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中国人的读书情结 - 未来的眼 - 刘学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0 次) 时间:2000-09-04 11:08:31 来源:刘学 (new54) 原创-IT

东北某出版社出了新的电子图书,模拟了“纸书”的翻页、折页、批注等特性,于是呼声鹊起。我却不看好。
既然是电子图书,何苦要向“纸书”模拟,这本身就是电子图书丧失自身价值、文化定位,而向“纸书”投向、献图的表示。试想,中国人两千年的纸墨情结,是你小儿办家家似的模拟可以争宠的吗?
中国人对书,形成浓郁的情结,最终演化成读书崇拜。既然崇拜,读书本身就仪式化了、表演化了。这种崇拜,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崇拜,即礼、义、仁、等等观念的崇拜,他们更多的是向着人生取向,而不是向着科技取向。因为科技在于实用,实用就是能用就行,还讲究什么书的样式?读的方式?管它电子的、纸的、竹简的,都可以用嘛!就好比喝茶,人文的喝法是“品”,实用的喝法是“解渴”。人文取向的“品”当然讲究茶道,从茶具到水到茶叶到冲泡到气氛到心境,无一不可以讲究。实用取向的“解渴”则胡乱将来,牛饮而尽,渴即顿解,我心舒坦。作为人文化的中国人,按人文化的取向读书,并崇拜人文,那么就演化出了斋戒、沐浴、焚香而后读书的读书情结。此情结本身,随即亦凝结成人文之精华。
有此读书情结的中国人,岂是电子图书这种轻薄、生硬、无涵养的雕虫之物可以玩辱的?想想,对着竖排的发黄的糙纸的毛字的纸书,细细品味一言一字、一停一顿、一转一舒之气脉,遥想百千年前的圣贤,不觉胸中万壑风云,渐合渐凝,成一团气——着团气比海洛因更能使人陶醉、心怡。
中国人读书还是一种人格定位,或者说是一种形象塑造。“读书人”向来是中国社会的上层(哪怕曾经被嗤为“臭老九”,但人民心中对读书人的尊重却不能轻易抹煞),至少是心理上的受尊敬者。所以持一卷书、摇一把扇,是一种形象,一种人格。“风流才子”,历千年而不衰,永受社会欢迎,即是明证。但是如果风流才子只是风流,那便是淫逸;而加上书的因素,就成了才子,也就成就了第一职业。可见书,对于人格定位举足轻重。
中国人讲究生活细节的情调化,当然这也是人文气太重做的孽,常常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体味一个毫无意义的细节。就有人一支烟抽光,要郑重其事地掐掉,然后取出又一支,用火柴点燃再抽。问为何不接着前一支的火,答要的就是划火柴点烟的过程。也还有人乐不疲于体味配菜、炒菜的细节。就这帮子人,你要他们读电子图书,不啻于要他们的命。
有人曾经满怀尊崇地说到达尔文读书的一则故事。说,达尔文刚买了一本新书,但又必须马上外出考察。于是达老师撕下几页带着。等回来时,这几页就读完了。言其取得了读书的“真义”。我敢肯定,讲此故事的人,绝对不是纯粹的中国人。就国人的传统,若读书的真义有十,达尔文仅能得其一耳!为什么?——若有读者从此出开始读的,请返回本文第二段按顺序阅读。
当然中国还曾经有读书致仕的。“学而又则仕”。但是他们如果抱着电子图书,哪怕模拟纸书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主考官必叱曰:“尔何方怪物?子不语乱力怪神。来呀,给我轰出去。”而当代的悬梁刺股、高考独木,改变了国人的读书情结?未之有也!当今所为,都是形势使然,并非于人心中万古不变的实在。
可能有人把自然科学方面的“读书人”也指为读书人。问一问老百姓,哪一个答应?“他们不是科研工作者吗?怎么又变成了读书人?”这批“读书人”即便你的电子图书不模拟纸书,搞得稀奇古怪的,他们也甘阅甜读,不发异声。

电子图书?……中国人的读书情结 - donna - 2000-09-04 13:34:25

此文读来似乎有理,想到中国几千年在默默书香中泡大的书生,想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想想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我想不都中国,全世界也会因为网络的自由而把它看得缺少郑重。三教九流均可发言,均可传播自己的意见,那么电子图书是不是也缺少了精挑细选后的品位呢? 但是,细一想来,文中所指只是在现代社会滔滔洪流中的一群——文人,我不敢说这一群现在究竟有多大的势力,有多少人,中国社会的确也被他们领导过几千年,但是他们固守的精神家园在现在“科技”的蒸蒸日上面前是否逐渐被侵蚀呢?他们或者偏安一隅,或者与社会潮流相融合。如果对我的话有什么异议,尽可以看看中国、美国的科技大学的崛起和老牌人文院校的没落。 读书人即文人,他们不能接受电子书,是不是社会就不需要电子书呢?是不是文人不读书,普罗大众就连读一点文字的权利也没有呢?也许电子书本来就不是给这些食古不化的文人们准备的,他们爱读不读!

Re:电子图书?……中国人的读书情结 - yikee - 2000-09-04 14:09:20

我也在图书网站做过,而且虽然网上买书也有方便、便宜的!可就是喜欢每个月去逛一下午的书城!那种怡然自得。。。

Re:电子图书?……中国人的读书情结 - donna - 2000-09-04 14:13:06

电子书和纸媒体并非鱼和熊掌,我无否定纸书之意,但也不应因此就否定电子书。将来,二者必将长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