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中国.com后记) - 中国.com - 刘韧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67 次) 时间:2000-08-23 11:23:10 来源:刘韧 (liuren) 原创-IT

后记:
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
1993年夏,给韩云寄去的一篇投稿改变了我的命运。这篇关于盗版的文章并不是专为《计算机世界》写的,投向《计算机世界》没抱太多发表的希望,只是觉得那是业界第一大报,试试而已。
此时,我在安徽阜阳做电台记者,当时,新闻界流行“大特写”,我不甘寂寞,也试着给各报的周末版写了一些类似的文章,没有什么反向。投给计算机世界编辑韩云的文章是这类文章中的一篇,一篇文章而已。
一天,我从外面采访回来,同事对我说,北京《计算机世界》的韩云找你,关于稿件的事让你给他回个电话,我听了韩云的名字,以为是个女编辑,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小伙子的声音。韩云问我的第一句话是,“这篇文章,你还给了谁?”我老是交待,“还给了晚报。”韩云问:“给没给《中国计算报》”我说:“没有。”当时我还不知道有《中国计算机报》,韩云说:“那就好,我准备在市场版头条用。”韩云接着,希望我今后多给他写文章,直接寄给他,我说可以。
我是从1990年开始学计算机的,此时已经对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但在这之前,我未曾想过可以将计算机和我所干的新闻结合起来。韩云提醒了我,并给了我机会。
和韩云通电话后,大约一两个月,我要到北京帮朋友攒兼容机,但是中关村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又想买到货真价实的配件,就想到了韩云,我当时天真地以为韩云应该和中关村做兼容机的人混得很熟,后来才知道韩云和他们搭不上界,但韩云没有推辞,也没有和我说明事情,他说“你到报社找我吧。”
我坐火车到《计算机世界》找韩云,当时的《计算机世界》还在复兴路,我找到的时候,韩云在外面采访还没有回来,我就坐在报社里等他,当时报社的同事都以为我是韩云在山东大学的同学,其实在这之前,我还没有见过韩云。
韩云回来,我们俩在《计算机世界》吃完午饭,他便塞给我几本市场行情,让我先看报价,他开始打电话给他的朋友,问能不能帮我装机器。他的朋友很忙,晚上才有空,最后约好晚上在燕山酒店大堂见,最后韩云的这个朋友帮我装了一台486DX/66。
回到阜阳,我就觉得韩云特别够朋友,挖空心思给他写稿,1994年,我在《计算机世界》发表了十多篇评论。
1994年,我写了一篇明星批评文章《解晓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了什么》,文章很轰动,但也惹了巨大的麻烦,地方政府不高兴不说,解晓东将我拽上了法庭,要求赔偿100万,这场历时两年的官司最终以解晓东撤诉告终,算是功德圆满,但此事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从此对“为民请愿”的事心有余悸了。
此时,我又想到了韩云,希望能通过他进入IT界。在起先的几个尝试都不成功之后,韩云终于在1996年6月将我介绍给了天汇,我和天汇总经理沈江一拍即合,立即走马上任天汇副总经理,但当时受Windows和UCDOS的冲击,沈江继续做天汇汉字系统的信心不是很足了,我留在天汇也没有什么意思。
两个月后,因为稿件关系,我认识了《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张永捷,她领我去见《中国计算机报》总编辑李超云,李超云翻了一下我在《计算机世界》发表的稿件,十分痛快地说:“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李超云在10分钟内给了我一个机会重新做报人的机会。
这就是我来北京的经过,我来北京是因为韩云、沈江、张永捷、李超云,是他们给了我机会。我一直在想全国像我这样有一定写作能力,爱好IT的人很多,他们为什么没有来北京?是因为他们没有我这么好的机遇。
2000年4月,我将www.liuren.com改版为www.donews.com,第一个初衷就是想给像我一样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韩云只有一个,他能帮的人有限,尽管他总在尽力地帮人,总在和我说,帮人就是帮自己。Internet时代帮人是不是可以不一样?是不是可以同时帮更多的人?我现在还不知道www.donews.com今后会做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一群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总会产生机会和机遇。
我的工作总是特别地忙碌,但donews并没有因为我对它贡献小而停滞,这是互联网的魅力。Internet是大家的,donews也是大家的,只有是大家才能发展壮大。
我的朋友对我说,donews已经不是刘韧的了,刘韧的色彩越来越少,成了杜红超的,所有叫“dunews”,其实,这要感谢杜红超,这只能说明杜红超对donews贡献最多。
朋友说,这里越来越乱了,什么人都上来,不好。但我想,我们从来都不是什么有“身份”的人,也从来不靠所谓的“身份”或者“摆谱”生存,我们都是靠“本事”吃饭的人,所以,有什么理由拒绝大家在一起呢?Internet是大家的,donews是大家。donews永远欢迎所有喜欢它的朋友。大家各有各的方式表达自己,谁又能干涉呢?我的这些话可能得罪人,这里先道歉。我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我希望大家都自由自在,大家一起HAPPY。我这种态度可能会使donews“永失”一些人,但我又什么办法呢?
“家是我出发的地方”,donews是家,大家借助它走得更远,更高,是大家的造化。所以,donews从来不介意外面的人到这里寻找文章和撰稿人,反而,欢迎大家这样做。甚至欢迎同类的站点出现,给大家提供更多出发的地方。创造价值一定有回报,投机取巧一定没长远。
这是我.com,.com使我这个耐心不是很好的人也可以像韩云那样帮人了。

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中国.com后记) - WebHunter - 2000-08-23 12:21:09

好啊,我喜欢IT界真实的人的故事,这才是最动人的 以后多来些!

Re: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中国.com后记) - 土行孙 - 2000-08-23 12:49:25

韩云是山东大学的吗?有这样的校友真高兴。可能还是山东人吧,真的真性情。

Re: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中国.com后记) - 闭江峰 - 2000-08-23 14:41:32

刘韧能说出心底的实话,这才是难能可贵的。他的经历并不特别,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才干和毅力。也许他说出个人的经历,是为了让大伙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看待,但他已成名,想返回从前的他已经不可能了。

Re: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中国.com后记) - 看客 - 2000-08-23 17:12:31

解晓东是谁?怎么回事?

Re:从刘韧.com到IT写作社区(中国.com后记) - 刘涛 - 2000-08-27 00:54:12

嘿嘿嘿!帮我吧!:)

壮志怀天地,阔达容网内。 - notebookboy - 2000-09-08 23:32:57

的确,www.liuren.com变成www.donews.com 正体现了internet精神的平等、共享、创新 我们应该庆幸。

Re:壮志怀天地,阔达容网内。 - 朱传义 - 2000-09-09 00:15:39

刘韧有此心态,Donews.com无论怎么结局都功德无量。禅语:不取就是取,取就是不取,兴许还会有大的回报。有心开花,胜过无心插柳,不是想取之人有此福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