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9 次) 时间:2000-09-09 13:22:34 来源:小淘 (小淘) 原创-IT
在闹过满城风雨后,Tom.com终于以4800万美金的代价收购了163。短短五个月内,新飞就把5000万买入的163炒了翻十番,不知道163的创始人张静君此时会有什么感觉,痛心或是遗憾?
想当初,广东数据通信局下面的飞华公司创办出163时,这种下属公司在中国是俯首皆拾,一般也就利用部门的资源获取一些利润为部门职工多点福利。飞华在一开始主要业务是虚拟主机、网页建设等企业上网服务,而广州数据通信局估计也没把飞华当回事,因为在那时互联网这个概念对电信的领导来说还是很陌生,他们也料不到互联网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价值。张静君之所以能让飞华成功,在于她对互联网独特的眼光,能够在当时以一百多万买到根本直接回收不了成本的系统。可见张静君的厉害。
尽管张静君是个人才,起码是中国互联网业界屈指可数的人才,但她最终为163而免职,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某种意义上说,张静君离开数据通信局局长的职位对其也未尝不是好事,对她自己是一种解脱,这样她才可以摆脱体制的约束放开手脚做事业。尽管她可以放手让那些年轻的网络奇材把163.net做成国内最大的电子邮局,她也能给丁磊创业提供非常好的环境,然而,她却无法改变飞华所在的体制。
从这一点上说,张静君只能是中国互联网业界难得的人才,而不能称为一名好官员。否则她应该早早动手解决飞华的体制问题,那样也许今天163已经在NAQSAD上市,并且它的最大股东还是飞华。但也许这里面阻力真得太大了,这侧面反映了中国国企改革的艰巨。
在这里我们还是有必要再来重温一下163的转卖的曲折路程。
飞华为什么要出售163?
在163的创始人之一carboy后来的文章里面曾提到,当时很多网友给他来信说很喜欢163免费邮箱,但它的容量实在太小了,网民们只能转用其它邮箱。据说当时微弱的网络广告没给163带来多少收入,导致163无法拿出大量的钱用来系统升级。而相比之下263,21cn等相继推出更大容量的邮箱,飞华担心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可能会令到163在前期打开的市场将被后来者赶上。于是最后飞华卖掉了163。
今天很多人一定会问,当时163为什么不考虑上市融资去筹措资金?事实上163考虑过融资并且和一些投资商谈判过,但在99年10月吴传基表明“外资不得进入国内互联网”的态度,163融资这条路当时飞华认为给彻底堵死了,飞华如果在今天看到新浪、网易及搜狐等纷纷曲线上市的话,也许它未必肯卖。
资金短缺固然是163.net被出售的重要原因,但体制才是造成163.net不得不转手易人是根本所在。在163.net被卖的同时广州电信又做了一个21cn,这个邮局现在还经营的不错,在其它免费邮箱才2M容量的时候21CN一推出就是6M的容量,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容量的免费电子邮箱。由此可见,163.net并非没有可能获得资金,为什么广州电信宁愿重复再建设一个21cn而不肯继续投资国内第一大免费邮局163呢?其中曲折我们无法知悉,但大致可以推测的到,问题应该出在利益分配上。
尽管在飞华那些员工的努力下163做得很大,但飞华作为数据局下面的国有企业,它的体制是不可能让这些员工得到股权或者其它方面的利益。也就是说企业做得再好,也不会给员工带来多少利益。当时163的全部员工应该都是按协议全到新飞公司去了,应该可以分到163一定的股份,这些股份所带来的财富都将是对他们工作业绩的肯定,但在飞华,员工得不到这种肯定。
然而张静君千辛万苦为163做出那么多努力,最终163什么也没给她。张静君是否会扼腕长叹嫁衣为谁裁呢?
时至今日,关于当时飞华卖掉163的种种评说都已经尘埃落定,再探讨163的卖出是否明智似乎没有多少意义。但163的浮浮沉沉是值得每个涉足互联网的国有企业去思索的,包括中国电信,改革开放20年来大量人才外流失到外企、私企,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人才体制上出了问题。并且我们需要思索一个问题:如果163不卖出,是否就能够阻止它的无形资产流失吗?
至今仍然很多人认为163的出卖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Tom的收购似乎更说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上,如果163今天还在飞华旗下,恐怕它还是没有购入设备升级邮箱,它的用户数也只能停留在一百来万,那么今天它就根本卖不了五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