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4 次) 时间:2002-01-24 10:36:41 来源:小刀马 (小刀马) 原创-IT
百姓之忧
文 小刀马
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在中德财长在沪会谈后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有关中国去年职工加薪及年终增发奖金的提问时表示,希望中国职工“大胆地花钱”,不要有后顾之忧。他还表示,之所以在去年给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两次加薪,而且年终又首次增发了相当于一个月工资额的奖金,并要求一定要在年内发到职工手中,正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手里有钱不敢花。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工的工资还会不断地增加,所以要大胆地花钱,大胆地到市场上去买你想买的东西,不要有后顾之忧。他并风趣地强调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看到这个消息,心中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感触。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要持续发展,加大内需,刺激消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望着银行内老百姓存款直线上升,无论是商家还是政府都希望老百姓能够加大消费力度,不要总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为此国家银行利率也经过了数次下调,但是好象并没有阻止老百姓存钱的欲望。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明显加快,去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去年全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了9458亿元,同比多增加4481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增加4144亿元,同比多增478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增加5313亿元,同比多增4003亿元。在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了56.1%,同比上升29.8个百分点,储蓄存款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资料还显示,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815.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全年累计增加82.4亿美元,其中定期外汇储蓄存款余额739.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2.6亿美元。去年年末,定期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的90.6%。
投资,理财,曾经成为社会上一个叫嚣最响的名词,但是面对股市的一蹶不振,庄家恶劣行经不断,各种做假行为充斥这个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老百姓开始对股市投资产生怀疑。自己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血汗钱在投资中却化为乌有,这种心态或者是这种后果试想还有几人能全身而退?也许有人质疑股市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同在的市场,只要合理投资还是可以规避风险的。而实际情况呢?造假公司层出不穷,即使是证监会出台的基金组织依然被银广厦深度套牢,号称职业投资人的基金经理人都不能识别出庐山真面目,普通老百姓又哪来的火眼金睛?
老百姓并不是守财奴,他们的观念也不是冥顽不化的,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报守残缺。事实是多数的中国职工还没有到了那种可以随心所欲地花钱的地步,虽然工资得到了提升,但是市场价格,商品价格,住房价格,哪一样不让老百姓牵肠挂肚?一个孩子从入托一直到供其上大学,没有十几万甚至更多又怎能满足?老百姓不存钱行吗?即使你让他放开手大着胆子花,他敢吗?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是发展的必然,商品房最终将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是价格居高不下,工薪阶层又有几人敢问津?如果家中有一个正在求学的孩子谁还敢把钱全部投入到商品房中?辛劳一世,数十年的积蓄或许才仅仅能够买得起一套房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消费可言?
中国职工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所以才不敢大胆的花钱,或者说本身的收入还不支持他们大胆地花钱。虽然工资得到了些须提升,但是更多的是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的收入还是杯水车薪。笔者的兄嫂二人都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二人一个月的总收入不足1300元,还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眼看着孩子就要小学毕业升初中,而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望子成龙的心态是人之常情,因此他们希望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能到比较好的中学就读。由于目前的中学还是地区制,因此如果要跨区上学,就要交纳一定的赞助费。一个学期从数百到几千不等,再加上学费书本费等等开销,那点薪水还能剩下几许?再除去日常开销,还有多少可以用在大胆消费上?而这在兄嫂所在的这个号称全国十大重型国有企业中并不是个别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举国上下又有多少呢?
商品房、汽车、入世,谁不想自己能住上好房子?谁不想能扯开胆子地消费?但是真正有实力的普通工薪基层又有几人有这种实力?笔者所在的单位效益在当地属于比较不错的行业,但是真正有实力放开胆子消费的还是寥寥无几。笔者的一个同事,孩子也是在上小学,不过是在市内的一所封闭私立学校,一年的费用是6000元,还必须一次交清6万元押金。再加上购房,虽然这还是单位的带有一定性质的福利房,即使这样所有的积蓄转瞬间也被扫荡一空。如果是商品房,连想都不敢想。
项部长的一席话希望中国的职工大胆消费,而实际情况是中国职工胆子是有的,但是经济基础的实力积淀制约着他们不敢冒然消费。说白了,不是没有后顾之忧,而是后顾之忧太大才不敢到市场上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百姓之忧,其实是生计之忧,好日子谁都想过,但是经济实力的羞涩还不得不使他们紧缩银根。回首已经逝去的一年,GDP增长值逐季下滑,国内市场也仅仅是房地产还保持着一定的消费上升热点,其余内需的拉动并不卓有成效,这并不是老百姓不舍得花钱,而是实力不济,贫富失调,压力长存,后顾之忧久久不能稀释的一个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