问题时较为平和地说: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结果,任何一种新的媒体的出现都会对相对传统的媒体带来冲击,分流一部分读者是一方面,在收入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分流。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促使传统媒体进行积极的变革,不能再一成不变。
其实,除了第四媒体的冲击外,从人民日报来讲,其自身也有许多亟需变革的地方。人民日报本身发行200多万,加上海外版、市场报等,该报系已拥有300万庞大的发行量。有着联合国公认的“国际十大日报”之称的人民日报,海外的读者却要晚将近六七天才能看到。即便是有海外版印点的地方,也得滞后一两天。在经营方面,老大的年收入还远不及南方一些省、市级报。如何发挥老大的优势,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老大自然是看中了互联网这块新地盘。
老大在线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在国内开通,开始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声音,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站点。何加正说:“3年来,人民日报网络版一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权威性、大众性为建网之本。不炒作、不浮躁,扎扎实实为网友提供新闻信息和各种服务,成为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一个新窗口,同时也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互联网的一大特性就是及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的天然优势。可以说,在这方面网络版充分借助了老大在国内有30多个记者站、国外有30几个记者站的优势,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上,抢得多个第一。
——1998年3月17日上午10时45分,当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刚宣布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名单,网络版的主页立即出现了这条最新消息,比中央电视台快了3分钟。
——1999年5月8日 9时25分,网络版发布了我使馆被北约轰炸的第一篇报道。11时55分,网络版将电话采访吕岩松的现场目击记上网发布,里面写明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也已经遇难。这是中国新闻媒体第一篇比较详细报道中国使馆遭袭击的报道,也是在全世界首先披露除邵云环外,还有许、朱两位遇难者。网络版上的报道立刻被国内各网站广为转贴,连第二天许多报纸报道此事的细节,使用的仍是网络版上报道的内容。对一向消息灵通的网民来说,从8日10时左右便开始大量访问网络版,关注最新事态发展。
——为强烈抗议北约暴行,5月9日,网络版开通了中国传统媒体网络版中第一个论坛——抗议论坛,同年6月19日,改为强国论坛。同年9月13日,强国论坛上帖数量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
——网络版不仅提供文字、图片新闻,还第一个在多媒体采集发布上作了一些尝试。去年澳门回归期间,网络版派出的两名记者从澳门不断地发回消息,其中还有大量的音频、视频报道。记得当时的国内外记者对此很惊讶:怎么报社也扛摄象机来了,经蒋亚平解释才知道网络版专门为此次回归准备了视频报道。
在具备如此多的优势的前提下,何加正、蒋亚平自然雄心勃勃,他们不止一次地对外界谈到网络版的发展方向:“人民日报网站单做新闻就太可惜了,我们会加强网络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性。我们还准备增加免费电子邮件和电子列表。”
对于网站的新闻检索功能,蒋亚平也曾经不无自豪地介绍说:“我们不同于搜索引擎,我们是基于自身数据库的全文检索。这种检索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和搜索软件,还要有大型的数据库做后盾。”基于这种考虑,蒋亚平说他们准备把网络版办成一个以新闻信息为主,面向市场的综合性门户站点。他认为作为一个媒体网站最重要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使《人民日报》网站在做党的宣传工具的同时也要为网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仅就目前来讲,新闻网站的特性加之人民日报强大的品牌效应,已经为网站带来了很多好的广告客户。何加正说,这些企业主要是认为网络版这个发布空间与他的企业形象比较相配。但他们还不想仅仅依靠网络广告赚钱,他们想像路透社、新华社那样,做信息服务,把信息做成产品,真正发挥出新闻网站的优势来。网上还可以开展电子订报,对办得好的栏目有偿提供征订服务。
蒋亚平说单凭新闻向用户收费还未到时候,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新闻媒体网络版应该靠什么挣钱?蒋亚平认为,首先还是广告,逐渐走到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无论如何,新闻媒体网络版,一定要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新闻网站必须也是商业网站。”
蒋亚平说,办好网站,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体制,二是投入,三是信息内容。人民日报网络版最大的优势,还是信息内容,即有货。“与目前社会上一些公司、特别是外国公司的投入的网站相比,我们的投入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体制也不如他们市场化,不如他们灵活、有效率。我们正在试图改变这些不足。但是,在信息内容上,人民日报和其他一些新闻媒体的优势,无法撼动,不可替代。”人民日报有经过几千精英、几代报人五十余年努力积淀下来的经验、声誉和品牌,是一个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在生产、加工新闻信息的单位,人民日报有法定的新闻采访权和发布权。
尽管网络版有着这样那样不可撼动、不可超越的优势,尽管何加正和蒋亚平一再声称新闻网站必须也是商业网站,一定要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网站恰恰是因为从根本上缺乏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行机制而将互联网上的大好河山让予别人。
老大也有老大的难
姜奇平曾经为人民日报网络版算过笔账。根据”雅虎法则”,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应由无形资产加财务收益构成。当雅虎用户达到1亿左右时,它的市场价值在100亿美元左右,而财务收益(相当于我们信息收费所得)不过是四十分之一(而且还是按1999年预计的),因此可忽略不计。按这个比例推算,人民日报网络版拥有400万用户(包括国内国外)时,市场价值应在40亿人民币左右。如果考虑到它的用户增长速度,无形资产的翻番足以抵掉我们这里计算可能出现的水分。
如果按姜奇平的算法,网络版无疑在用户数和市值上可以稳坐中国互联网上的头几把交椅,可毕竟网络版还没有上市,而像雅虎那样成为典型的互联网企业还关山重重。
在今年的CNNIC的网站影响力调查名单中,网络版只以2320票居于42位,在前100名里,只属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人民日报》媒体老大的地位极不相称。尽管何加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出对CNNIC公正性的怀疑态度,以及对这种排名的不屑,但这种排名毕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版目前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和人民日报长期以来忽略市场机制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我们党中央的机关报,它的发行几乎全部走的行政性渠道。可以说,有共产党员的地方就有《人民日报》,没有党员的地方也有《人民日报》。这种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多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多年来只把内容做好,市场不用去管的老大心态必然会遗传到仍然是人民日报麾下的网络版上。尽管前不久人民日报成立了网络中心,并由人民日报副总编吴恒权兼任中心主任。但中心仍然是人民日报这个事业单位中的一员,从组织管理上仍没有脱离开报社,这就决定网络中心不可能完全按一个企业那样去运作。
有两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网络版的一个美编走了,他在报社干了5年,无论是经验还是个人素质都很得蒋亚平赏识。但最后还是因为要求的5000元月薪得不到满足而辞职了。出去后这个美编很快就找到一个月薪远高于5000的工作。蒋亚平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不无遗憾地说:5000块钱,我完全可以给他,他也值得我给这么高的工资。但我给了他,与他相同级别的人就不得不给,而那些人又是我不愿给的。
TOM.COM的副总裁前不久来网络版参观的时候,很有些骄傲地对蒋亚平说:我们的网页已经达到了几千。蒋亚平当时没有说话,但心里还是有些别样的滋味——网络版的页面是TOM的100倍,但就是这个内容比自己少100倍,上网比自己晚几年的小弟,却在股市上风光了一大把,资产比自己高了100倍都不止,这怎不让人唏嘘?
说实话,网络版无论从权威性、内容的真实性还是及时性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网站的翘楚,但办了四年的网站,有着政府的支持,人民日报的支持,居然敌不过许多初出茅庐的小弟,看着往日靠摘抄自己新闻起家的后辈,无论在互联网还是股市上都不断地兴风作浪,如何不让蒋亚平这位可以说是真正的网络前辈心烦呢?知本家为何成不了资本家?老大上网为什么做不了网上老大?个中原因相信包括何加正、蒋亚平在内的网络版领军人心里都很清楚,尽管蒋亚平不止一次地对外界说,党和政府以及人民日报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关怀和支持,可惜我们没有将它办好。
蒋亚平在一次讲座上谈到了网络版的性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说:第一,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网络版,仍然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这一点坚决不能丢,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权威性和重要性。第二,网络中心是一个中央事业单位,不是公司机制,不能用公司的管理模式去运做。否则党的喉舌性质不好去改革。因此我们会找一个契合点,既做好党的喉舌的延伸,又能完成我们的目标设想。第三,我们的目标是大型中文网站,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确定的目标,想达成目标就得按互联网的规律,市场的规律,网民的要求去做。同样的,何加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很坚决的表示,做党的喉舌,与吸引网民并不矛盾。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可读性之间确实没有矛盾的地方。何加正也对记者说过,关心生活娱乐的网民可以去其他网站,但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必须来网络版。
近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已改名人民网,并打算在最近做一次重大的改版,具体向什么方向改,何加正并未向记者过多地透露。但从近期网络中心的成立来看,网络版的调整与这个举动不无关系。很显然,在将新闻做深做透这一方面,人民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人民网也会考虑网民兴趣的多样性,为网民营造一个更立体化的媒体平台和生活平台。”
我们相信,在网站内容的协调上,人民网绝对游刃有余。但要让网络中心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网络企业,这中间还有很多的路走。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完全按市场的要求去运做的话,它就不能说是一个完整合格的企业,又何况这种新经济时代下的互联网企业呢。尽管蒋亚平信誓旦旦地要把网络中心办成一个像企业的事业单位。但像终归是像,体制得不到根本改变,传统事业机关的一些弊端必然会成为公司体制的桎梏。
在今年的CNNIC排名中,得票2320的网络版与第一名新浪的79532得票数相差三十几倍。尽管排名说不了什么问题,但谁也不可否认,新浪是个成功的企业,懂得互联网的市场规则。最关键的是新浪懂得如何用国外比较成功的企业模式来自我运作。这也许也是新浪能成为新经济典范的原因吧。
网络版也好,人民网也好,都是人民日报这个老牌劲旅向互联网的延伸。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夕日报业老大,为国内媒体带个好头的作用极其重要。中国在迎接新经济的道路上也亟需这样一块里程碑。
老大,在这个后辈小子将互联网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的年月里,咱们做大哥的到底该怎么重整河山?怎样才能在互联网漫漫的征途上一路领先?老大,弟兄们都看着呢。
(首发新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