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的《京萃周刊》停刊了! - 我的推荐 - 陶然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19 次) 时间:2002-01-29 17:29:32 来源:陶然 (taoran) 转载

最近京城报摊上看不见了《京萃周刊》的身影,向圈里人一打听,停刊了!!刚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挺惋惜,毕竟是一份口碑很好的报纸。过后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活该!!她命中注定要死掉,从她出生的那一天。

《京萃周刊》创刊大概2年多了吧,具体我记不清了。但从创刊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份有品位的报纸,在白领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打工族中很受欢迎,就是有点太附庸风雅,所以接受面比较窄,发行量一直上不去。明面上她是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是其子报《青年时讯》的一份副刊,可实际上她是有外资的注入的合资经营的报纸。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青年报和某香港集团。这家香港集团的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双方好像签订了10年以上的合同期,这次《京萃周刊》停刊,合同提前终止。

说是合资,其实还不如说是独资,因为中国青年报实际上不出任何资金,所出的全部资本,就是紧俏的、其子报《青年时讯》的刊号。香港方面对于报纸的编辑、印刷、发行、广告全权负责,一切费用港方承担,港方每年向中国青年报交付管理费约150万。150万虽然不算多,可对于日子逐渐难过的中国青年报来说,这可是“纯金”的。香港方面自己租的外面的写字间作为办公地点,人员也是自己招聘的,管理人员是香港人。青年报方面与港方直接合作的是其报社下属的报刊发展中心,该中心负责中国青年报除《青年参考》外的所有各子报,如《青年时讯》、《青年体育报》等。该报刊发展中心由中国青年报的一个姓陈的副总编直接负责,与港方的各项协调工作也就自然而然的由他负责了。

为何《京萃周刊》停刊呢?最重要的一点我想是运转不灵。

运转不灵说白了就是干得不爽!!先看看中国青年报吧。作为中国的一家大报社,一张50多年的老品牌,中青报的脚步走的一天比一天艰难了。营销、管理水平低下,卡的中青报就要咽气了。一年只有2000多万的广告收入说来都叫人难以置信,还不如一些地方小报;发行依赖公费订阅,请上级主管部门多多照顾,还是发行的主要“营销手段”。如果这样下去,中青报将死。

再看看中青报的报刊发展中心。最初设立这个中心本意是好的,设想走市场路线,整合资源,滚动发展。但事与愿违,中心自设立以来就是扶不起来的太子,光知道喝青年报的奶,可就是不见胖。青年报社每年向报刊发展中心投入500多万,3年相继投入1500多万,大多打了水漂。该中心管辖的几份子报均没什么作为。“新闻就是那么多”的《青年时讯》,白白花了几百万在街头巷尾做广告,发行量就是上不去,也就2万份,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送的。该报我想属另类,总想着出奇制胜,却往往弄巧成拙,前阵子还被中宣部点名批评“内容低级庸俗”。“看球看报同样重要”的《青年体育》实干精神强于《青年时讯》,但也未免有点傻乎乎,就像该报主编毕熙东老师一样。现在报摊上边的《青年体育》也穿了一身国安绿,用《北京足球》做大旗,名记董路做先锋,想投机取巧,杀出重围,真是有点不伦不类。想必邀请董路加盟也是花了大把银子的,如果董路走了,还有谁来当先锋,不会是严世铎吧?不知毕老师平时工作是不是也像在电视上评球时那么肉。中青报主管报刊发展中心的陈副总编是个相当聪明的人,写的一手好字。但此人可以说是个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小人,对工作非常的不负责任,就知道掏报社的衣兜儿,卡香港方面的脖子,充填自己的腰包。《京萃周刊》的停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港方感觉实在无法与其沟通、合作下去了。报刊发展中心近几年每年都亏损,去年亏损了180万,相信今年还要多。因为《京萃周刊》的150万没有了。

从创刊来,港方在《京萃周刊》大概共投入了3000万,可以说是颗粒无收。《京萃周刊》的停刊当然也有定位问题,比如过于附庸风雅等等。但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才是关键,虽然你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是人家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死活,还一个劲的吸你的血,啃你的肉,就算再胖也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