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2 次) 时间:2002-01-30 16:17:18 来源:浪儿 (浪儿) 原创-IT
长篇: 扫描2001年中国软件业的七个瞬间(上)
浪儿/文
2001年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是一个值得纪念、缅怀的年份,是一个国内软件企业与国外软件巨擎相互博奕的非常时期,在这一年里,国内软件产业领域编织和演绎了太多的令人感动的故事,既有悲观情绪的泄露,也有热情洋溢的激励,既有短兵相接、激动人心的厮杀场景的浮现,又不乏暗潮涌动、群腔舌剑的论战,回首2001年的中国软件产业,有太多的瞬间和时刻值得珍藏和回忆。
点击2001年软件行业领域的关键词、把握2001年软件企业经营、管理的脉搏,你会感觉出国内软件行业正在酝酿新的革命,正在发生新的裂变,正在孕育新的时代。搜索散落于一年内星星点点的软件行业的微妙信息,回顾发生在一年内的软件行业微观和宏观世界的种种巨变,你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国内管理软件的崛起到杀毒软件领域的火暴,从软件盗版与正版之间力量的交锋到软件保护条例的世纪论战,从软件蓝领概念的兴起到国际CMM认证的风靡,从国家多项软件保护政策的颁布到闹的沸沸扬扬的政府软件采购计划的尘埃落地,从国内LINUX软件的成长到办公软件领域的三足鼎立,这一切都在说明国内软件行业正在动荡的环境中长大,拨开附着的迷雾,经过2001年血雨腥风的洗礼,软件企业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异军突起]
企业信息化可能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喊的最为响亮的口号,信息化在完成初步的对硬件设备的需求订购后,终于将目光转移到对软件产品的依赖和实施,在软件领域中存在着这样一支不瘟不火的力量–财务软件提供商,国内企业对管理软件产品的大量需求浇灌出国内管理软件厂商的累累硕果。
管理软件的追逐热潮从大西洋彼岸被拷贝到国内市场,一些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跨国软件巨头蜂拥而入,他们想占领国内管理软件市场,并从中攫取超额利润,这之间包括ORACLE、SAP等洋军团,他们凭借丰富的软件实施经验和高端的技术攻城略地,在成功取得高端市场的决定权后,向中低端企业用户的市场渗透战术又拉开了帷幕,然而这次他们似乎不能得心应手,中小型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哺育他们,另外一支日渐清晰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开始吹响向企业级管理软件进军的号角。
管理软件最早得以发挥效益的是一些对信息化要求较为迫切的行业领域,例如:电信、金融、保险及一些组织结构臃肿、财务体系混乱的大型企业,但诸如市场中流行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并不是一经实施、百病皆医的神丹妙药,即使在应用管理软件环境相对成熟的欧美市场,效果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况且对于国内的众多企业来说,刚刚经过经济由计划转为市场的调整和剧痛,实施复杂、要求投入资金庞大的管理软件风险难以预测,但对众多挣扎于泥淖之中的企业来说,还是禁不住软件厂商抛来的橄榄枝的诱惑。
实施ERP系统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避开风险的唯一措施就是放弃观望态度,成为系统软件实施的主动者,并与软件提供商、咨询服务商携手共进退,这方是万全之策。
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如用友、金蝶无疑是信息化浪潮中的弄潮儿,用友和金蝶在2001年完成了和资本市场的牵手,并募集到了充足的资金,为备战国内管理软件做好了准备,当然这中间也不乏种种热忠于管理软件市场的其他角色,例如国内知名PC制造商联想、长城等公司,他们的市场策略往往是与国外软件合作并试图销售硬件产品,中国加入了日思夜想的WTO,台湾的一些软件厂商也纷至沓来,企图分到一杯羹,多种竞争对手的登陆使国内企业犹豫不决,但高端用户还是选择了势力强大的国外厂商,先入为主、技术强大的魅力还是无法抵抗的。
国内管理软件并不是没有机会迎接盛餐时代的,这些土生土长的国内软件厂商虽然有着经验积累不足和资金尚不充裕等劣势,但多年来对国内企业的了解和沟通也使他们有机会占据了一席之地,价格优势成为封杀国外竞争对手的杀手锏,但规模上的弱小导致无法膨胀到足以抗衡国外对手的挑战,先天的脆弱性预示着国内软件企业的合纵连横之势趋于明朗,在2001年末用友和金蝶公司相继的购并大戏的上演就显现出这种力量的滋长,国内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长的现实加大了与国外软件厂商共舞的筹码,未来的管理软件市场竞争氛围将更为浓厚,与狼共舞的局面不可回避。
{杀毒软件领域上演市场争夺战}
2001年软件领域最为耀眼的产品无疑是杀毒软件,病毒的推陈出新和编制技术的提高,这都预示着杀毒软件将成为市场中的明星产品,从以前的CIH到现在的红色代码、CAM先生、求职信、将死者,又有哪一个病毒不让计算机用户心惊胆战,病毒的肆虐和用户对计算机安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给杀毒软件厂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市场机会。
瑞星和江民作为90年代初的老对手再次扮演了竞争中的中间力量,从纷繁的价格战到广告大战、口水战,用触目惊心形容空前激烈的竞争并不夸张,金山毒霸介入杀毒市场,三年内拿下杀毒软件桂冠的豪情壮志更带来了市场的变数,金山作为通用软件品牌以市场活动策划而闻名于业界,相继推出的金山毒霸5元体验版和空前绝后的缉毒万里行再次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力量,并一举获得了近20%的市场份额。
整个杀毒市场空间被舆论的引导而无限扩张,众多杀毒产品的登场使杀毒领域硝烟弥漫,霎时间“卫士”“医生”等种种概念涌现,瞄准的目标就是用户的口袋,挣着抢着为用户电脑保驾护航,以东方快车闻名的铭泰东方卫士的的出现使本已混乱的市场更为难以琢磨。其”百毒不侵,万能防疫“的概念更是市场中的新鲜词汇,同样也引致了舆论和媒体的注意,但至今也没有成为市场中的主流力量。
国内杀毒软件厂商再经历多次交锋后,市场格局开始变化,以前曾经叱咤杀毒领域的江民KV系列开始消散,瑞星开始显山露水登上第一的宝座,江民作为曾经的王者自然不会甘拜下风,王江民靠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友谊“伙伴防线开始分崩离析,毕竟企业最终是向利润倾斜的,但江民砸下1000万建立市场渠道的做法让人另眼看待,有人说,江民开始是被逼急了,曾经被传论的”自己吃肉,别人喝汤”的言论变的日渐苍白。
经过一轮轮的市场、口水战后,国内杀毒软件企业成绩斐然,单是在单机版的国内软件90%占有率的确令国外厂商望洋兴叹,诸如熊猫、诺顿、趋势等都始料不及,只有固守于高端的安全信息解决方案阵地,但市场的烽烟向高端领域的蔓延趋势势不可挡,瑞星宣布进军企业级杀毒市场,并定下了宏伟策略,5年内作到国际安全信息产品市场中的五强,最新网络版产品的推出也表明了公司的战略,
金山当然也不会漠视瑞星的演变,向企业级市场渗透的步伐开始迈出,但金山避开了国外高端厂商和瑞星的锋芒之处,采取了独特的合作战略,与263合作推广邮件杀毒业务和亿邮公司联合开发有形产品杀毒网关都是策略的行为再现,金山在完成初步的用户积累后开始跳跃式发展的梦想在不断明朗起来。
市场的硝烟再次迷惑了消费者的眼睛,究竟谁才是杀毒软件中的技术性产品,消费者似乎也迷惑不解,杀毒市场开始被“传染”,瑞星的总经理刘旭呼吁给杀毒软件市场杀毒,可见竞争已经开始延伸至非理性空间,“杀毒软件本身携带病毒”的新闻开始成为公众关注的头条,上海创源公司的朱传靖柱著书,揭露了杀毒软件厂商醉心于市场的行径,指责许多厂商不遵循游戏规则,制造市场中消费者恐慌情绪,借以误导消费者。这一切都表明杀毒软件不在扮演“治病救人”的角色,更多的是对利益的追逐。
{盗版软件与正版软件在市场短兵相接}
盗版软件一直是缠绕国内软件企业心头的死神,连邦软件的李儒雄总裁曾多次呼吁扼杀盗版软件的蔓延,否则国内软件企业的振兴无从谈起,2001年政府终于向软件企业下了保证书,封杀盗版软件成为合理的法律行为。
当然狙击盗版软件仅靠政府的力量还不足以将盗版赶出市场,软件企业多方面措施的实施成为许多专家的主流观点,价格作为消费者选购正版软件的空中利剑,正版价格的大幅度下调给予了用户选择正版的机会,其实对于价格上的争议和讨论始终不绝于耳,但2001年是正版软件在价格调整上有实质性动作的关键时期,国内软件企业也从此开始和盗版软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价格争夺战,正版降低到20内,而盗版开始降低到5元以下,但政府的打击行为将盗版赶的“流离失所”。
正版价格的变化起源于金山公司的红色正版风暴的成功,这是正版软件降低姿态、主动向消费者献媚的动力源泉,至此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国内众多的软件提供商轮番轰炸盗版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连锁反应使正版软件和用户间的距离不在是“天涯”。
国外在打击盗版上也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从微软诉亚都案到 Adobe公司的慷慨陈词都为肃清盗版贡献了力量,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国外软件厂商的弦外之音是从正版空间中挤利润,正版率提高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外软件,但另类声音始终不能阻挡市场的主流心声,对盗版的遏杀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变的欲演欲烈。
国内的软件连锁销售组织在打击盗版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连邦联合知名软件厂商铭泰的“虎门销盘”,北京正普推出的“芝麻开门”10元以下正版活动,及其后来豪杰的“中国心、豪杰情”活动,友立公司的“一元正版风暴”,这些活动都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正版销售额也开始攀升。
低价格正版软件的浮出,虽然彻底撕破了正版软件高高在上的姿态,但产品往往局限于过时的库存产品,盗版宣扬者称其为“清仓大甩卖”,种种舆论的导向使正版软件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变的前途莫测。但正版软件价格的拉低对于消费者来是件好事。
{软件盗版合理性和软件保护条例制定水平的世纪论战}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当然也就必须遵循WTO的相关协议,国内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作为过时的不符合现在游戏规则的法规,颁布最新的保护条例已经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随着软件保护条例的草案的拟订,围绕国内在软件保护方面是否将法律责任延伸到最终用户的讨论开始弥漫于市场空间。多位权威专家的参与更使这场激情飞扬的世纪论战充满火药味,方兴东和胡钢是代表两大主流论调的代表性人物,论战的内容也随着不断的演义而变的日趋广泛,从软件作品的内涵到与传统商品的对比、引用和经济学概念的旁征博引,聚焦的效应引来了多方的眼球。
软件保护条例草案是否存在着”超世界水平”保护现象成为论战中的焦点话题,软件企业会不会成为保护条例下的“暴利”企业,软件知识的共享性是否会因此而被封锁,如何平衡软件产品的共享和独占特点等众多观念被提出和讨论,观点从最初的软件产品保护层次高低上升到盗版是否合理、软件企业是否会依靠政策的“温床”而导致市场的垄断行为的产生等延伸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