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8 次) 时间:2002-01-06 23:51:41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非IT
题语:大连已经是招牌了。所以,当我提笔想描述这个城市的时候,实在没必要在这个名词前找任何的形容词来修饰了。大连美誉在外,开放、清洁、文明诸如此类的称赞可以念上一打,还有足球这张足球,近来又有媒体的文章称呼:中国美女最密集的城市是大连。呵,又是一张美女名片。“我要去一趟”,实在忍受不了大连袭来的各种诱惑,元旦长假,从北京乘列车直奔大连而去,绕过了曾经盼望已久的天津。
《大连》
文=青年同志
凌晨,驶往大连的夜间列车上,车厢内升腾的空气在玻璃窗上结成了冰霜,我忧心忡忡地摸摸身上的衣服,心想“北京标准”的装束要在东北的大连遭遇寒流了。或许是这种心理因素的干扰,我的肚子也饿得呱呱叫了,下了火车,狼狈如我,饥寒交迫如我。
我改变了以往到达一个新城市的习惯方式:从车站观察开始。奔出了站口,迅速找到了一家离车站稍远一些的餐馆,吃饱。暖和一些了,但意识中那列车上料想的“寒意”却一点也未退去。所以,这一干扰也使我无心按照习惯行路:先买份地图,然后用最节约的公交路线规划旅途。一出餐馆,便打车到一位朋友的去处,据说,大连“的哥”从不再宰客,可我打车也很冤枉,从车站到去处并不遥远。不过,我在出租车上第一次发现了大连是个地形非常复杂的城市。出租车在大路小街绕上绕下几次,就到了目的地。在后来的两天里,我逐渐才真正领悟到了大连。
[大连视觉零碎] 之 [行走]
大连有点象重庆,地势高低起伏,按地理学板块构造学说猜测,这复杂的岛弧地形大抵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挤压的结果。所以,这个城市似乎没有正规的路,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不会找到大路朝天的感觉。大连有广场城市的美誉,依我看,这完全是地形构造的迫不得已,而城市建设者的巧夺天工使得这些劣势成为了优势,所以,广场其实就是岔道口汇聚的地方,而非平原地区“东西—南北”街道交汇形成广场的那种模式。假如是阴天,一个陌生的人在大连是“找不到北”的,大连是个没有方向感的城市,道路曲折而杂多,并且,任何一个路牌(街道牌)从不指明“东—西”或“南—北”走向,幸好,我去的时日正是大连的晴好天气,太阳可以是我的坐标。
我非常佩服大连的公交车,几乎在大连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公交车的身影,在当地的《新商报》上说,新年里大连又增设了不少公交线路,市民更愿意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了,以致于出租车司机都开始抱怨了。我发现,有一个7路车居然就环行在呈直角三角形、相互距离很近的三个广场之间。在我看来,类似这样的便捷的公交路线设计对市民来说近乎是宠爱了。支付车费的设计也很集约与科学,价格全部是一元,乘客的选择方式有投币、月票及记次磁卡票。
这时候,再也没人骑自行车了。自行车成了罕物,在大连我几乎没有看到有人在骑自行车。我早就听说过重庆骑车的人非常的少,重庆自行车绝迹与地形有关,大连亦如此。然,据当地的大连人介绍,大连以前的自行车也很多的,后来城市建设者控制了自行车的准入,才形成了今日的街景:由行人与汽车组成的城市交通枢纽。
没有自行车的大连,显得整洁而明快。大连的道路多是极窄的,但路面省去自行车道,倒是井井有条。我归纳了大连道路的另一特点:“街比路多”。大连的“街”相当于南方城市苏州的“巷”,有些街道或许比巷子再宽上一点,不过,它比巷子更实用的是,轿车在里面能够自如地穿梭行驶,几乎每条“街”都是单行道,这大大地避免了堵塞的可能。并且,在“街”里穿行,对陌生人还有种打游击的刺激。被标记为“路”的道一般才是真正双向的,属于城市的主干道,当然,路也有自己的精彩,漂亮之处莫过于盘旋于半山腰上的几条,可以俯视整个城市的景状。据本地人说,还有一条沿海道路非常美妙,它恰好在夹于岛山与大海之间,我时间仓促,未能亲往,实属遗憾。
这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现代化的都市里至今还保留着俄国人留下来的小火车作为交通工具,这种有轨列车在原理上跟电车无异,但行走在保留完好的铁轨上却足以给这个城市带来非凡的韵味,我特意上去尝个新鲜,登上车,便感觉象是走在朝向教堂大殿的走廊上,车顶很高,长长的半椭圆柱状车顶装饰得极为古典,一派19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的浓缩,我记不清楚脚下踩的那是不是木质的地板了,但绝对踩的是文化,我感到自己在用廉价的一元钱驾驭着一个移动的文物,身临神圣教堂走廊的袖珍版中,我不得不使自己小心翼翼的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舒爽,象狗一样虔诚地嗅着。
小心翼翼的,是我游玩这个城市的真实心境。这个城市似乎也是小心翼翼的,亲善地迎接着每个世人。那街道标牌只一人来高,抬头踮脚便能及,可不象一些城市的街道路牌让人总是需要摆个仰望的姿势,这个城市似乎告诉一个陌生的外人,“我们愿意接纳每一个你”。而在路段交汇口,那一两米宽的小街认真地划上了斑马线,在我这个异乡人看来,这近乎“苛刻”的人行道完全可以一步跨过去。
或许这就是规则城市的原则。在北京,我听说汽车在三环内是不允许鸣笛的,但事实是,喇叭不绝于耳。在大连,我很少觉察到这种喧闹。更幸运的是,我也没遇到任何堵车,上下公交车,没有争抢,车上,亦无一点拥挤的迹象,除了情人外,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身体接触一定会被认为是种异端。井然有序的交通,使我很少有机会发觉交警的存在,我甚至敢于臆断,如果城市交通规划科学,交警完全是种多余,至少也能缩编。换个角度说,一个城市交警队伍的庞大与闻名其实并非是件光彩的事情。
2002,1,6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