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升舱事件:商业时代的一出游戏 - 瞎谈 - 李爱明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2 次) 时间:2002-02-06 11:44:45 来源:李爱明 (李爱明) 原创-IT

中华工商时报 李爱明 

  前不久看了贺岁片《大腕》,一部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琢磨的搞笑片。当时看完后,觉得人家洋大腕就是牛,能把好端端、挺有前途的小老板英达(演谁已忘了)硬是给活活整进疯人院,如此“伤害了”他还“一笑而过”。可见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不服都不行。

  后来一上网,再一看电视,才知自己又浅薄了。咱们土生土长的“大腕”们已经在海南的机场演过类似的一幕了,只是我等无缘,不能现场感同身受。幸有热心“观众”帮忙,留下珍贵历史画面,得以一饱眼福。

  事情的来龙去脉大概可以三句话说明白:包括若干著名演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腕”———在内的一群乘客在演出完毕,从海南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在手上只有经济舱机票的情况下,部分“大腕”要求乘坐公务舱(习惯称为头等舱),从而与手拿公务舱机票的乘客发生争执。主要因为安全因素,经过机组、“大腕”和其他乘客的共同努力,“大腕”们最后还是坐回经济舱,然后飞机起飞。这个过程用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因为这件事,本来可以当天到达的飞机第二天凌晨才到达。

  就像以新浪和搜狐为首的媒体炒作“新浪告搜狐”一样,北京电视台挖到这个好题材独家播出后,其他媒体心领神会,竞相跟进炒作。本来不打算上这种圈套,耐不住寂寞,还是要说几句。

  要说的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大腕”们为何容易产生一些大腕心理?

  话似乎问的多余。既然比你牛气嘛,摆点谱、有些架子是自然不过的事,否则如何体现“大腕”的特别之处?连烤红薯的大妈都知道要明星签名得等上半天———签不签得上还另说,更别说一群“大腕”在一块儿,怎么能没点“大腕”的个性呢?当然,也有修行到家的高人,虽然经常阳春白雪,偶尔不小心碰上下里巴人,也能屈就屈就,而不是抬腿拂袖子走人。但马三立也就出一个,哪能以他老人家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大腕”以及并不那么大的“腕”儿?

  似乎有人问过张铁林,你怎么演出皇上的感觉?张答的很妙,也很实在:下面的人呼啦啦跪一大片,三呼万岁的时候,感觉自然就来了。“大腕沟拇笸笮睦砀做皇上的感觉形成过程是一样的,跟部分人民群众的仰视心理形成过程也是一样的———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第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所谓的“大腕”?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大腕”升舱事件———这事摊到东街的张三或者西坊的李四身上,谁还操这门子闲心?

  也许有急性子会说,针锥尖了会出头,本事大了自然就出名了;树大了容易招风,人出名了自然就容易出事———再好理解不过的事。

  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但至多说对了一半。

  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恐怕不是人的原因,也不是事的原因,而是因为时代的需要。准确点说,是日益发达的商业社会的需要。

  古人说“仓廪实,知礼节”,意思是物质文明丰富了,精神文明才能发展起来。道理很简单,人民群众肚子填饱了,兜里有钱了,才有条件去搞娱乐活动。“大腕”的批量生产,“大腕”升舱之类事件的层出不穷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明,也是这句古语的有力注脚(此古语不能朝“大腕”个人的“礼节”方向理解,否则就是一个笑话了)。从反面证明这个道理的例子还有,咱们目前的生活水平暂时还没有人家美国高,所以,虽然咱们的“大腕”批量生产,但还是不如人家好莱坞的多,也不如人家的“大”,闹出的“事”儿也就没有人家的响。

  就像足球作为健身的手段一样,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谈资作为娱乐的方式。这种时候,自然就是媒体上蹿下跳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再说,媒体也乐得成批量地制造“大腕”以及倒“大腕”的“大腕”升舱之类的事件,即使没事也得整点事出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的造神运动。

  在媒体的循循善诱之下,人民群众难免不被牵着鼻子走,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媒体的这一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屡试不爽。用专业一点儿的话说,人民群众进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圈套,不管自愿还是不自愿。

  在商业社会,娱乐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游戏,于是这些就都成为游戏的手段———包括我今天的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