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冰震荡 - 他山之石 - 白石洲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70 次) 时间:2002-01-29 17:19:57 来源:白石洲 (白石洲) 转载

王雪冰震荡
□胡舒立

——————————————————————————–

中国银行业的问题显然不在于银行家多寡好差,而在于充分竞争环境能否形成
——————————————————————————–

—-新年过后十天便传来震撼性消息: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被免职!
—-消息不胫而走,传播速度极快。及至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决定免除王氏职务,其原因在于他需要对当年在中国银行任内某些境内外分行的问题信贷负责,有关部门将对其“继续审查”。随后又有《亚洲华尔街日报》的头条消息称,美国财政部旗下的货币监理局(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正在对中银纽约及洛杉矶分行的活动进行调查。从13日到15日,境外关注中国的主要媒体无一不刊载了有关消息,一些国内官方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中国金融界对业内重要人物“出事”并不陌生。在过去的近10年中,我们听说的此类涉及违规违法事件不下千百起,所涉金额以百亿计,被撤换的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长就达数百人;甚至在戴相龙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次日,国家审计局还公布了对中国银行2000年经营活动的审计结果,发现大案要案线索22起,涉案金额27亿人民币,涉案人员35人。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现在还无法确切地知道,在2000年2月离开中行行长职位的王雪冰究竟在该行何种问题上负有什么样的责任。然而,此次“王雪冰事件”在业界引起的巨大震荡,是过去和现在任何同一性质的事件——包括1999年光大总裁、前央行副行长朱小华去职事件——都难以比拟的。
—-原因很多,因为真相没有完全曝光,全面剖析尚有困难。不过,有一组基本事实非常清楚:王雪冰是中国最年轻的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行长,出任中行行长时年仅42岁(1994年);王雪冰曾经担任行长的中国银行是中国最老牌的商业银行,从其前身1905年清王朝的户部银行算起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建国后一直是国家专业外汇银行,在国际上有很高信誉;王雪冰对国际银行业务的精通曾经深受国际同行瞩目,就专业水准而言,可谓中国最出色的高级银行家之一;再有,以往还没有哪一个职位如此之高的在职国有商业银行行长以这样的方式被免职审查。
—-除了位置重要,王雪冰“出事”的时机也增加了这一事件的冲击力。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年。五年后,中国银行业即将敞开大门,允许外国银行长驱直入。
—-王雪冰的个人命运,以及此一事件的内幕,可能在相当时期内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而“王雪冰震荡”既已经发生,当前就有必要将这种震荡引向制度层面的反思。如此高层人物的落马事件,为什么给人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深层次震动?如果王雪冰事件不是个偶然故事,应当带来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最重要的反思,指向金融业的改革路径。中国银行业虽然自1994年金融改革后便将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开,但整体改革滞后应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推迟开放以培养维护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是“多做少说”的基本方针;及至WTO承诺的开放近在眼前,用好人、用能人看管国有银行与“外国狼”抗争,又成了看似最可行的战略选择。然而,事实已经使这种想法频频碰壁。中国银行业的问题显然不在于银行家多寡好差,而在于充分竞争环境能否形成。只有竞争的市场,才能形成有效率的内部与外部监管机制,孕育出优质的商业银行和银行家,而继续维护国有垄断的局面只会使现有银行改革走进死胡同,银行家连独善其身也很难实现。
—-已有的教训相当沉痛,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加快开放促进改革才是更顺应规律的做法。银行业开放与其守住承诺时间,不如尽可能提前;与其先对外后对内;不如同步放开或先内后外。这关乎中国金融业的命运。
—-金融界现在主要还是实行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主要人事任免由组织部门循旧例进行,激励约束机制非常薄弱,这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与国有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相比也明显落后。因此,当前所进行的银行改革,必须包括突破组织部门管理“金融干部”传统模式,在市场上选拔人才,以市场方式对待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会是将来的一篇大文章。
—-中国的金融业近年来太多曲折事端,位高权重者就有两年前的朱小华沉没和今天的王雪冰去职;在各级银行分行长、支行长以及金融机构总经理中,过失或犯罪落马者更是无以数计。回过头看,事实让人心头沉重。前车之辙如此清晰,从反面印证了未来所能选择的路向只能是不再踌躇,加速改革。■

Copyright 1999. Homeway Co. Ltd, Beiji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杂志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