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京华山一总裁李灯场:去香港融资 - 鼓噪 - 戴薇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4 次) 时间:2002-01-30 11:09:59 来源:戴薇 (daiwei) 原创-IT

——————————————————————————–
  □本报记者戴薇/文
  京华山一企业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灯场上周的行程是这样的:周一周二在华中,周二到北京,周三从北京回到深圳,当晚返回香港,周四回深圳,早上再飞武汉,晚上从武汉回深圳,晚上8点半约见本报记者——结果当晚武汉大雾,飞机不能起飞,李灯场难得地有了个休息的时间。周六早上11点,记者见到了挟着大衣皮箱刚从武汉回来的李。
  2001年京华山一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名声大噪——一年间共推荐了13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其中10家在创业板,3家在主板,而国内企业占其中的80%。2002年则打算将内地至少15家企业推荐赴港上市,仅第一季度就有5家企业。俨然成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第一桥梁。
  1993年,从台湾来到香港的京华证券名不见经传,但1998年它以9000万美元一举收购日本山一证券香港子公司的大动作名闻港岛。作为这一“蛇吞象”式收购案的操作者,李灯场对资本市场如数家珍。而在内地市场奔忙了几年后,这个台湾人已经成了“大陆通”。大力提倡“一果两市”
  国内很多科技企业不符合主板的上市条件,但发展很好,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就可能无法更好成长。李灯场对这样的科技企业情有独钟。
  记者:您对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怎么看?
  李:我有个概念,叫做“一果两市”——就是说同一企业可以同时在境内外上市。比如在香港和内地同时上市,可以有三种方式:先发A股,再发H股;A、H股同时发;先发H股,再发A股。通常的情况是先“外销”再“内销”。
  已经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再到内地市场融资有两种方式:一类是如果已发行了H股的公司,如符合在内地A股的上市条件,就可在内地增发A股,另一类是注册地在境外的上市公司,如红筹公司或其它一些外资公司,可通过CDR的方式来融资。现在55家H股企业里24家已经“返乡”增发A股。
  异地上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同时在不同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除募集资金,打响知名度外,异地上市还非常有利于企业在境外市场寻找合作伙伴。
  而且最近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必须经过其认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补充审计,这对我们极为有利。因为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多是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在香港上市是直接面向国际投资者的,对企业的管理和财务报表等方面的要求都更为严格和规范。
  记者:您认为CDR是一条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吗?
  李:发行CDR在资金上会对A股市场形成分流,但可以为国内投资人增加新的投资渠道。
  但从目前情况看,发行CDR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交易场所如何设立,交易规则如何制定,这些问题都在短期内很难解决。应设立外资板块
  记者:近日国家外经贸部颁布了《外资企业申请在国内发行A股的征求意见稿》,外企并购国内上市公司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您对此怎么看?
  李:实际上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像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相信国内以后会出现一个外资板块。国内股市会马上不同。
  我认为应该鼓励外企发行A股。另外我还提出一个“同业兼并”的概念。就是说A股市场上的ST、PT企业可以让外资企业收购,并且采取兼并同类型企业的方式。内销型外资企业这样做的可能性最大。
  记者:这种运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李:可能是企业大量职工怎么安置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借鉴台湾的方式:公营事业民营化。假设某个ST公司的净资产是1个亿,可以溢价3千万,做员工退休补偿金。然后鼓励外企还可以重新择优聘用这些员工。
  其实从我的经验来看,许多外企对国内上市都非常踊跃,也会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但目前还有许多政策限制。事实上资本市场是个水库,长远来讲,境外上市的企业要有“国际待遇”,境外公司在国内上市也应该有个“国民待遇”。
  记者:国内创业板迟迟不开,对国外的风险投资商有什么影响?
  李:过去有很多风险投资商在国内投项目,现在他们大多都很着急,因为没有合适的退出机制。投资的企业在国内上不了市,在境外要千方百计地组成红筹公司,而红筹股在国内的申请审批越来越困难。所以风险投资在国内陷入停滞。其实,政府完全可以比照B股的方式为这些风险投资设立一个退出机制,同时对这部分外资股设定一个锁定期,对发起人有适当的控制。如果有这样的机制,还可以重新燃起风险投资在国内投资的热情。深圳可设科技板
  记者:对深圳市场的定位,您有什么建议?
  李:深圳其实很适合设立个科技板,因为这里聚集了一批较有规模的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商。
  设立深港自由贸易区也是深圳和香港的双赢做法:深圳本来就有二线关,是设立自由贸易区最好的地方。深圳香港化,香港深圳化。如果能够实现,深圳就前途无量了。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记者:建立合资券商的情况目前怎样?京华山一会挑选怎样的合作伙伴?
  李:这是外商经营体制国际化的表现。我们有很多优势,比如具备国际化条件,本身有很多业务来源,对内我们做财务顾问,对外可以做国外的保荐人。
  我们与国内券商也有很多合作,合作伙伴正在谈。我们会选择只有经纪牌的,比较小的券商。
  记者:你们喜欢推荐什么样的企业?
  李:一是软件类,集中在行业性应用软件和电子化政府工程类;二是无线科技;三是新材料;四是生物科技;还有一类是通路类,比如像联邦软件,自然美这样的企业。
  记者: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存在什么障碍?
李:经营者的企图心,也就是远见是最重要的——敢不敢接受国际化的考验,有没有冲击国际市场的雄心,能不能承受国际市场的压力;其次是股东和董事会的支持。其它都是技术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