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78 次) 时间:2001-12-27 13:51:15 来源:woody (woody) 原创-非IT
娃哈哈准备接手乐百氏
唯一障碍只是与达能的讨价还价
种种迹象表明,娃哈哈正在和达能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接手乐百氏只是迟早的事。何伯权辞职事件已过去近一个月了,前两日,多家媒体却又突然刊发了一条内容相似的分析文章。这些稿件均源自娃哈哈提供的一份材料,而这份材料恰恰泄露了娃哈哈欲说还休的心思。
记者经多方求证获悉,达能与娃哈哈的谈判行将结束,娃哈哈近日已准备向媒体发布声明,但又临时取消了。使这一切变得复杂的,正是双方在接手的方式和条件上存在的分歧。
娃哈哈为什么
你不得不佩服达能的不动声色。它的收编行动不泄露任何天机,当人们惊觉之时,它已几乎统一了中国的主力“水师”。而娃哈哈显得有点沉不住气。娃哈哈向媒体提供的文章,主题是“赞扬”自己。为了说明娃哈哈的成功与先见之明,乐百氏在多处地方成了反面陪衬。如果娃哈哈对乐百氏没动心思,何苦来淌这股混水,渲染自家兄弟的失败?
娃哈哈总经理宗庆后对媒体说,乐百氏和娃哈哈的员工人数差不多都是1万人左右,但乐百氏的销售额不足娃哈哈的1/4。“新增加十几个亿的销售额,我只要多几百个人就能干到——为什么要9000多人来做?”而且,乐百氏的产品品种少,生产线也不如娃哈哈先进,并购乐百氏还不如新建工厂划算。
宗庆后想说的是,乐百氏对于娃哈哈是个大包袱,“现在没想过,未来也不想”接手。但是,如果达能主动找到娃哈哈谈判呢?众所周知,买主为了压价,绝对不会把商品夸得天花乱缀,只会贬得一无是处。
娃哈哈要什么
在何伯权等五名创业者辞职的同时,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被宣布接任乐百氏总裁一职。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过是达能的权宜之计,而秦鹏不过是个过渡性的“代总裁”。
由于一直没有插手经营业务,达能对乐百氏知之不多。就算达能了解乐百氏,由于达能系在中国有诸多企业,堂堂中国区总裁又何来精力专心打理乐百氏?
而乐百氏要摆脱困境,当务之急是进行内部改革,调整管理,在市场开拓方面则急需推新产品。但乐百氏与娃哈哈产品系相近,市场竞争激烈,乐百氏如果在别人手里“振兴”,又会掀起一场同门相残。把乐百氏放给熟悉饮料业务的娃哈哈,是达能最好的选择。
对于娃哈哈来说,这也未必是强人所难。接手乐百氏,一个强大的对手将立即消于无形,而娃哈哈凭添一个知名品牌,规模和实力由此大为壮大。正如宗庆后所言,整合确有难度,但人员的调整、设备的更新,似乎都不会成为一种关键性的障碍。
争论更多地来自接手的方式。娃哈哈提供的文章里,提到浙江省经济规划院副院长杨树荫的观点。这位据称长期跟踪研究娃哈哈的专家认为,从多方面看,娃哈哈与乐百氏某种方式的联姻,应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出路不外乎是:一、娃哈哈和乐百氏继续维持作为竞争对手的现有格局,这恐怕是达能不愿看到的。二、娃哈哈直接进入乐百氏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也就是所谓的并购乐百氏。但由于双方都拥有庞大的独立运行的体系,结构复杂,难度很大。三是娃哈哈不介入乐百氏的资本重组,只接手对方的管理或是以某种战略同盟的方式,参与协调理顺双方的营销策略和体系。
这本是个“专家意见”,但经由娃哈哈之手传播,就传达了它的倾向。娃哈哈隐晦地给自己造势,想要“托管”乐百氏的意图很明显——参与管理,但暂时不参与资本重组。达能会不会顺了娃哈哈的意尚未可知,但争论看来是相当激烈的。
娃哈哈凭什么
娃哈哈早已身为达能系一员,又何来“胆色”与“家长”讨价还价?这正是娃哈哈所愿意津津乐道的“先见之明”。
合资后的乐百氏,达能控制了92%的股权,中山市小榄镇政府占5%,何伯权等5名创业者只占了3%。命运一旦掌握在别人手里,不介入管理的承诺就可以转眼成空,创业者也只有走人。但娃哈哈似乎要“老谋深算”得多。首先,娃哈哈以下属分厂的部分固定资产或资金作投资,先后与达能共同创办15家达能控股的合资企业;然后双方再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第三方合作,创办7家合资企业,达能在总共22家企业中的股份稀释到47.75%;此外,娃哈哈还有20家企业,这些企业属娃哈哈独资或与达能以外企业合作。这样,娃哈哈集团中达能的股份仅占32%,保留了说话的主动权。
本报记者 巫伟
文章评论:看不见的秦鹏,看不见的达能的神秘拳头? - 昝爱宗 - 2001-12-27 17:18:20
看不见的秦鹏,看不见的达能的神秘拳头? 一直以来,中国消费者对法国达能的印象只是“多乎哉,不多也”,除了超市里的达能闲趣饼干,好象没有什么拳头产品深入人心,很多达能的合资企业也没有将达能品牌本土化。与针锋相对的本土化的“两乐”相比,达能参股与控股的娃哈哈、乐百氏产品并没有贴上“达能”的商标。所以,达能这个跨国公司给国人的感觉仍然是模糊的,它那双拳头也是看不见的。11月30日,当乐百氏的创始人兼总裁何伯权正式辞去乐百氏董事长及总裁职务时,控股93%的达能才不紧不慢地宣布由其中国区总裁秦鹏接任何伯权的职务。无奈的是何伯权只得把乐百氏卖了,自己“大江歌罢掉头东”。此前,秦鹏是何许人也,没有人说清楚。为了采访到这位达能中国区的总裁,很多记者费尽千辛万苦,先是在北京打听,没有人知道达能在中国首都有没有办事机构;通过网络查询,居然找不到后缀为“.CN”的达能中国网站;其英文网站也是很简单,基本看不到属于新闻的东西;即使掉头到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城市上海打听,也只有达能饼干和达能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传出的消息不过是“我们不能代表达能中国公司发言”。接着再把电话打到香港达能的一个办事处,得到的答复是:“达能总部在巴黎,在亚洲的总部在新加坡,秦鹏是达能的副总裁,很忙,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我们无法回答达能在中国的整个投资情况。” 眼下,虽然筋疲力尽的媒体记者无法“捉”到达能的代言人,但在我们身边却是感到达能无所不在,除了娃哈哈、乐百氏,还有深圳的益力食品、豪门啤酒、上海达能饼干、上海光明酸奶等达能的合资企业,可以说达能无所不在。 这就是达能,一直默默地伸着看不见的手,通过一系列的合资、控股,以及资本整合,到了一定的火候,凸现出一只强有力的拳头,意欲亮出达能的品牌,指点达能之天下。现在,乐百氏已经尽归达能门下,秦鹏出任乐百氏总裁虽是过渡,但可以肯定的是达能“看不见的无形的拳头”已经伸到中国“食品大鳄的鼻尖”,它不但要把娃哈哈和乐百氏打造成中国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还要驾船出海,最大限度地利用娃哈哈、乐百氏的优势,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虎口争食”,以期争霸天下。 今明两年,达能的路子是这样延伸的——对中国食品市场领导性的品牌进行并购、合资或合作,实现达能品牌的本土化销售,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最后不妨这样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达能的决策者们不会不晓得这个中国成语的具体含义吧?昝爱宗/文
RE:文章评论:看不见的秦鹏,看不见的达能的神秘拳头? - 昝爱宗 - 2001-12-27 17:19:19
达能缩回一只手,却伸出一只拳头 资本说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11月30日乐百氏创业者何伯权等四龙一凤经营团队辞职便都是一个鲜活的案例。乐百氏被资本迅速“颠覆”,对于同样与达能亲密接触的娃哈哈来讲,并非没有“震荡”:乐百氏作为中国饮料业驰名品牌和娃哈哈的竞争对手,其存在对娃哈哈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可是现在乐百氏已经属于法国达能绝对控股,达能有了话语权,乐百氏这个品牌明天还是否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悬念。尤其在这个关键时刻,同为达能参股的中国饮料业龙头老大娃哈哈忙不迭地解释,娃哈哈不会成为乐百氏第二。按宗庆后的说法,娃哈哈“从来没有整体与达能合资,只是一起搞了几个项目”。从与达能的关系上看,“一是娃哈哈以下属分厂的部分固定资产或资金作投资,先后与达能共同创办合资企业15家,其中达能控股51%;二是娃哈哈与达能再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第3方合作,创办合资企业7家。总共22家与达能合资的企业,达能总计占注册资本的47.75%。在娃哈哈整个集团42家企业、35亿元注册资本中,达能的投资仅占约32%。另外,娃哈哈另有企业20家,这部分企业均属娃哈哈独资或与达能之外的他方合作,但娃哈哈为大股东。 虽然娃哈哈如此强调,但不排除由娃哈哈来代达能管理乐百氏的可能性。现在虽说达能是在利用娃哈哈的中国国内市场资源为其赚取可观利润,但达能丝毫也没有放松对其投资战线的整合。眼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守土有责”的精神来争夺中国饮料市场,达能也丝毫不敢怠慢,急欲整合力量,如果不能在市场上与“两乐”撕杀,不能把自己的实力集中在自己有力的拳头上,达能将会犯下不可饶恕的战略错误。 很明显,乐百氏总裁等人集体辞职事件说明:达能缩回一只手的同时,却伸出了一只有力的拳头。出于达能扩张的需要以及整合中国投资布局的考虑,达能将通过乐百氏小试身手,一旦时机成熟,更多的饮料市场和品牌都将尽归达能有力的拳头下,完成自己的使命。要知道,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宗庆后:一枚金币有两个面(首发中国经营报) - 昝爱宗 - 2001-12-27 17:20:06
宗庆后:一枚金币有两个面(首发中国经营报) “如果事情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它一定会这样。”这是从商55年,曾出任美洲航空公司CEO和美国邮政部长的艾尔·凯西总结的著名的“凯西定律”。本来,我引用这个句子是想证明,娃哈哈在宗庆后的领导下一直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一块金币有两个面,一个名叫墨菲的美国企业家又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如果事情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它的结果注定是坏的。”是焉?非焉? 2001年的宗庆后,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娃哈哈2001年的目标是年完成销售收入60亿,目前公开的2001年1-7月份的一系列数字是:完成销售总产量182.9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4.24亿元,利税9.36亿元,利润6.58亿元,四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30%。这些数字已经很可观了,相对于同处在达能屋檐下的乐百氏来说,娃哈哈到年底达到60亿不成问题,而乐百氏却只有十几个亿的销量,再也无法与昔日的竞争对手娃哈哈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乐百氏在经营上的惨败,最后导致其创始人何伯权的出局。我不知道,亲眼目睹乐百氏高层大震荡的宗庆后,有没有联想到自己将来的命运? 到这个时候,如果再按照“墨菲定律”对娃哈哈、乐百氏进行分析,难免有“下一个‘何伯权’是谁”的疑问。既然法国达能控股娃哈哈下属22个子公司,娃哈哈就得遵循游戏规则,像乐百氏一样服从资本的意志。问题是:一旦宗庆后与达能日后产生某种不可避免的分歧,宗庆后想起昨日何伯权的出局,会不会有唇亡齿寒的担心? 我替57岁的宗庆后的未来担心还是有原因的。早在1987年,作为回城大龄知青的宗庆后虽感到创业艰难,但仍然保持着雄心壮志,果断贷款14万元创下了娃哈哈,干到2001年产值达到了60亿。可是他创下这么多的财富,自己却没有娃哈哈的股份——这就是国有企业“老板”的尴尬。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资以来,娃哈哈集团下属40多个子公司中一共有22个子公司由达能控股,宗庆后解释,达能控股折合总股本只占娃哈哈集团的40%——可以说22个子公司的命运由资本说了算,也就是说达能有决定性的“话语权”。作为由达能控股的娃哈哈22个子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宗庆后,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而是合资企业的“雇员”。只是外界不明白,宗庆后在合资企业的年薪比在娃哈哈集团领的年薪是多还是少?可是肯定的是他的所得与他所创造的价值无法相提并论,他理应获得更多的回报,事实上,眼下娃哈哈的体制还不能做到。 我还知道,第一个说出“我想买下娃哈哈”的人不是达能,而是宗庆后,只是最近两年宗庆后不再提了——势必有原因。但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替宗庆后呼吁,眼看他就要58岁了,临界59岁,娃哈哈的产权依然是国有,也没有上市的可能,一旦宗庆后到了退休说“拜拜”的年龄,娃哈哈给予他个人的工资奖金只是变成了退休工资,是不是太委屈了宗庆后?换句话说,宗庆后退休之日,眼看着娃哈哈这座自己开创的金山跟自己没关系了,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出局?何伯权可以卖了乐百氏,而宗庆后永远不能。 2001年娃哈哈豪情万丈,是与达能合作后取得效益最好的一年。2002年,娃哈哈计划要完成销售额80亿元,宗庆后也立下只许胜不许败的军令状,但是,伴达能如伴虎,资本市场并非没有陷阱。 最想问的一句话: 宗庆后:在资本市场,您不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何伯权”吗?昝爱宗/文
RE:文章评论:看不见的秦鹏,看不见的达能的神秘拳头? - woody - 2001-12-27 23:59:49
【(woody)回复(昝爱宗)的大作】 家宗写得好,是两篇吗
RE:是两篇,估计何伯权还有新闻,让我们拭目以待 - 昝爱宗 - 2001-12-28 12:50:38
【(昝爱宗)回复(woody)的大作】 达能要出来说话,就好办了 娃哈哈似乎没有什么发言权
RE:是两篇,估计何伯权还有新闻,让我们拭目以待 - woody - 2001-12-31 02:09:17
【(woody)回复(昝爱宗)的大作】 可是他不说,你有办法吗?