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故事--关于电脑的二十个故事之二 - 夕拾 - 王峻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49 次) 时间:2002-01-05 00:08:31 来源:王峻涛 (wjt) 原创-IT

福州晚报 (发表于:1996-8-1)

(为纪念PC诞生20周年而作)

我上大学那一年是1978年。当时在美国,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已经初具规模,美国加州沿5号高速公路兴起的硅谷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从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这个开发出第一个CPU的公司和电脑史上许多显赫一时的公司一样早已被别人吞并)跑出来的一个年轻人创办的INTEL公司,也已经开发出微电脑历史上的第一个CPU杰作8080。但是在刚刚结束动乱的中国,很少有人知道电脑是什么样子。记得那时我最怕别人问我这个当时不满16岁的大学生念的是什么专业。因为,我一回答“计算机软件”,十有八九别人会问上半天“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软件”之类。

当时,在我的母校哈工大,有全国最好的小型计算机。所谓“小型”,是相对那时要占地百余平方米的大型机说的,主机体积仍然有二台现在的三匹立柜式空调那么大,还要配上一个人高的磁带机、四个小伙子才抬得动的电传打字机和纸带机才能工作。

第一次到机房上机,郭教授拉来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对我们介绍说:“这是王老师。这里的电脑有什么问题找他。”后来我们了解到,王老师原来是学校工厂的一个电工,技校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了计算机,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那时没有什么电脑培训班可以上,他完全凭自学和钻研,无师自通,有一手维修这台小型机的绝活。那时这一手可真的很重要,因为当时的小型机电路非常复杂,又不可靠,每天都要维修几次。郭教授为此特地把他调到机房,使他从“王师傅”晋升为“王老师”,而且是整个大学里唯一一个技校学历的老师。从此,我就和王老师成了好朋友,下了课我就去机房。王老师钻在机柜里修机器时,我经常呆在外面,帮他递个钳子、烙铁什么的,顺便问点电脑维修知识。

王老师对那台计算机很有感情,对它的脾气摸得很准,有什么毛病三下二下准能折腾好。但是离开了电脑,他却成了一个沉默、不合群的人。我和他的话题也从来就在电脑这一个中心点周围打转。一次他生病住院,躺在床上吊盐水。我去看他,顺口说了一句:“你没生病那几天,机器好好的。今天机器也躺倒了。”谁知他一听,一下子拔掉吊针,翻身下床就往外跑,护士一把没拉住,转眼就不见了。等我反应过来赶到机房,只见到他甩在椅子上的住院服,人早已钻进机柜里去了。二个小时后他才把当时做为计算机内存的一个磁芯换好,机器重新开始了工作。说来也怪,这一折腾,王老师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从此,同学们说,计算机三天不生病的话,王老师就得生病。计算机一生病,王老师的病马上就好。

二年后,学校终于有了一批进口的台式微型计算机,主机和现在的电脑差不多大,有一个黑白的屏幕,还有一台8?寸的软盘驱动器,干活的速度还比原先的小型机快了起码二十倍。全体老师和同学马上就被这些电脑吸引,那台小型机渐渐被人遗忘了。王老师也被调来新的机房工作。但是,这种电脑的可靠性大为提高,好象从来不生病。偶然一次出了点故障,打开一看,全是大规模块,再也找不到王老师熟悉的磁芯、塞满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电路板和密密麻麻的电缆。这一下王老师也没有办法了。还是从北京来的一个工程师最后解决了问题。王老师闷闷不乐地在机房呆了一阵,最后经过郭教授的同意,旁听我们低一年级的课。从此,我除了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见过他几次,很少再和他碰面。

毕业的前几天,我去找他话别。他又带我来到小型机房,打开灯对我说,直到前不久,这台机器在他的维护下,还可以运转。因为现在再也买不到配件了,所以只好彻底牺牲了。他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留下这样一句话:“搞电脑的人记住:再好的东西,18个月后就过时了!”我知道,这是当时的一本畅销书《硅谷热》里面的话。十四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尽全力追赶计算机世界前进的脚步。

在迎来计算机诞生五十周年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王老师。同时也在想,现在电脑成了下一个世纪的人生通行证,愿更多的人赶上这一班车。

文章评论:王老师的故事--关于电脑的二十个故事之二 - dhc - 2002-01-05 01:07:17

写得好。现在没有见你写这样的文章了。可以写点电子商务的故事,照这种风格。

RE:文章评论:王老师的故事--关于电脑的二十个故事之二 - 王峻涛 - 2002-01-05 01:41:21

1996年写1978年的,2001年的应该到2019年写。那时候大家还记得上DONEWS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