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计划创业的朋友们(7) - 找茬杂侃 - 找茬杂侃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3 次) 时间:2002-01-30 01:18:43 来源:找茬杂侃 (找茬杂侃) 原创-IT

商业规则vs.COM模式

“.COM”和“泡沫”是当今人们最熟悉的两个词了,而且,一年多来,各个媒体都充斥对.COM和泡沫的指责与否定。.COM就真的是那么罪恶累累吗?真的不符合基本的商业规则吗?。
我个人理解.COM是一种商业模式,即以提供免费服务吸引客流,通过广告获得赢利的商业模式。当年,互联网确实是个新鲜玩意儿,没人知道该怎么用互联网赚钱,大家只能各想高招,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被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所尝试,这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YAHOO是首批采用.COM模式的商业企业之一,而就是这个模式被VC们接受了,并很快被推上了NASDAQ市场。一个.COM的成功上市给了众多VC们灵感,让他们发现了NASDAQ这个大买家。同时,也让众多的互联网企业的创业者发现了VC们的喜好。有人做、有人投、有人买,一个完整的商业链就此形成了。可见.COM模式的兴起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COM模式对互联网发展的贡献是开创性,是功不可抹的。
众所周知,.COM不是什么新鲜模式,多年来电台、电视台以及很多媒体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而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COM模式为什么会在互联网领域遭受失败呢?我认为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所至。记得当年的互联网市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冒出了多如牛毛的.COM,卖的产品几乎一样,商业模式区别也不大,结果一定是供过于求。其实在任何一个市场里,当采用类似模式、销售类似产品的企业急剧膨胀时,导致市场萧条是必然的。这跟当年西方发生过的羊毛过剩、牛奶过剩所产生的经济萧条是一个道理。
.COM时代虽然过去了,但.COM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去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离开了自己参与创办的公司,追问了几次原由,他非常痛苦地告诉我,公司从创办起就把大部分资金都投入技术开发,但当产品开发完成后却发现资金已所剩无几,连做市场、聘请SALES的钱都没有了。万般无奈下他离开的公司。我相信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中了.COM流毒,总以为只要把产品开发出来就可以编故事、卖概念,到投资人那儿圈钱再做市场了。所以,我写这段文字并不想对.COM做更多的品头论足,只是想说要让企业成功,就一定要根据现实的环境、遵循市场为先的基本规则。其实,当年的.COM企业,也没有违与其特殊历史背景相适应的基本商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