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的新垄断时代 - 网络观察 - 王宏亮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2 次) 时间:2001-12-29 14:19:51 来源:王宏亮 (乐天) 原创-IT

去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 等一批恐龙级的国企,经过重组和改制,先后在美国或香港成功实施IPO,从海外融来大量资本,一时被业内人士盛赞为“实现了财富的中国流”。这股财富流可以上溯到1993年,从那时迄今,已有100多家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不仅如此,经由上市,这些企业还平滑实现了与国际企业机制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引进了包括期权制在内的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连带着对其他国有特大型企业的改革也产生了示范效应。
与之相应,在WTO愈来愈急的敲门声中,电信、铁路、民航、电力产业及公用事业等基础领域的资产重组、体制改革、资费调整和机构划分也开始加速。尽管这些垄断性产业内的改制仍是在旧体制内进行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竞争力弱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新一轮寡头垄断,但无可置疑的一点是,在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以及海外资本之间,原先勉力维持的均衡格局已经打破,力量的转移已经发生。
电信拆分、广电整合、民航重组、邮政转型……在基础领域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这一切,究竟预示着什么?

电信拆分:有效竞争能否实现?
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的同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
根据该方案,中国电信现有资源将被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方10省的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网通、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南方部分则保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这样,重组后的中国电信业就形成了包括网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通、铁通以及12月19日在京挂牌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在内的“5+1”的市场格局。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曾将中国电信拆分为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并将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此后,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初步形成了电信市场分层竞争的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并没有给电信业带来有效的竞争局面。
这一次,情形稍有不同: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不仅拥有中国电信已有的业务经营范围,还可以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并相互提供平等接入等互惠服务。南北两部分按光纤数和信道容量分别拥有中国电信全国干线传输网70%和30%的产权,以及所属辖区内的全部本地电话网。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否足以打破电信在固定电话领域的垄断地位,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怀疑。
“这次拆分更像是为了在外资进入前抢占资源,以便在拆分结束后到海外上市或等待外资参股,而不是破除电信在固话领域的垄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韩德强教授对记者表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则担心南北方互到对方地盘经营市话业务的规定流为一纸空文,因为谁都会利用垄断优势阻止对方进入自己的地盘。“成立网通的初衷是为了打破中国电信的垄断,但现在网通自身也变成了新垄断者。重组之后,网通能否不被电信同化而保持以往的创新机制,这是很令人担心的。”
重组方案可能会促进固话市场的竞争,但巨大的资金消耗及繁杂的网络共享协议也可能使竞争放缓,从而使市话网的独家垄断变成南北双寡头垄断。拆分后的中国电信由于捆绑了网络资源与信息源,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据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按照国务院电信改革计划,分拆中国电信只是电信业全面重组的一个序幕,下一步就是在国内组建4家电信寡头,将其它运营商和专用网划到电信、网通、移动、联通旗下。至于广电网络,也有可能被重组进四巨头资产里,甚至单独发放牌照成为第五电信。
为了符合WTO的要求,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在电信市场引入了多元化的运营商策略,这导致电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移动、联通、网通、中国卫星、吉通、铁通、广电等新兴公司的介入,石油、电力、海运等非电信企业在专用通信网领域咄咄逼人的攻势,都使电信市场的博弈态势空前复杂。特别是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GPRS、CDMA等新兴移动市场的热身,更使得固定电话的市场空间急剧萎缩。
不过,这一切与有效竞争仍然相差甚远。举例来说,目前在固网业务中,中国电信集团几乎占有100%份额;在移动业务中,中国移动占有76%市场份额,联通只有24%;在IP电话中,50%份额属于中国电信集团;在寻呼业务中,联通独占87%。并且,所有这些电信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几乎没有私人企业或者民营企业。
唯一的变数来自于外资企业。电信市场进一步开放后,国外资本将会对增长较快的电信业务进行资本渗透,借以瓜分中国电信版图。当然,在中国加入WTO的最初几年,外资还不可能单独闯入,而是会采取与国内运营商合作或结盟的方式。不久前爱默生公司斥资7.5亿美元收购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科技的子公司AvansysPower,以及阿尔卡特以3.12亿美元控股上海贝尔,就是例证。
  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对电信业入世承诺中,增值服务(含互联网服务)与寻呼业务入世后上海、广州及北京允许合资企业外资占少数30%股权;入世一年内推广至成都、杭州、青岛、深圳等14个城市,外资持股可增至49%;入世两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持股可增至50%。移动话音与数据业务等基本业务将同时放开,外资可逐步在合资公司中持股达到49%。
总之,不管是通过资本市场间接进入,还是通过和主体运营商合资合作直接进入,外资对国内电信增值业务、渗透数据和移动业务(一年后)、基础电信业务和基础设施业务(两年后)以及长途和国际电信业务(四年后)的渗透都将是不可避免的。拆分后国内电信运营商的新垄断地位能保持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

广电整合:能否一统诸侯?

12月18日,中广影视传输网络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不久前成立的中国广电集团旗下五大主体单位之一,中广影视传输网络公司注册资本4个亿,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控股,中央三台出资,是在原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卫星传播中心和中广影视卫星公司的资产和业务基础上重组设立的。
中广影视传输网络公司目前直接拥有3.8万公里的国家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租用24个卫星转发器,传送着46套电视节目和100多套广播节目,通过300多万公里的全国有线电视网连接着1亿多有线电视用户。
中广集团的组建旨在统一全国数千个地方性有线网络,但这显然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因为国内的广电网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分层自筹资金铺设的。在宽带接入、电信增值业务等巨大的利益面前,让这些广电诸侯拱手让出嘴边的肥肉,谈何容易。然而,组建广电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将诸侯统一。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副曾说,不管是采用经济的、技术的、业务的手段,还是行政手段,中国的有线电视网都必须进行全国性整合。广电总局的决心由此可见。
显然,这仍是一个行政主导为主的整合方案。胡正荣教授就此评价说:“国外的媒介集团多是在市场细分逐步成熟、市场经济手段足够强的情况下成立的,是瓜熟蒂落的结果。而我们现在的改革则是从上到下,强捏式的。”
  喻国明教授也持同样看法,他说:“我们的广电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采取的方式不对,它是用一种行政命令的方法,简单叠加,而不对广电进行市场手段的合理配置,如此很难形成良性互动。”
据介绍,广电产业整合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系统内媒体资源的整合,组建媒体集团,将媒体广告、节目等经营性业务进行公司化改制并上市。围绕传输网络和播放媒体改革思路,全国各地曾出现过不少模式:例如争取上市来收购下属公司的“广东有线网模式”、  利用上市募集资金进行横向收购的“湖南电广传媒模式”、多方合作的“上海有线网模式”、 直接上市的“歌华有线模式”,等等。
一位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我国目前为数众多的地方性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不光对有线电视网络自身发展十分不利,而且容易给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进入该行业提供机会。在上市公司中,像电广传媒这样的广电嫡系,就表示要在基本整合完湖南省内网络资源后,把触觉伸向外省,通过增发新股等手段来收购、整合有线网络,以便与中广有线抗衡。据统计,湖南省有14个地市有线网,而电广传媒就收购了其中的9家,其用户数为213.63万户,占全省用户总数的64.6%。除此之外,中信国安、青鸟天桥、聚友网络等国有控股公司近来也加快了对有线网络的投资,从而给中广集团统一全国有线网络的梦想带来了新的变数。
为了彻底解决广电网络的诸侯割据,广电总局准备借刚刚成立的广电集团来完成对各省有线网的收购,再由各省公司对地市网络进行收购,以便逐步清理系统外资金。但要将这些系统外资金赶出去,所需的资金缺口之大将是难以想象的。
有专家指出,要打破广电的垄断,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应该首推电信,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双方对称进入。然而,一直以来,信息产业部与广电总局在对称开放、双向进入等三网融合问题上都没有达成共识。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表示:“广电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对外开放的,在中国WTO的条款中,也没有规定广电要对外开放,而WTO条款中规定了电信必须要对广电开放。”
显然,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不在技术,而在于体制。广电网在坚持其非对称准入原则时所表现出的尴尬,实际上是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手段所必然要遭遇的尴尬。

民航重组:走向寡头垄断?
有迹象显示,久拖不决的中国民航重组方案还可能继续拖下去,甚至出现新的变数。
“重组方案迟迟得不到落实的主要原因在于,兼并中遇到了来自地方利益的层层阻力,为此,国家计委正考虑新的重组方案。”一位消息人士说。
民航重组方案是民航总局于今年4月份公布的。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分别以国航、东航、南航为中心,组建三大航空集团。其中,以国航为基础,联合中航、西南航组建新的航空公司集团,重组后,资产总额560.5亿元;以东航为基础,联合云南航,兼并西北航,组建新的航空集团公司,重组后,资产总额473亿元;以南航为基础,联合北方航、新疆航组建新的航空集团公司,重组后,资产总额501亿元。如果重组成功,三大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的60%提高到80%。
  根据重组方案,东航要兼并西北航,然而西北航目前负债高达30多亿元人民币,东航方面显然不愿意背这个包袱;而西北航因实施债转股无望,也对兼并失去了兴趣。至于国航,也在与中航的合作问题上陷入了僵局。三大集团中进展较好的只有南航与北方航的合作。
尽管重组方案久拖未决,但游离三大航空集团之外的地方航空公司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纷纷抱团组建地方民航集团:今年早些时候,海南航空兼并了新华航空和长安航,上海航和山东航等5家航空公司则组建了中天航空集团。虽然这两支“地方队”在实力上仍无法与三大集团相比,但联合起来总可以少受些挤压。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中国民航正在经历50年以来最大的变革。以三大集团为主的重组实际上是要把中国航空市场的份额重新瓜分一遍,在三大集团面前,中小航空公司将很难生存。”
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航空公司30多家,可没有一家是大型航空公司。通过重组,至少可以形成几家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航空公司,即使重组本身可能又一次成为保护部门利益的工具。
实际上,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垄断,而是过度竞争。航空运输生产资金、技术、信息高度集中和其公益性、军事性的特点,决定了民航只有在寡头垄断的状态,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民航重组方案,其实质就是要促成我国航空市场向寡头垄断转化——在发达国家,民航也基本上是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近年来世界民航出现的并购热潮更反映了民航垄断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
“我国民航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垄断程度低,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不仅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且造成过度竞争。将原有的10家直属航空公司重组为三大航空集团,这是走向高度集中的垄断,但并不意味着否定竞争。”一位航空界人士对记者表示。
就三大集团而言,最大的竞争者无疑是外资。民航总局曾于1994年规定,外资入股内地航空公司股权最多不超过35%,持有机场股份不超过49%。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资的限制将进一步缩小。据悉,民航总局正在制订新的规定,外资持有航空公司股权进一步扩大到49%,换句话说,在垄断程度极高的民航业,中国将逐步实行允许外资控股的政策。
今年以来,全球航空运输市场出现萎缩,美国“9·11”事件更让欧美航空公司客座率急剧下降,中国民航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各大航空公司都在为扭亏而发愁。不过,未来中国民航市场的增长仍然被权威机构看好。据波音公司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随着重组方案的实施,中国民航将告别过度竞争和亏损状态,在世界航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邮政:最后一个垄断壁垒?
1999年是邮电分营后中国邮政独自上路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邮政完成了全国邮政系统的组建,确定了三年扭亏目标,表现得还算不错。但独立运行和不断走向市场的代价却是国家财政补贴的逐年减少。
国家邮政局办公室新闻宣传处调研员王冀鲁告诉记者,与国外邮政相比,中国邮政承担的普遍义务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义务之重,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无出其右。于是,不能丢开普遍服务而独善其身的中国邮政这些年一直在亏损着。
亏损的结果,邮政在各大块业务上的投入不得不大幅减少。到哪里去找钱呢,既然国家不再给补贴?在“中石油”们的上市效应带动下,中国邮政姗姗来迟地想到了上市。鉴于中国邮政目前还未实现收支平衡,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将整个业务全部上市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最现实的办法是实行分拆上市。 “中国邮政不妨集中人财物,重点扶持邮政特快,将EMS改制为股份公司,以便使之符合上市要求。邮政特快上市以后,利用融得的资金,就可以发展其他业务了。”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吕廷杰博士这样对记者说。
由于速递业务不是普遍服务,不在邮政部门“专营”之列,所以早在10年前,中国速递市场的大门就已打开了。全球最大的4家速递公司DHL、TNT、UPS、FEDEX都先后在我国设立了合资公司或办事处。虽然目前仅获准经营国际速递业务, 可一旦“入世”后就可独资经营包括文件业务在内的其他速递业务。这些海外巨无霸凭借着低于EMS10%至15%左右的价格优势,尤其是先进的“物流”和金融上的管理经验,在与中国邮政EMS的对垒中将握有极大胜算。
EMS目前的业务大多集中在文件业务上,这一块利润率虽不高,却在“专营“之列,因此双方还没有形成直接竞争。但在已达成的WTO准入条件中,中国已承诺在3-4年内逐步取消对国外速递货运公司的市场准入限制。一旦市场限制消失,惨烈的竞争将无可避免。固然,中国邮政有庞大的网络支撑,速递业务点多面广,也有本土化优势,但在国际速递业务上,由于各国主要是通过联盟形式开展业务的,中国EMS的网络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在国内业务方面,EMS也面临机制、资金、技术等诸多瓶颈。
表面上,无论是邮政网点,还是配送设备,中国邮政“三网合一“的网络都独具优势,远非其他物流企业可以轻易撼动。但细细一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传递渠道,正在被互联网所不断消解,实物流也有可能部分地被后起的洋速递、土速递以及民航、铁路、公路、家电等行业巨头自办的速递体系所取代。
目前,中国邮政EMS业务量居全球EMS第三位。中国邮政所独具的信息传递、物品运送以及资金流通功能,是其在细分市场上精耕细作的有力武器。不过, EMS的资源优势并不能保证邮政在电子商务配送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EMS要想把市场作细,上述三大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吴清一教授说。
有专家建议中国邮政按这样一种方法来重组现有业务:先将属于普遍服务的信函、党报党刊发行以及机要通信、义务兵通信等业务划分出来专营,再将有竞争性的特快专递、集邮、报刊零售、广告信函以及电子邮政、物流配送等业务剥离或分拆,组建集团公司,实行专业化经营,直至包装上市。重组现有价值链的目的是形成新的价值曲线,提供全套的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以便向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过渡。
其实,早在邮电分营之时,国家邮政局就已提出政企分开、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思路了。但囿于国有机制的局限,分营后邮政的传统业务并没有多少起色。现在,当WTO已然走入国门之际,扭亏、重组、转型、改制、上市,种种旧病新结缠绕在一起,使中国邮政的转型之旅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也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在完成艰难的转型之后,中国邮政还能继续保有其庞大的市场份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