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创投苦笑在中国 - 小导制造 - 导龄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2 次) 时间:2002-01-22 14:36:27 来源:导龄 (小导) 原创-IT

2001创投苦笑在中国
□本刊记者 李导龄
2001年,对资本市场而言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纳斯达克狂跌,“9·11”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不利影响……互联网神话破灭后,在寒冬里回望曾活跃在中国各行业的创业投资家们的2001年,似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所有人都不再重提互联网神话,当媒体不再追捧曾经风光的创业投资者时,我很感动,在这样的时候,还有近250人参加本次创业投资年度论坛,这更增添了我对中国创业投资事业发展的信心”,Zero2ipo清科公司总裁倪正东如此向记者阐述。
年会当天,中国创业投资界的大腕差不多都到场了。见面第一句话: “今年还好吗?”同行或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让人感觉这个严冬还不算太冷。
关于VC退出的讨论、出口的问题、相互间的合作,以及国内与国外资本的合作成为讨论的焦点话题。年会中一些精彩论断让人相信: 也许创投离春暖花开不远了。

面临中国市场挑战
IDG开展“延安整风”
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在这个行业呆着,还得活下去,下一步的路如何走?” 他的开篇以“风潇潇兮易水寒”起调,悲壮而充满斗志。
到底投哪个市场?2001年IT市场的投资业绩不太好。IDG最新的报道,IT行业在过去的30年中,每年的年均成长率是15%,2001年掉到7%。2002年会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出现曙光?我预测到2002年的第三个季度,IT业整体水平又能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9·11”事件使IT的生产及客户的购买行为发生了一个改变,之前大家还是想买什么样的设备,之后呢,尤其在美国,更多的人要采购的是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识别技术。不久前我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康柏展示会,会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跟安全、保险有关的技术,这就是我们所服务的市场。
风险投资有三个要素: 第一有很大拓展性的市场: 第二是产品: 第三是管理团队。从这个展会可见投资的主要市场发展的方向。
美国风险投资现状是:第一,跟2000年和1999年回报率比,呈现一片悲惨景象,纳斯达克市场看上去像不存在似的。第二,第三季度VC的投资数量和额度继续在减,融资的情况也如此。
凡事总有两面性,有利因素一是IT产品的价格便宜: 二是做VC的人更团结,现在很少是VC去投一个项目,更多VC把各自有利的、专长带到同一个投资的公司。
IDG在2000年9月正式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合伙人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相比境外环境,国内的情况就比较复杂,IDG中国面临几大挑战:
第一,存在中西文化的对接问题,在资本市场上也一样。
第二,多种资本的来源,也带来各个资本原来股东的不同要求: 有的想要长线,有的想马上要钱,如何做对接?
第三,退出机制不完善。而只进不出,风险投资也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关于外资介入风险投资的管理条例,我认为,条例只解决了资金如何进入的问题,没有解决退出问题。
在国内对回报率的期待值不能像国外那么高,这主要跟退出机制有关。在国内上市,外国资本有法人股就退不出来。在国外退出也比较难,并购退出成为一个主要的方式。但在国内做并购退出并不是那么容易,多数来自体制、个人观念上的阻力,也有国内控制和防范挑战的阻力。
第四是人才问题。我认为VC人才应该是多层次、多文化的,应具有多能性。
2001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最艰难的一年,既然没那么多事情做,我们可以练练内功,总结一下经验,我们的风险投资家也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我们称之为“延安整风”。
IDG有近90个项目,但只有16个退出。这次低潮给IDG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利用这段时间把团队进行整合。还有好消息是: 2001年IDG召开亚太IDG的经理会议公布,2001年IDG在美国销售额负增长,在欧洲基本持平,只有在亚洲,特别在中国,主营业务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长趋势,所以还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
市场的变化是经常性、规律性的,美国的技术市场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调查发现一个现象: 风险投资和高科技的发展大概有一个15年的周期。而每个周期之后,股市都会留下一批伟大的公司,都是风险投资公司扶植起来的。1972年那次,出现Digital、王安公司、Date Control这样的公司: 1987年留下了微软、Intel: 这次会留下什么呢?

风险投资模式之争:走商业化之路
广东省粤科风险投资集团董事长何国杰:“没想透用什么盈利模式,什么样的操控办法,用什么人才去管这个项目的话,你最好不要沾手。”
2001年做风险投资是相当难的一年,为什么?第一,所有投资者都拿着钱,不舍得投: 第二,在经过1999年到现在风险投资热潮后,大家回到冷静,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没有任何的松动,使得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都在比怎么去熬日子,怎么把项目坚持下去。
那么,在经济的大气候跟资本市场低潮下,怎么比别人活得更好?
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二要有理性的投资理念: 三,投项目要看真实价值,要学会忍耐,才能把项目再融资、扩资,再卖出去,或者再进行整合: 四,在人才组合方面要吸收更多的不同的人才。团队里有学专业技术的,有学企业管理的,还有财务金融的,才能不断给创业企业或风险投资企业去做一些增值服务。
另外,就风险投资的资本是政府出资还是民营出资这一点,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是在吃螃蟹这个阶段,必须要使民间的资本看到中国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有一种盈利模式。在中国,风险投资以政府的引导资金为主,但每一个风险投资机构必须用市场化去运作。要做好风险投资,在这个特殊阶段还是要练内功。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军:泡沫本身不是坏事,很多投资机会就在于我们说的泡沫当中。要分析,哪些会成为实体的泡沫,哪些是会破碎的泡沫。
由于全球经济都不景气,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会考虑公司的生存能力。最近我跑了很多地方,把公司做了一些总结,把他们分成了前瞻型的北京模式(见下图)、改良型的上海模式和市场机会型的深圳模式。同时我又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成是技术型、市场型和混合型。我发现,整个趋势已经从看好前瞻型的技术型的投资转向比较现实、能够赚钱的市场模式,比较看重公司的盈利模式和生存能力。
我们这个时代有两个特征,一是新,一是快。新产品,新技术,出现得非常多,而且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所以会有很多泡沫,互联网是个泡沫,宽带是个泡沫,媒体是个泡沫……我认为,泡沫本身不是坏事,当经济发展很快的时候才会产生泡沫。
所以我认为,第一,泡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产物: 第二,往往泡沫代表一个市场和一个时代最前端,很多投资机会实际上都在这个泡沫当中。泡沫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会破碎的,一类是会固化的。如何判断,关键在于,第一,是不是真正能代表市场的需求: 第二,有没有确实可行的盈利模式。
深圳创投&深圳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创业投资首先是一个商业活动,不是科技投资活动,也不是证券投资活动。企业不考虑盈利,不考虑赚钱,不考虑生存,不考虑发展,那你搞它干什么呢?
我完全同意赵军的观点,我们国家的创业投资发展到今天还刚刚起步,我觉得大有希望,不要悲观。当务之急是自己如何坚持一下,首先自己生存下来,别当先驱什么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你自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少去搞花架子。
现在我们增资控股到16个亿,通过境内、境外以及合资式的创业投资公司,我们所管理的资金是30个亿。我们现在66个项目,全部或部分退出了14个项目,退出的原投资资金将近1个亿,退出的原有投资额的平均增值率在50%以上。两年零4个月的税后利润是2.1个亿。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体会是:
第一,我们要商业化运作,市场化运作,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经济效益第一,给股东的回报第一。
第二,把握好出口导向,无论是投资初期还是中期、后期,一定要事先想好出口。比如说境外上市、协议转让、回购,或者卖给上市公司、境外大的企业集团。你怎么样能够卖出去,我认为你就应该怎么去投。
第三,一定要向基金管理方向转变。从2001年开始,成立了管理公司,委托管理公司去投资。
2001年我们在高交会和日本签了协议,日本一个基金50亿日元委托我们管理: 和美国签了一个协议,双方各筹集1亿美元: 和新加坡已经成立了一个管理公司,5000万美金。我们在全国成立了5个管理公司。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专业化、区域化、国际化,广泛地和境内外创投机构合作。

国外VC和国内VC:
牵手同行还是形同陌路
国内VC们讲述着自己曾经历的与境外资本牵手的尝试,故事不同但殊途同归。虽然面临国内外不同机制的束缚,但走出去引进来,合作是不变的信条。
宏基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陈友忠: 我想这是中国特色风险投资的一个特殊现象。目前,在中国营运的风险投资分成两个集团,一个外资的一个本土的,目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因为外汇管制,在香港、在台湾、在美国是投当地的公司,用当地的币值,寻求在当地退出。因此不是说不愿意合作,因为完全没有可能合作。
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汪潮涌: 我们的做法就是利用投资银行的业务,为风险投资寻找项目,开拓项目来源,降低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最后投资银行的功能也是为投资以后项目管理、项目退出进行服务。这事实上也就是构造产业链。美林、高盛、摩根他们在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时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有风险投资部,有投资银行部,有产业投资基金管理部,这样大家互相提供增值服务。
中外的基金管理公司,共同投资一个项目,像信中利和Intel、高盛共同投资的一个项目也是成功案例。因为退出的考虑,大家很少愿意把公司变成一个中外合资企业。要么就是纯内资企业,将来在国内上市: 要么就是一个纯离岸企业,红筹股的方式、离岸公司的方式在香港上市,或是在纳斯达克上市,全部流通。
另外,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想提高自己的水平,想和世界级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起做投资的话,在沟通技巧、决策程序、股值认同方式上确实要跟国际靠拢,否则的话,这种共同投资的机会不会太多。
何国杰:国家科技部、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工商总局出了一个外商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的暂行规定,作为境外的主发起人,要求很高。第一,主营业务是做创业投资: 第二,在这一年度的前3年所拥有的创投资本在1亿美元以上: 第三,所投资的项目要超过3000万美元: 第四,首次到中国合办风险投资机构,必须出资不少于3000万美元。所以境外的机构要拿那么多钱来考察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2001年在香港召开了一个生物医药跟创业投资论坛。论坛上,我们提出一种模式: 做一种比较松散的组合,境外有一个资金,境内有一个资金,先从投资具体的项目做起,大家可以物色五六个、十个八个这样投资的企业,可以交给其中一家基金公司进行管理。当个案多起来后,再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证监会规定,要是境外的资本为主,可以在股份制改造后,把这个企业拿到境外去上市——在改制之前,大陆的风险投资公司就可以退出: 要是以大陆上市为主的话,境外可适度退出。
上海联创冯涛: 我们与境外资本做过合作,结果有两种情况: 一是我们做了前面一轮,他们做了后面一轮。比如我们在证券资金方面,用人民币投了一轮,然后高盛进来用美金投了一轮。类似情况跟美林、摩根斯坦利也都做过。情况二是共同投资,我们是用管理美金的方式来管理资金。Zero2ipo中国创业投资
2001年度研究报告摘要
据Zero2ipo清科公司统计,不包括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2001年中国共有约175家中资和外资创业投资公司。 本次调查覆盖了规模较大的125家创业投资公司(本土92家,外资33家),基金规模达840亿美元,其中承诺投资于中国的资金总量约为115亿美元,本土资金规模为约35亿美元。
2001年共有5.18亿美元(小于5.67亿美元=28.36亿美元投资总量/5年)投入216家创业公司(少于256家=1281家投资总个数/5年),单位投资额度约240万美元(高于220万美元)。从中可以看出,2001年中国的创投,与全球创投一样,投资总量和个数都有下降,但单项投资的额度却有提高的趋势,投资种子期和早期的案例有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一笔投资来自汉鼎亚太公司(7000万美金,投资与上海半导体项目),深圳创新投资总量(5.37亿人民币)紧随汉鼎亚太之后,共投资了36家公司。
2001年最成功的上市退出之一: 2001年2月15日,IDG投资的金蝶软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份代号: 金蝶国际(8133), 成为第一个踏入国际资本市场国内独立软件厂商。
2001年最成功的并购退出之一 : 2001年5月10日 ,北京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一项重要战略性投资,与英斯克技术公司(Intrinsic Technology)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根据合同,亚信及其投资伙伴富达风险投资公司(Fidelity Ventures)将共同向英斯克技术公司投资820万美元,以获得该公司相应数量的股份,并享有优先权,可以在今后两年中注入更多资金将所占股份提升到51%。
2001年,IT领域为投资最热点,其次为服务业,其他热点依次为医疗、通讯、环保。在获得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中,IT公司仍然独占鳌头,医疗、通讯随后。生物技术在投资个数名列第四,但在获得资本却名列第七。在IT领域中,半导体占据IT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随后为宽带、网络安全,软件。 而在投资个数的排名中, 软件行业则表现最佳, 其次为电子信息、网络安全、半导体和宽带。在医疗行业中,医药行业最受投资者青睐。服务业的单位投资额度较大,虽然投资个数不多,投资者主要为外资投资者。通讯行业的投资较为分散。
2001年度本土创投的数量是外资创投的2.79倍,但资本规模却仅为外资的3%,但2001年度的投资总量略大于外资创投,投资个数约为外资的4倍。数据说明2001年本土创投比外资创投较为活跃,但受资本规模的限制,单位投资额并不大,本土创投平均投资额度为150万美元(较往年有上升),而外资创投为570万美元(较往年有所上升)。外资创投因受国际资本市场萧条和网络泡沫破灭的影响,一些公司在进行内部投资组合和资源的调整, 放缓了投资步伐,有些著名投资公司甚者停止了投资。
2001年度,中国大陆本土创投的成长非常迅速,共有133家(本次调查覆盖了主要的92家,其他各家因规模较小,故在此处计算的资本总量,2001投资的金额和数量及历史的投资金额和数量均采用了92家的总和数据),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上海在资本总量上名列榜首,其次为广东和北京。创投数目上,广东名列第一,其次为北京和上海,上海创投的单个资本实力较为雄厚。广东创投主要来自深圳,深圳创投公司的数量占广东的79%,而资本规模上也占75.56%。 在2001年度的投资总量的分布中,广东、北京分别名列第一、二位,而山东则异军突起,名列第三。在投资个数的分布上,北京则超过广东,成为第一,广东名列第二,山东依旧表现突出,名列第三。(当然,如果加上外资,上海超出山东)。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本土创投,在公司成立之后没有投资。大多数本土创投因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大大影响了投资的循环。我们还发现,本土创投和外资创投之间的合作还很少,相反本土和本土、外资和外资创投之间的投资合作却较多。但愿以后本土创投与外资创投之间有更多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创投事业的发展。
在本年度综合排名中前10强有5家本土创投,而历史综合排名中前10名只有1家本土创投。总体来说本土创投2001年比外资创投活跃。但很多著名投资公司在投资策略、投资管理、退出以及融资上都在积极准备。估计2002年中国创投也将会有更好的表现。明年的业绩和排名,将会有很多的变化,估计有不少今年投资较少的公司,明年将会有更加积极的表现。

文章评论:2001创投苦笑在中国 - 找茬杂侃 - 2002-01-24 00:47:37

VC是10年来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中国如欲发展信息化亦需要建立鼓励/发展风险投资的机制。 中国需要理智的VC、适应中国国情的VC。把美国VC的体制搬到中国来固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