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中国软件企业 - 软件论道 - 姜洪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2 次) 时间:2002-01-29 23:34:45 来源:姜洪德 (江涛) 原创-IT

江涛
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培训机构阿博泰克11月底发表观点认为,“蓝领IT”奇缺是中国软件业发展的“软肋”。统计表明中国目前IT人才的缺口是42万,且供需不成比例;软件业员工的跳槽率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杭州一家公司老总对媒体说过这样一件事:只要每个月加50块钱,程序员就会跳槽。同样国内软件企业知名人士求伯君等最近也纷纷表示,中国软件企业也面临入世后的全面挑战。
软件企业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中国软件产业什么时候能够“硬”起来。人才、资金、产品技术等等,最近以来一直被当作国内软件企业的一根根“软肋”。但是经验表明,照这样清算下去,国内软件企业估计还是很难走出阴影。
(小题)印度软件业为什么?
9月份刚刚考察过印度软件企业的CCID研究部主任龚晓峰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印度的软件业属于外向型的产业,以外包服务为主。印度的软件行业协会(nasscon)统计,2000财年(财年从当年的4月1号到次年的3月底)印度整个国内软件产值是82.6亿美元,软件出口62亿美元。2001年上半财年,印度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为35.1亿美元,而2000年同期是27.7亿美元,今年增长了29.7%。
印度在1998年提出“108条计划”(“108条计划”是印度实行的一项旨在提高国内软件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基础的政策)——到2008年,软件出口将达到500亿美元,印度国内的软件服务市场目标将达到250亿美元,看来不是没有凭据的。
龚晓峰博士介绍,印度软件出口最大的市场是美国,约占总出口的62%。其次是欧洲,约占24%,日本占4%,其它的地方占10%。今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印度的出口将会受到影响,现在印度软件业人士正在想办法开拓中国和日本的市场,目前中国和印度的整个贸易额不是很大。
实际上,印度国内整个的信息化基础并不太好,全国手机用户只有400多万。2000年印度整个IT产值为122亿美元,仅占国内GDP的比重为1.68%。其中硬件的收入为29亿美元,PC总的营业额14.8亿美元,总的网络方案市场为6.82亿美元。2000年印度互联网用户200多万,ISP全国有150家。目前印度的PC年组装能力为600万台,和中国PC的年组装能力为3、4千万台相比,相差好几倍。
印度的软件企业在印度的软件出口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印度全国规模较大的软件公司有850多家,如拥有1万多名软件人才的TATA集团公司。印度的TATA、INFOSYS 公司都是万人左右的大公司,而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只有3000多人。龚晓峰认为,印度的软件业产业化程度较高,这些公司主要是以加工为主,从海外接单生产,国外专门有人在接单,国内公司照单开发程序。从单个公司出口额来算,2000年印度TATA集团出口额6.82亿美元,INFOSYS公司出口额4.11亿美元,WIPRO公司出口额3.84亿美元,三家中任何一家的出口额都可以与中国的软件总出口叫板。
(小题)定位由产业链决定
如果做一个比较,印度软件企业工程化程度和国际市场活动能力要比中国软件企业强。不仅如此,印度软件的企业规模要远远大于中国软件企业,人数和出口产值方面都比中国软件企业要大得多。同时国内的软件人才跳槽现象很严重,印度软件企业人员跳槽现象很少。
在长期的外包加工过程中,印度软件企业都很重视ISO9000、CMM认证等与企业管理和发展有关的制度。印度一家报纸报道,中国目前在美国留学人员大约为5.9万,印度约为5.7万,人数差别不大,中国留学人员所学的专业主要以经济、法律、生物、物理等社会学和部分基础理论为主,印度留学人员主要学习工程类专业和计算机技术,今天来看印度企业的产业化和工程化要比国内企业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软件规模企业不大的原因主要是什么?用友产品发展总监郑雨林认为这是自然形成的。每个国家的软件产业在全球整个软件产业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把一个国家的产业划分到产业链的上游,那么是因为这个国家掌握了整个产业的标准。象微软的Windows、SUN的JAVA等,统统控制了产业的标准。不仅软件业这样,硬件企业也是一样,IT产业之外的家电、汽车产业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所谓上游企业,主要是做产品和标准,下游企业,主要是服务。中国很多的软件公司做的不是产品,虽然也做开发,但实际上是在做服务。
郑雨林说,做服务不见得不好,最大的优点是接近客户,有客户资源。中国软件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服从产业的格局。这样向外延伸,到了一定程度,还是有机会的,如果非要跟规则来抗衡,必定是失败。LINUX就是一个机会,它的产业标准的是开放的特殊模式,但是中国软件企业若想通过Linux一下子进入上游,来制定整个软件产业的规则和标准,现在还不是机会。
(小题)“挖井”没有水怎么办?
中国软件业人才定位不准确,给人感受很深。做程序员的做了两年时间,就想做项目经理、CEO、甚至开一家公司,这已经是中国软件业的一种整体现象。
龚晓峰博士打了个比喻,就象“挖井”,国内的软件人才很多人“挖井”还没见水就另外找个地方再挖,个别人挖到一些很混沌的水,达不到饮用标准,再换个地方挖,浪费了资金、时间和程序员的青春,企业也永远做不大。
前不久去过硅谷的郑雨林介绍,硅谷主要有两种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各占40%。印度人在硅谷是很成功的,和中国人相比较一点也不差,而且在做市场等方面还要强一些。往往找一个程序员或一个设计师,同样的职位印度人要比中国人强。郑雨林解释,其实大家智力都是一样的,文化价值的不同和产业的不成熟造成了这样的差异。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大公司地不断出现,这个问题将会得到好转。国内的一些大的软件公司,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比如用友,一些外面已经获得成功的人投奔过来,在用友也能找到合适的位子。
软件企业分工的概念很明确,要求软件人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国内软件业实际上既缺乏软件企业领军人物,也缺乏“蓝领工人”这样的软件基本人才。龚晓峰博士介绍,在印度的程序员都能踏踏实时地工作,受外界干扰很小。印度的程序员在收入方面不是很高,大约一般收入相当于3000-4000元人民币,项目经理为4000-5000元人民币。同时印度的软件等级制度很严,不允许程序员有一些非份之想。印度软件业不因为做软件加工就只需要初级人才,实际上人才的分工是很明显的。比如在国外接单的市场人员,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有过留学的经验,经过长期的训练,对市场比较有感觉,对西方的管理有很深的理解,加上在外地留学时间长,人际关系和环境熟悉,接单就较容易。接单后,把需求发到国内,国内程序员把这些需求做成表格,经过和在国外的市场人员几个回合的交流,确认以后国内程序员就可以把它们写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分享的概念,真正的思想来自海外人员,这些海外人员就是整个企业的或者项目的灵魂。
(小题)中国软件企业的药方
软件服务领域的市场拼夺,将主要依靠产品、人才、资金等来进行,软件企业将会把重点放在哪一方面?
目前国内缺少资金的软件企业很多,规模也小,越是小规模的企业获得投资更难。印度软件企业在资金方面解决有很多种途径,风险投资要比中国开展得好。印度的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在美国上市获得资金,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和印度的软件企业有较多的合作,并可提供资金支持。另外,象印度的TATA集团这样企业,本身规模大,实力雄厚,资金也很丰富。目前国内的资金渠道还不通畅,主板不够条件、二板还没开始推出,银行资金担保制度都还没实行起来,现在软件企业都在寻求海外上市,这对国内软件业的发展不是很有利,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希望二板能尽快推出。
实际上,国内软件企业不仅仅缺资金,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包括企业的浮躁心理,直接导致软件企业不能解决好的市场定位。
由浮躁,到急躁,再到烦躁,龚晓峰博士说,“三躁”可以说是国内软件企业的通病。另外国内的软件企业缺乏领军人物来做管理。软件企业不能仅凭一些资金就可以领先,软件企业本身是一个企业,懂得办企业是最基本的,与企业制度等方面有关的东西才是主要的,国内软件企业管理者不懂得适合软件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这是软件企业发展不起来的很关键问题。
用友产品发展总监郑雨林认为,软件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很强,但软件企业首先是人才密集型企业。一个软件企业只要两、三个人就能运作了,不象其它产业对资金的依赖性是第一位的。今天来看,一个软件企业两三个人、几万块钱,仍充满机会。软件企业主要靠的是人力、知识,其次才是资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软件企业的孵化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国内软件企业其码要做到三方面结合:首先企业的兴趣是什么?第二点,软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看适合自己做的是哪些领域?企业在这几个方面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第三,有没有成长的空间。根据以上三点,来决定一个软件企业的定位,决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