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3.26新浪首发) - 分析报告 - 吕伟钢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0 次) 时间:2000-09-06 01:36:07 来源:吕伟钢 (信明源) 原创-IT

(本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hotnews/cnnic1/index.html)

一、前 言

当你读到1月18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上说我国互联网用户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890万这个数字时,你怀疑吗?有人预测五年内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你相信吗?你知道去年我国哪个省份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哪个省份每百人中互联网用户数最高?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上网的比例有多大?我国互联网用户购买力高不高?注册域名数量与其它世界各国比多不多?都什么样的网站进入了用户推荐的网站排行榜?历年都有什么样的变化?请读一读以下这篇分析报告,它以数据说话,将有助于你回答以上的这些问题。

本文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五份统计报告和国家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以帮助读者从各个侧面和层次了解和认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从业者来说,本文提供的不少分析和资料极具商业应用价值。

本文英文版同时在美国出版。

二、综述:国际性研究机构对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的预测

在解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不同的国际IT研究机构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预测。

对中国互联网人口数量及增长的预测和分析,要数国际数据公司(IDC –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最为保守。国际数据公司在去年11月发表了它对亚洲13个国家的99年度互联网用户人口预测的第二份报告。尽管它已根据99年前9个月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它半年前所作的预测作了修正,但它预测的中国99年底互联网用户总数仅为379万,还不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半年前公布的99年上半年中国已经达到的400万互联网用户这个数字。有趣的是,国际数据公司在另外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在2001年超过澳大利亚,2002年超过日本而成为亚太地区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份由BDA中国公司(BDA China)和策略集团(Strategis Group)联合出版的题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广为引用的报告预测中国到99年底的互联网人口为670万,并在2003年达到3,30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伦敦的菲力蒲集团(The Phillips Group)在去年10月也预测中国至迟到2005年底前超过日本而成为互联网人口亚太地区第一。届时中国互联网人口基数为8,500万,代表亚太地区互联网人口总数的37.64%,而日本则占33.54%的份额。但尽管如此,中国到2005年时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仅为6.58%的全国总人口,而日本互联网人口的渗透率则将超过60%。

对中国互联网人口所作的最大胆的预测来自美国波士顿的扬基集团(Yankee Group)。它在去年11月份出版的研究报告说,中国到2001年拥有的互联网人口将达到4,000万,超过亚洲任何其他国家;而到2005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惠普的女掌门人、首席执行官Carly Fiorina在去年10月份她首次访华时也表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可在短短五年内赶上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

由此看来,中国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互联网络事业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三、我国890万互联网用户数可信吗?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 350万台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 890万人
(注:本文中数据或资料如未注明出处,均引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许多人似乎不敢想象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会如此迅速,远远超过国际性研究机构最乐观的预测。我们不知道国际数据公司采用何种互联网用户的定义而对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预测如此低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也未给出互联网用户的定义。但互联网用户可大致确定为以下三种:
1.凡是一年内哪怕就只上过一次网的人,都算作互联网用户。许多国家的统计局使用这个定义;
2.只将最近三个月内上过网的人算作互联网用户。许多研究机构使用这类定义,但其中某些研究机构将时间的长度缩短至最近四个星期内;
3.每周至少上网一次并在网上累计逗留至少一个小时以上的人,则算作互联网的固定用户(Regular User)或常用户(Frequent User)。

1小时以内 1-5小时 6-10小时 11-20小时 21小时以上
3% 27% 29% 21% 20%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揭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小时,但未给出按每周上网小时数分段的用户数的比例分布。半年前发表的《统计报告》(1999-07)给出分段用户数的比例如下:

如果99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上网花费的时间保持这个分布,那么按最严格的定义,扣除3%每周上网不足一小时的用户数后,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也超过860万。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890万用户中含有水份,专线入网的用户比例容易夸大,一台联网计算机拥有的平均用户数会上升。下表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全部五份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

报告日期 99年1月 99年7月 00年1月
拨号接入计算机所占比例 84.3% 82.9% 88.3%
拨号接入用户所占比例 71.0% 64.0% 74.8%
一台联网计算机平均上网使用人数 2.81 2.74 2.54
其中:一台专线接入的计算机平均上网使用人数 5.21 5.76 5.46
一台拨号接入的计算机平均上网使用人数 2.70 2.68 2.53
备注: 专线接入和拨号接入的计算机平均上网使用人数已将同时使用这两种接入的用户计算在内。

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过去的一年中,一台联网计算机平均上网使用人数(即多用户账号,Multiple Users)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拨号接入计算机和拨号接入用户占全部联网计算机和全部用户的比例则在上升。拨号接入的计算机在99年底已接近达到90%的比例。由于拨号接入的计算机数在各地邮电电信局有可靠的记录,这个数据应是最可信的。另外,考虑到拨号接入的用户有很大一部分为企事业单位,一台拨号接入的计算机平均上网使用人数2.54人应是完全正常的。我们因此没有理由怀疑我国890万用户数的真实可靠性。

四、地区差别

占全国总人口24.5%的沿海六省市 —— 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浙江,占了99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1%(见下图)。

99年上海市的互联网用户总数比98年增加了995%,从而使上海互联网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从98年底的4.34%提升到99年底的11.21%,重新夺回在98年底失去的全国第三位的宝座。互联网用户数名列第一和第二的北京和广东99年增长率仅为276%和162%,分列全国第二十名和最后一名,互联网用户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跌幅也最大,分别达到2.69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湖南去年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名列全国第二,增长率达到763%,用户数占全国的比例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天津和河北分居第三和第四。我国西部省份西藏名列年增长率第五位,但因互联网用户基数过小可能存在较大的统计误差(西藏互联网用户98年为420名,99年为2 ,670名,均为全国最末位;而全国用户数第一的北京则为189万);云南则可能因得益于去年的世界博览会,增长率名列第六,但用户数尚不足一万,列全国第二十三名。直辖市重庆列增长率第九位、用户数第十六位。除西藏、云南和重庆外的西南和西北省份去年一年中互联网用户在全国所占比重全部下降;去年用户增长率排名最低十名中的六名和用户总数排名最后十名中的七名,均为西南和西北的省份。山东去年互联网用户发展较快,在全国的比重提升了1.5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国第三位;但浙江和福建两省的比重略有下降。安徽和江西两省,无论用户数还是增长率均排在全国第二十名以下。整体的情况基本是,中部和东北的省份99年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超过最先启动互联网的沿海富裕省份,但西部省份的差距却在拉大。

尽管99年为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一年,但每百人中“触”网的人数仍不足一人,地区差别尤为突出。北京不止拥有全国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的渗透率(总人口中互联网用户所占的比例)也最高,17.4%的北京居民(包括外地在京就读的大学生)已经上网。上海和天津居民的上网比例分别为7.6%和2.6%。尽管去年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率分居第一、二位,但与北京相比,上海和天津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除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直辖市外,广东省的互联网渗透率最高,为1.6%。其次为辽宁、浙江、福建、江苏、海南、重庆和山东。从下表可以看出,各省互联网渗透率和每百人中的电话机拥有量一样,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线性正相关。

省 份 98人均GDP 98电话渗透率 98互联网渗透率 99互联网渗透率
(元) 排名 (百分比) 排名 (百分比) 排名 (百分比) 排名
上 海 28,253 1 51.46% 1 0.70% 2 7.65% 2
北 京 18,482 2 41.93% 2 4.62% 1 17.38% 1
天 津 14,808 3 27.12% 3 0.39% 4 2.64% 3
浙 江 11,247 4 20.24% 5 0.22% 5 0.91% 6
广 东 11,143 5 21.11% 4 0.62% 3 1.62% 4
福 建 10,369 6 16.69% 7 0.20% 6 0.75% 7
江 苏 10,021 7 18.11% 6 0.16% 8 0.73% 8
辽 宁 9,333 8 16.55% 8 0.18% 7 0.91% 5
山 东 8,120 9 9.19% 13 0.09% 17 0.52% 11
黑龙江 7,544 10 12.88% 9 0.12% 12 0.39% 16
全国平均 6,778   10.51%   0.17%   0.73%  
备注:人均GDP和电话渗透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99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得出。

对各省互联网渗透率及排名有密切影响的其他因素包括:
1.该省的电信及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及设施,包括电信169多媒体信息网的建设及运作;
2.当地电信部门和独立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市场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成效,以及当地独立ISP的数量和与当地电信的关系;
3.省内拥有www站点的数量,尤其是在省内已经形成信息辐射力的知名网站的数量;
4.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
5.落户在省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

五、大学生用户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揭示890万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有21%为学生;而84%的互联网用户拥有或正在攻读大专以上文凭。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得出, 17.64%或者近157万中国互联网用户为在校的大专以上学生。即使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全日制在校学生约50万人计算在内,全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近3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学校园是中国互联网用户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看刚离开大学校园一、二年的大学(包括大专)毕业生上网的比例。因为没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的原始数据,我们无法进行Cross-Tabulation分析,但我们仍然可以作一个保守的估计。《统计报告》(2000-01)显示42.8%、总数约381万的我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在18-24岁之间。我们知道大学在校生的年龄大都在18-22岁之间,扣除总数为157万的大学在校生,尚有224万其他互联网用户处在18-24岁的年龄段。在这224万其他用户中,包含刚毕业一、二年的大学(大专)毕业生,也包括既无大学(大专)文凭又非大学(大专)在读生的用户。我们用最保守的办法,把占互联网用户总数16%的所有年龄段的既无大学(大专)文凭又非大学(大专)在读生的用户人数约142万人从224万中扣除,得出刚毕业一、二年的大学(大专)毕业生的互联网用户数为8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97、98、99每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约80万左右,每年的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约17万人,我们暂且把在99年底前大学毕业刚一、二年的大学(大专)生总数定为290万人。以此最保守的办法推算出的我国刚毕业一、二年的大学(大专)毕业生的上网比例几乎达到30%,乐观的估计则可达到50%。由此可见国内许多网站对大学校园的重视不单单是为了选票而已。他们是在为自己培养一、二年内即可形成购买力的、忠实的互联网用户。

六、用户素描、互联网使用状况、用户的意见及看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典型的中国互联网用户为男性(79%),单身(64%),年龄在30岁以下(78%),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4%)。婚姻状况、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这三个方面自1997年以来未见有显著变化,但女性上网比例则从半年前的15%跃升到了21%。从家中上网的用户(50%)超过在单位上网的用户(37%),自己付费上网的用户也从半年前的46%提高到59%。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小时,首次上网时间的高峰期为上午8至10时和晚上7至9时,持续上网时间的高峰期为晚上7至11时和上午8至10时。用户平均每周收到21封电子邮件,发出10封电子邮件。近20%的自己用户拥有自己制作的个人主页(信不信由你)。

以下是热点问题的调查结果。请注意这部分不是问卷的必答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未说明在收到的全部二十余万份有效问卷中,具体有多少比例的人填答了这些热点问题。读者在阅读和分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时,留意的重点应是调查结果的选项排序而不是具体的百分数。

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58%),其次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12%);用户最主要获得的信息是新闻(多选结果:66%),其次是计算机软硬件信息(52%)以及休闲娱乐信息(39%);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邮件(多选结果:72%),其次是搜索引擎(50 %)。抱怨互联网速度太慢和收费太贵的用户分别为53%和34%。

有39%的用户愿意收到网络广告邮件。 43%、32%和30%的用户分别愿意点击发布新闻、娱乐活动和有奖促销活动讯息的网络广告,不过别太信这几个百分比,因为问卷上的相关问题没有提供不愿点击或者讨厌任何网络广告的选项。事实上另一个问题给出的结果是,不常点击、不点击甚至讨厌网络广告的用户合计占到约67%。

8.79%的用户已有网上购物的经验,3.8%的用户曾经通过拍卖或竞标网站购物。对网上购物经历不满意的人似乎居多。由于问卷问的问题模糊,网上购物遇到的问题只能大致定性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提供商的信用保障、付款及收货这几个方面。安全性是用户在电子商务方面最关心的问题,但用户仍然认为网上购物是将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其次是网上通信(网络电话)。网上学校令人吃惊地排在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的第三位,远超过网上炒股、网上游戏娱乐活动和虚拟社区。可见互联网的知识载体功能在我国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在未来一年中,我国通过互联网络能够从事的商业活动看来仍以订阅书刊及资讯服务、订票及购买小额消费性商品为主,西方国家热门或已趋向成熟的网上银行和网上金融服务都不被读者看好。

七、用户的家庭收入与购买力

高收入的家庭在我国互联网用户中的比例增加较快(见下表)。一般认为我国年轻、单身、大学文化程度居多的互联网用户群总体上无足够的消费能力。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大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据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全国十四家调查机构所作的联合调查,我国十四个大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为82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相信我国互联网用户的绝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且我国单身学生和待业青年在传统和习惯上都仍与父母及未婚兄弟姐妹计成一个家庭单元,所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我国互联网用户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调查和美兰德对十四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的调查具可比性,也没有理由怀疑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对公开自己财产状况的保守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对调查结果作一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我国互联网用户属高收入或较高收入阶层,因此具有比一般的城市居民更高的购买力。
家庭人均月收入
CNNIC互联网用户调查 低于 501元 501-1000元 1001-2000元 高于2000元
1999年7月 21% 29% 28% 22%
2000年1月 7% 29% 36% 28%
美兰德十四城市居民调查 低于 501元 501-1000元 高于1000元 未回答
 2000年1月 11% 62.5% 22.5% 5%

八、用户的行业和职业分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五次调查问卷每年都有不少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这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即由于问卷所问问题的内容和选项的变化导致这五次调查在许多方面无法进行历史的对比分析,影响到调查本身所包含的价值。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上网用户年龄段、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布、用户受教育程度、每周上网的小时数,以及用户的行业和职业分布等,变动都比较大,所以很难再作纵向的分析。

对于用户的行业和职业分布这个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问卷还存在一个问卷调查比较忌讳的错误,即问卷选项的非互斥性(Mutually Exclusive)错误。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尚无行业和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国内从业人员也往往不对行业(Industry)和职业(Occupation)作出区分和定义。行业指的是填表用户所在单位(或填表用户个人)所处的生产服务领域,如计算机及IT业、邮电电信业等,而职业则指填表用户本人在单位担任的功能性职务,如总经理、会计师、市场营销人员等。问卷调查把行业和职业放在同一个问题发问,就会发生像邮电通信业的领导干部和工人在“邮电通信业”和“党政企事业领导干部”、“工人”这两类不同性质、不互相排拆的选项面前两难选择的情况。结果是一部分人以行业为主选了“邮电通信业”这个选项,而另一部分人则以职业为重选了“党政企事业领导干部”或“工人”,但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是属于前者,多少比例的人是属于后者,调查者无从得知,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可应用性就大打折扣。

从以上讨论还可以推断,我国计算机(IT)业的互联网用户人数比例因为“外资、合资企业人员”和“个体经营者”(注意无“私营企业”这一选项)这两个只代表企业所有权性质的选项的干扰而有最大的可能性被低估。“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之高(8.6%,居第四位)也表明选项设置上存在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将党政和企事业领导干部混在一起既不符合政企分开的原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将工商和税务系统的从业人员和银行金融保险的从业人员混在一起也不妥,在英文版的统计报告上译作Finanical Industy,就把我国银行金融保险业或通称金融服务业(Finanical Services Industry/Sector)的互联网用户比例人为地扩大了。

问卷选项的互斥性原则在问及用户每周上网多少小时的问题上已经被问卷的设计者注意到了。原来以每周“1至5小时”、“5至10小时”等划分的间隔,改以“1至5小时”、“6至10小时”等划分。本人觉得这个改变也还值得探讨。按本人的看法,互斥性原则无条件适用于不连续的、可数的事或物,如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所处的行业及职业等,但当应用于连续的、可无限细分的事或物的时候,应让位于常识、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方式或约定俗成的惯例。象“1至5小时”、“6至10小时”这两个间隔之间,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但不到6小时的用户填表的时候会感觉茫然。将时间跨度拉大到“年”(譬如问到用户上网的网龄)时,问题就更为突出。毕竟很少会有人在填表时记得住自己上网的小时数精确到分和秒,让那些介于5小时左或右的用户用自己的感觉选择“1至5小时”还是“5至10小时”应当是更可取的。

九、我国注册的域名数和已建立的站点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我国在中国国家代号“.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695个。但这不是我国单位或个人拥有的注册域名的全部。事实上我国公民或公司及机构注册的顶级域名(.com,.net,.org等)竟超过在自己的国家级域名下注册的域名数,这个情况在世界上除美国以顶级域名为自己的国家域名外的其他国家应是极为罕见的。1999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顶级域名注册商美国Network Solutions公司报告说中国的顶级域名注册数超过澳大利亚成为亚洲第一和世界第八(美国除外);仅仅四个月后,Network Solutions公司在99年10月份又报告说中国已拥有超过7万个顶级域名注册数,继加拿大、英国、法国和德国后名列第五位。但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它们自己的国家代号下注册的域名在98年7月份即已分别超过了130万和75万,相比之下我国拥有的注册域名数实在少得可怜。

创联万网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因代为中国企业通过Network Solutions公司注册顶级域名,每月超过500家而于年底前晋升为Network Solutions公司在亚洲的第一家金牌级首席合作代理伙伴。原来也是Network Solutions公司在中国的域名注册代理的信海科技发展公司(中国企业新网)和厦门精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中国频道),以及位于浙江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得到互联网的域名和网址分配机构ICANN的授权成为顶级域名注册商,其中信海和精通都已经开通顶级域名注册服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列出的由填答问卷的用户推荐的前66个站点中,超过70%的站点使用顶级域名。我们分析我国互联网业界之所以热衷顶级域名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中国国家级域名不对个人开放,限制了国家级域名注册的增长;二是我国最早开办的网站很多面向国外的受众,国内网络设施薄弱,需要在美国设立镜像站点。另外,泱泱大国的中国人胸怀全球的政治性和商业性眼光,尤其是挺进世界500强的感召力,使中国企业在注册公司域名时,更偏爱顶级域名。

在已注册的全部国家级域名中,只有15,153个,约占总数的31%,建立了WWW站点,说明注册域名的实际使用率不高。多数域名只是抢注与反抢注的产物。

十、优秀站点排行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排行榜共列有站点数66个。根据用户推荐的票数排出的前12名得票最高的网站为:
名次 网站 票数
1 新浪网 (www.sina.com.cn) 63,918
2 网易 (www.163.com, http://www.netease.com) 57,164
3 搜狐 (www.sohu.com.cn) 56,147
4 163 电子邮局 (www.163.net) 38,867
5 雅虎(Yahoo!) (www.yahoo.com) 36,042
6 首都在线 (www.263.net) 32,957
7 雅虎中国 (cn.yahoo.com, gbchinese.yahoo.com) 21,037
8 中华网 (www.china.com) 18,860
9 21世纪视聆通(21CN) (www.21cn.com) 16,473
10 东方网景 (www.east.com.cn) 15,891
11 上海在线 (www.online.sh.cn) 12,831
12 电脑报 (www.cpcw.com) 10,503

以上排名中,去掉排名第五和第七的雅虎英文及雅虎中文网站后,即为《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中文版发布的“十佳优秀站点排行榜”。前12名网站所得票数合计占全部66个网站所得总票数的74%,而新浪、网易及搜狐这“三巨头”所得票数则占总票数的34%。

下表列出了自98年7月以来中国网站排行榜的变动情况。

历次调查网站排名的变动情况
总部所在地 98年7月 99年1月 99年7月 2000年1月
“三巨头”
新浪 北京 17 7 1 1
网易 广州 2 2 5 2
搜狐 北京 5 3 2 3
雅虎网站
雅虎英文 1 1 4 5
雅虎中文 13 6 7 7
地方性网站
首都在线 北京 42 5 3 6
上海在线 上海 4 8 9 11
21世纪视聆通 广州 10 9
独立 ISP
赢海威 北京 3 16 31 66
IT/计算机在线出版
电脑报 重庆 10 12 8 12
CHINABYTE 北京 11 13 11 50
Nasdaq上市网站
中华网 香港 17 39 8
备注: 网易已在99年晚些时候将总部搬到了北京。
66个网站中,去掉包括Yahoo!和Yahoo!China,Hotmail,以及Micorsoft、IBM和Intel的公司主站点等11个网站后,其余55个站点为完全面向我国大陆的受众、且总部设在中国的简体中文网站。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我们根据网站投资人的约略情况,将这55个站点中重名(使用不同域名但目的网站相同)或由相同投资人设立的网站合并,得到共49个独立的网站(Website/Property)营运商。在这49个营运商中,19个总部设在北京,10个在上海,10个在广东,两个在河南,重庆和香港各有一个。

另有6个省份各有一个网站入选。这仅有的一个网站都有当地电信部门经营,基本上为运行在169网络上的“信息港”。在49个独立的网站中,至少有17个网站由中国电信或中国电信的合营公司经营。

至少有6个入选的网站由归国的留学生创立并获得风险投资资金的注入:搜狐、中国人(ChinaRen)、网大(NetBig)、易趣(EachNet)、亿唐(eTang)和e国(eGuo)。另一同类网站e 龙(eLong)未能入选。台湾著名网站网路家庭(PChome)及梦想者之家(Dreamer)在大陆设立的网站和由美国华人创办的、我国电视机顶盒上网入口网站的先驱、近日在美国交易所(AMEX)上市的迈威宝(MyWeb),都在入选名单中。去年在美国NASDAQ上市轰动一时的中华网(Chinadotcom即China.com)及其设在大陆的网站国中网(CWW.com)在排行榜上的跃升令人吃惊。中华网这次排名第八(半年前仅排名第39位),国中网排名第十四(半年前未入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排名则为第六位。

大概有8至10个网站由国内“土生土长”的IT业内人士创立,包括与北美华渊网合并组成新浪网前的四通利方在线、网易和珠穆浪玛电子商务网8848.net。两个入选的个人网站,华军软件园和黄金书屋,已被中华网CEO的儿子开办的多来米中文网(MyRice.com)买走。

49个网络营运商中,有至少17个提供ISP接入服务,包括北京和上海电信局。7个属IT业界网站,主要提供IT新闻和软件下载服务。ChinaByte是由《人民日报》和世界出版业巨头新闻出版集团(News Corp)出资、1997年成立的我国ICP领域的第一个合资网站,它在全部66个网站中的排名从半年前的第11名一下跌到了年底的第50名。而《电脑报》则一直维持在前12名内。由国际数据集团(IDG)合资经营的我国计算机专业出版物《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这次均未进入排行榜。国际数据集团据称占有我国IT/计算机期刊类出版业80%的市场和90%的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的《互联网周刊》也在66家排行榜之外。

两家领头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net和EachNet,以及两家金融资讯网站和讯(Homeway)和证券之星(Stockstar)都进入了排行榜。中国经济信息网未能入选。其它未入选但声名在外的网站包括:
·电子商务网站 ―― B2B网站阿里巴巴(Alibaba)、相约中国(MeetChina)及eBay模式的雅宝(YBuy)
·娱乐性网站 ―― 联众游戏(Globallink)和鲨威体育(Shawei)
·综合性网站 ―― 找到啦(Zhaodaola)、悠游(Goyoyo)和焦点(Focus),由外资设立

十一、关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在线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是在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以各国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 NIC)为模式成立的非盈利性的互联网络主管机构。受互联网域名分配机构(IANA)的委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中国国家域名的注册,制订和执行最适合本国经济、文化和语言具体情况的互联网政策。

互联网用户调查不在各国NIC机构的本职范围内,一般由商业性的市场调查公司进行,有些国家的统计局也进行年度抽样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是受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的委托,执行每半年一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调查。

在线调查是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市场调查方式。它与传统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也就是互联网的优势,成本低和响应率高。由二、三十万被调查对象参与的传统调查是不可想象的。在线调查可以实现有些在传统方式下不可能或需极高的成本下才能实现的事情。但它的一个内在的缺陷是,样本群的非随机性。譬如平均一周上网不到一小时的用户,可能会由于不愿花至少20分钟的时间去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网上调查问卷,或者不易见到网上调查问卷的链接,使得这部分用户的实际比例可能要比网上调查结果高。另外,调查问卷以抽奖为号召,放置调查问卷链接的网站也只是相对少数,这两点都无疑对在线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互联网用户进行定量的调查数据还需要结合传统的方式,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验证。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发布前后,陆续有人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在线调查提出疑问或责难。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少数网站为入选优秀网站排行榜而以各种通行或独创的方式作弊,影响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公信力。以作弊的方式填答的问卷不但影响到网站的排名,还直接影响到其它调查项目的结果。但从本文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所作的各种分析看,除了排行榜上个别网站有较大幅度的升跌外,我们未见有不正常的、跳跃较大、或无法解释的现象存在。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堵塞漏洞、排除作弊采取的措施是坚决和行之有效的。

以用户投票的方式对网站排名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应无他例,它的弊端也显而已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在大力提倡国际上通行的第三方网站访客流量认证标准体系。独立、公正、和以技术的方法操作的客观的认证体系一旦建立并得到业界的公认,相信各种用户或专家评选产生的网站排行榜将很快就会在业界失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