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致校友杨澜的公开信 - 中国企业诚信专题 - 吕伟钢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0 次) 时间:2002-01-21 06:46:29 来源:吕伟钢 (信明源) 转载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致校友杨澜的公开信

拥有1000多名会员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20日发出致校友杨澜的公开信﹐信中呼吁杨澜就媒体质疑给予合理解释﹐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推卸责任﹐信中指出﹐杨澜也没有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校董的一个成员。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与中国驻美使馆联系密切﹐是纽约地区最大的中国大陆学生学者联谊会。公开信中罗列的许多活动表明﹐该会不大可能是杨澜此前所称的“反动势力”质疑者。

该信全文如下﹕

杨澜同学:

当你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后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时候,哥大的中国同学和校友都为你感到骄傲,因为这不仅是哥大的荣誉,也是我们这些正在或曾经在哥大读书和从事研究的中国学生学者们的光荣。
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的媒体有很多关于你的报导和讨论。我们十分关注整个事件的进展,希望能够听到合理的解释,还事实以真相。但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了。对于造谣中伤,最好的响应就是让事实说话,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推卸责任。

1月10日在《南方周末》专访中,你就巴林顿(Barrington)的学位问题回答时,认为把一个不被美国和中国教育机构认可的学位写到简历中是没有错误的,并为这种学位辩护,这种态度令我们深感遗憾。

近百年来,许许多多的中国学生来到海外求学,不论是依靠奖学金,还是勤工俭学,绝大多数人都勤奋苦读。想必你不会忘记在哥大学习的日子,在夜晚的哥大校园,多少个实验室,图书馆,通宵教室里不眠的灯光下都有着中国学子的身影。毕业典礼上的笑容和喜悦的背后是多年在异乡的奋斗和耕耘。如果在类似巴林顿这种纯粹以商业牟利为目的公司所得到的、不被正式认可的学位也可以写入履历,鱼目混珠的话,那么,杨澜同学,你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位又意义何在?用巴林顿这种机构的所谓学位换取国人的信任,不仅是不公平的,更是对那些获得真正学位的广大留学生们的污辱。

你在采访中认为”法国语言与文学进修学院有点类似中国大学的留学生院,它也教授法国的语言和文学,所以说’法语系’是没错的”,我们难以相信这是你说的话。如果哥大英语培训项目每年的几千名学生都自称他们毕业于哥大英语系,不知道英语系每年毕业的几十名校友们会作何感想!

杨澜同学,在国内媒体和互联网上还广泛流传一个曾经出现在你的履历上和关于你的报道中的消息:你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校董。事实上,你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顾问团(Dean’s Advisory Board)的一个成员,这个头衔决不能称作校董(Trustee)。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董均为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并为学校提供巨额经济资助的人士。而你仅作为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顾问团的一个普通成员,就被广为流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董,这不仅有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声誉,更是对那些真正的校董们的极不尊重。

我们认为你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把责任推给媒体的说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由于距离、语言和经历等客观原因,国内的媒体记者对于国外的了解不够全面,在报道中可能会产生偏差。遗憾的是,我们不仅没有看到你的及时匡正,反而存在有意的误导。比如你在<<杨澜:魅力杨澜,美丽阳光>>现场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除了在第一句中称”国际关系学院校董”,后面的对话中全部称为”校董”或”哥大校董”,而你自始至终没有做出任何更正。

我们无意在此一一指出你的不实之处。谨希望从事新闻传媒的校友你能够秉持客观、真实的新闻原则。

身处国际大都会的纽约,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注册的唯一代表中国大陆学生学者的组织,我们时刻都在关心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并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纽约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上,曾经回响着我们抗议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的声音;曼哈顿中城华尔道夫酒店门前的马路两边,记录了我们倾盆大雨中抗议陈水扁台独行径的怒吼;肯尼迪国际机场也见证了我们欢迎江主席和朱总理来纽约访问时的喜悦。在上千名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校友中,很多人已经学成回国,在各个行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也为你事业的成功和对祖国的贡献而高兴。我们希望这次事件不要成为你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希望你能够把这一事件看成是对你的一次考验,以真诚面对公众,以诚信换诚信,在未来的人生中书写出美丽的篇章!

最后,让我们以你在《文汇报》上的一段文字来共勉:

“我看没有比信任危机更可怕的了。它是社会的毒素,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友善,更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丧失最后的团队精神。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在保持和重建信任的过程中,能不能首先要求中国的文化人保持真诚,能不能要求我们的文字保持真诚?巴金先生已经老了,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人,如果想诚实,还是做得到的。”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2002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