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专栏:中国软件面对微软徒唤奈何 - 自以为是 - 杜红超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4 次) 时间:2002-01-29 16:59:34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2002年1月10日,中国微软一天开了两个新闻发布会,风声不大的宣布了两件事情。
一件事情已经公布在微软的网页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推出“国家职业资格信息技术双认证考试”,劳动部一位副部长和微软中国公司的总裁分别从中国人力资源培养适应国际趋势和软件产业人才如何才能快速培养的的角度阐述此举对于WTO时代的中国具有的深远意义。据说,这套“双认证考试”针对过去IT培训的不足进行全新的设计,其中一个“全新设计”是微软公司出版社专门为此项目编写了培训教材。
另外一件事情以“豆腐块”的形式见诸于报端,新华书店总店和辽宁出版集团联合与微软推出一套叫做“课外电脑”的准教材,这套丛书辽宁出版集团旗下辽宁人民出版社特邀美国微软公司专门为中国中小学生编写的。 八册的“课外电脑”丛书分别针对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国新闻社的报道说,中方有关人士认为“此次合作,使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与世界先进科技文化接轨,让中小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感悟先进科技理念,从而接受高层次素质培养。”
小学、初中、高中、在业人士,这个全面铺开的宏伟计划似乎只差大学在校学生人群没有覆盖到了,不用替微软担心,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网页上显示,微软曾经专门邀请了众多知名院校的知名教授到美国微软公司去“参考”Windows 源码,以便他们可以编出高校使用的Windows教材。事实上,即便没有这套教材,中国的在校大学生也都通过参加微软的各种认证考试或者学习微软的编程语言的方式,主动、自费接受微软的培训了。
微软在中国的IT教育产业上如此卖力所为何来,微软在台面上冠冕堂皇的解释仅仅是一方面,微软暗自盘算的,一定是用现在所具备的实力,购买他在中国的未来。放在过去一些年代,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微软此举,是在IT领域实施“和平演变”,即便抛开政治因素不考虑,从同业竞争的角度考虑,也不失为“釜底抽薪”的妙计:微软对中国的未来一代,从小学到就业长达十余年的过程中,进行了关于IT的一系列“洗礼”,十几年后,提起软件,人们首先会想起微软的产品,无论是忠诚度还是知名度上,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竞争产品恐怕无法再望微软项背。
这些道理,在新华书店总店、劳动部以及知名的教授们与微软合作的时候不会不明白,奈何“市场决定一切”,微软的书有市场,新华书店自然就要让微软来编制“课外电脑”丛书,一定比别的什么人编得更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权威专业;人们以会不会windows操作、会不会用office系列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现代人才的电脑基本技能,劳动部自然要让微软写教材甚至制定考试方案、编写考试软件,也一定会比别的什么人更加贴近实际、靠近需要、公正公平;大学生们抱怨教材老化、学校不管就业,IT实用人才需求紧张,培养人才的高校希望能够得到微软的真传,以便编出更适合学生的windows教程,也符合高校之间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早出人才的要求……
好在微软开发的仅仅是windows,仅仅是office,仅仅是编程语言,仅仅是项目管理软件,仅仅是网页制作软件,所以微软的负责编写的书、负责的培训和考试涉及的也就是那么一些,尽管这一些已经比较关键了。
微软的财务软件、家庭教育软件、百科全书软件等诸多系列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我们的开发同样软件的企业还可以继续“企业”下去,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十鸟在林莫若一鸟在手”也没有什么错。
在“包容多元价值观”的旗帜下,每个做法都有可以理解的地方,然而如果这样下去,中国IT的未来一代无疑是“微软牌”的,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中国IT的未来不能“出卖”给微软,但是无论激动、担忧也好,郁闷、愤懑也罢,事情就是这样在一天一天发展下去,还会有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学校带上微软战略的色彩,你又徒唤奈何!
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微软高层人士不久前评价说,中国软件业缺的不是企业家,而是战略家。这句话不同人的解读方法不同,但现在看来,也许可以这样解读:中国软件业的经营方法太多雕虫小技,缺少运筹帷幄;中国软件业的产业理念趋向急功近利,缺少高瞻远瞩;中国软件业的人才更会游击战术,不善攻城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